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虢姜簋是嫁于虢国的姜姓女子为祭祀其生身之父所作礼器,虢姜身在虢国,不得为其生身之父立庙,则其所作礼器置于何处行礼,是颇值得深究的礼学问题。通过对铭中关键文字的释读以及对周代祀典中坛[土单]之祭的考察,可断虢姜在虢国祭其生父之礼行于坛[土单],而其所作簋鼎等皆是坛[土单]之祭时所用礼器。  相似文献   

2.
西周时期,人们非常重视体育的教化影响,由此开展了以射选士和以射行礼的各种射礼活动。周朝时,射礼主要用于军纪教育和体育教化中,后世有许多的作品中都有涉及周朝射礼制度的研究,其中有孔子家语等。  相似文献   

3.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12):67-68
“折冲樽俎”语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仲尼闻之曰:‘善哉!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樽俎”是古代盛酒食的器具(樽:酒杯;俎:祭祀或宴会时盛放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借指宴席.“折冲”意思是使敌人的战车后退,即制敌取胜(折:反转回去;冲:古代一种战车,用来冲城攻坚).后以“折冲樽俎”四字成文,指不使用武力而在酒席宴会上制敌取胜.也泛指进行外交谈判.  相似文献   

4.
《仪礼·士昏礼》中的夫妇同牢对席图,历代礼家各执己见,异说纷纭。有的不明同牢之意,如杨复《夫妇即席图》;有的不明腊特陈设,如张惠言《同牢图》;有的不明馔之方位,如郑珍《夫妇对席对馔图》;有的不明豆俎尺寸,如杨天宇《夫妇同牢共馔图》。今以《仪礼·士昏礼》经注疏为依据,辨析前人诸家之说,一一明其得失,最后附更为准确的《夫妇同牢对席图》于文末。  相似文献   

5.
筷子的礼俗     
正礼俗,是一种社会生活,是由风俗习惯演变而来的一种文化现象。繁体字的"礼",左边是神,右边是俎豆祭物,所谓"礼"是对神的一种虔诚的敬仰和畏惧。古代的礼俗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而当今现代社会的礼仪,是节制人的行为、规范人的关系的一种文明。上了年纪的人,大多还记得童年所受的餐桌家教,其中令人难忘的是筷箸礼习,现在回想起来,用筷约有十忌。  相似文献   

6.
卢金全 《兰台世界》2012,(28):50-51
西周时期,人们重视体育的教化作用,开展了以射行礼、以射选士的礼射活动,形成了严格的规范程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功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称“礼仪之邦”,而视其他化外民族为““蛮夷”。这固然是自我中心观的一种体现。但同时也反映出“礼”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从礼仪制度与风俗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和广泛影响考察。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华文化看作是礼文化: 提起中国古代礼仪,我们往往会想到儒家学派盛誉的周公制礼作乐。似乎周公是古代礼仪的始作俑者:那么实际情况是不是如此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礼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不可能是某位圣贤闭门造车的产物。当然,我们不否认在礼仪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周公可能做了一些成文化、条理化的工作。 “礼”从字形上分析,左边从“示”,右边为俎豆祭物,许慎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因此,礼应当是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郭沫若氏也曾推测:“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荀子说过,“礼有三  相似文献   

8.
在明代唐宋派王、唐、茅、归四家中,理论影响最大者无疑是唐顺之,而创作成就最高者当推唐顺之和归有光。唐顺之和归有光素来被认为是嘉靖间的代表作家。艾南英在《李龙溪近艺传》中说:“当国初时,制举一道尚属草昧,故金华之文章有以八股名,而三杨不以程文课上为相业。震川、荆川始合古今之文而兼有之,然末及于国也。至于王文成之事功及诗文词与典试之程式,儒效彰彰矣。”(《天佣子集》卷五)艾南英以时文论古文,在肯定唐顺之、归有光的时文成就时,也肯定了他们在古文创作中的地位。黄宗羲在论述明代散文之发展时说:有明文章正宗…  相似文献   

9.
明人赵贞吉是一位忠直敢言的大臣。他的政治思想丰富,在如何治民方面,有如下主张:以德治民,齐之以礼;感民之道,其本在上;对民不要太刻;不以天下奉一人;使民知爱亲、敬祖;以德服人。  相似文献   

10.
双龙取水     
<正> 以双龙取水类比图书馆学教育,并非西洋曾有哥伦比亚和芝加哥、中土曾有北大与武大的“双龙取水”之典,也不是西洋、中土都有的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双龙取水”之故。双龙取水是降龙十八掌中唯一不以《易经》为来源的掌名,而图书馆学中能另类到此地步的领域,唯有图书馆学教育。 图书馆学伴随着图书馆学教育风生水起。搞教育的德国人施莱廷格,据说是图书馆学的祖师爷。美国人也许不信,但他们的祖师爷杜威也是搞教育的。文华图专以后,中国图书馆学也面貌一新了。现在图书馆人搞研究热情空前,但多数有质量的研究仍出自教育界。  相似文献   

11.
<正>一、湘西古代乐器铜编钟的起源古代乐器中,编钟是属于金部。编钟被称作古乐器中的国宝,在《隋书·音乐志》中有记载,称编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而悬之。"青铜时代是编钟最为盛行的时期。在古代,编钟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代表了权力与地位,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礼器。  相似文献   

12.
《仪礼》郑玄注“凡牲体之数及载,备于此”,然牲体之数为二十一体,经文序列十九,其他二体尚无明文。贾公彦合二觳为二十一体;朱熹首倡取二髀去二觳,辩难贾疏。敖继公申述“觳非正体”。清人姜兆锡辨贾疏前后相互抵牾;秦蕙田等论觳亦非正体;三礼馆臣以祝用髀,佐证髀为正体。依据经注,可证髀为正体,而觳非正体,只是全体,因此,牲二十一体当增髀去觳。并且,觳髀之争隐含了祭祀用体与骨体性质、使用者及其与礼结合的规则。  相似文献   

13.
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出土以7件附耳平盖鼎加5件立耳平盖小鼎的两套列鼎,并搭配鬲、铺、浴缶、匕各7件的礼器组合,这一现象未见于同时期的鲁东南地区墓葬中.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该墓礼乐器的形制、纹饰多具有莒文化的区域特征,但"7+5"的两套鼎制和9甬、9钮、4镈的乐钟编列则借鉴自同时期中原地区的礼制变革,其他礼器各7件的组合又...  相似文献   

14.
在唐代,具备相当的文学素养是文官任职资格中的重要条件。唐代礼官的选任之所以看重文才,与唐代政治文化背景、所强调的参政之"文"的性质以及礼官的职事内容均密切相关。礼官任职资格中的文学因素,因礼官职能及官员品阶而不同。以礼官职能而论,礼部礼官较太常寺礼官更为重视选任者的文学才能;以官员品阶而论,低品阶礼官较高品阶礼官对文学才能要求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三千多年以前,商朝的国王武丁决定依照古礼,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天子一声号令,宗庙里立刻摆起精美的簠簋豆笾,尊彝鼎俎 。这些祭品中盛满了美酒佳肴。阶下歌舞乐队,拨班肃立,只等商王驾到,便开始奏乐行礼。场面既肃穆又庄严。《诗经》里保存着一篇“那”,就是商祭成汤时候所唱的乐歌,由此可遥想当年盛况: 猗与那与!(好伟大啊!又矩丽啊!) 置我鞉鼓。(摆起我们的小鼓和大 鼓。) 奏鼓简简,(鼓的声音和美又宏亮,) 衎我烈祖。(娱乐我们壮烈的祖 先。) ……  相似文献   

16.
原君     
【原文】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②,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③,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④;此其入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⑤.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⑥.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⑦;入而又  相似文献   

17.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而从文献记载和武王崩逝、三监叛乱、伯禽就封、孔子崇周公等史实来看",三年之丧"当同样起源于"周公制礼",其能够制礼之根本则在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具备。  相似文献   

18.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而从文献记载和武王崩逝、三监叛乱、伯禽就封、孔子崇周公等史实来看",三年之丧"当同样起源于"周公制礼",其能够制礼之根本则在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具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政治媒介为研究视角,在“绝地天通”的传统中探寻陶器媒介的诞生及其功能展演,把握华夏媒介的文化深层脉络。在古人的早期政治媒介实践中,天命和血统的传统观念为政治合法性提供了一条以宗教为媒的进路,进而塑造了礼器的媒介形态和信息传递方式。宗教和礼器所生产的政治规范“王权神授”和“藏礼于器”又成为政治生活中的新传统,从而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媒介态度和政治观念。以“政治-传统-主体”作为维度,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媒介的政治偏向和社会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20.
刘杰 《大观周刊》2013,(2):19-19
儒家偏重的是情与理的和谐,道家偏重的是心与物的和谐。不再是神人之合,超越了神———先秦:让位于人人之和,儒家目的是通过情感和理智的和谐,使得大家克制内.心的躁动和愿望,为了个体、群体、社会的和谐,人而不仁,如礼乎?人而不仁.如乐乎?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义之心,那么礼对他又有什么用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义之心,那么音乐对他又有什么用呢?礼和乐不是满足感官的需要,而是满足仁人和谐。因为音乐和礼,连仁爱之一心都没有的话,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儒家强调情礼统一.目的非常明确。爱而又别的操守——爱就是因为有区别造成的。论语里面仁这个字出现了一百多次.礼也有许多不同的回答.仁行五者于天下——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