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一流"战略将会影响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应主动作为,积极投身于"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中,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形势变化,遵循学校发展的内在逻辑,应对一系列的挑战。地方高校应该从"一流"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特色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入手,深化学校全面综合改革,以实现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跨越。  相似文献   

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高校学科建设与调整应该遵循政治的行动逻辑、知识的行动逻辑与市场的行动逻辑,不同学科所采用的行动逻辑也有所侧重,并且在各种行动逻辑之间要形成必要的张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的学科建设需要遵循政治的行动逻辑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根据学校与学科差异灵活采用针对性的学科建设逻辑;遵循知识的行动逻辑强化学科的学术本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世界一流"是"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根本旨归."世界一流"体现于以高等教育现代化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更体现于开启及推进人类文明新征程,以"世界一流"为旨归确立"魂、本、根"一体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逻辑路径,进而形成凸显高校主体动态发展的评价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4.
"双一流"建设作为新的国家战略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新使命与新动能。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新时代应该如何定位与发展,本文从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等方面阐述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时代定位,探讨与分享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关键要素及典型经验。  相似文献   

5.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评价“双一流”建设成效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动态监测是信息化时代教育评价的新范式。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在理念、机制和结果使用等方面体现了动态监测的适切性和有效性。为了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应以克服“五唯”顽瘴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建设过程监测理念;以加强评价诊断功能为原则,进一步优化动态监测体系;以落实“双一流”建设高校主体地位为重点,探索“监测—改进—评价”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双一流”建设学科依托于分布在各地的一流学科高校,覆盖一定的学科领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布局。本文基于对两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布局的系统分析,对“双一流”建设学科布局的总体情况、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并就下一步的优化路径给出相应的举措。  相似文献   

7.
高校“双一流”建设背后遵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目标逻辑,同时也面临空间布局、学科设置、人才布局、创新能力等不平衡发展的制约。高校“双一流”建设是一个辩证性、动态性过程,重中之重在于范式创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同时需要处理好5个关系:高峰与支撑、中央与地方、理科与文科、学科与育人、中国与世界,实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价值追求和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8.
我国世界"双一流"建设政策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国家政策和政府的有力推动下,我国世界"双一流"建设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合理因素;重科研工作,轻教书育人;重政府控制,轻大学自治等问题与偏颇。面对困境,我国世界"双一流"建设要做到对"双一流"名单要进一步调整;创新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重塑大学自由之精神。  相似文献   

9.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不懈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接续努力和高级阶段,"211工程"、"985工程"是"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继承基础。"双一流"建设的创新体现为建立动态调整能上能下机制、设立"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采取认定而非申报的遴选方式三个方面。"双一流"建设的继续推进应考虑平衡不同学科入选数量的差距,理清国际学科排名中的学科与中国学科的对应问题,其动态调整最好要有一个缓冲期。相信经过几个周期的"双一流"建设,中国一定会出现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众多的世界一流学科,使中国成为屹立于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高速发展,对高等教育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各国以往组织的大学评价来看,存在周期长、指标多、主观性强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改革受到广泛关注。实施动态监测是确保“双一流”建设过程管控、动态调整、全面管理的核心举措。文章在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指数的方法,以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为指导,构建由建设基础指数、社会贡献指数、国际影响指数三个分指数组成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动态监测指数,并应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动态监测指数,以3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例,模拟“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间的人才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导致高校人才市场出现人才评选已显频繁、人才头衔几近泛滥、人才流动产生失序、学术失德事件频出等不良现象。究其缘由主要有三:一是高等教育政策的刺激,二是高校发展战略的推动,三是人才自身发展的诉求。有效治理高校人才市场需从人才流动调控机制、人才评价体系、人才管理制度、人才薪酬制度、科研诚信制度以及学校战略引导等方面完善人才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从各地“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文本来看,“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体现出跟踪国内一流方向、面向区域需求、基于学科实力的特征,也暴露了过度追求层次化以及数量上的平均化、学科建设上重理工轻人文、学科特色重复建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地方政府应着力优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学科评估标准和办法、落实“扶优扶特扶需扶新”的建设原则,并弱化“双一流”建设的竞争效应,实现省级“一流学科”建设竞争合作与动态调整,促进“双一流”建设政策落实。  相似文献   

13.
在“双减”致力于重塑义务教育生态的大背景下,优化小学课堂生态显得必要而迫切。鉴于当前小学课堂中存在着课堂目标的唯知识化、教学过程的形式化、学生主体的虚置化、学业要求的缩水化等生态失衡现象,小学课堂生态优化应以增强课堂育人功能、实现学生高质量学习为根本指向,将提高课堂生态活力、改善课堂生态结构、增强课堂生态恢复力等作为行动路向。在实践策略的选择上,小学课堂生态优化可着力于变革课堂育人导向、实施精准化教学、营造开放式课堂环境、构建课堂生态圈层治理新形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面向世纪中叶实施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是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一流大学的建成需要有一流的功能体系以及一流的支持和服务体系。推动"双一流"建设的突破口在大学战略管理,要进行战略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战略,用战略引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新阶段,加强文科建设有利于保持"双一流"建设的完整性、持久度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文科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学科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快速成长动能不强;学科发展逻辑囿于惯性,独特价值受到忽视;学科发展布局调整频繁,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对此,亟须全面深入解读"双一流"政策,强化文科建设共识;强化政府学科统筹与引领职责,创新文科支持方式;立足校情和发展阶段,合理确定文科发展战略;加强文科学术共同体建设,激发学术梯队活力;拓宽文科资源供给途径,积蓄文科发展实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双一流"政策实质上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遵循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逻辑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导向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发展逻辑导向。"双一流"政策采取"上下结合"的优化策略,改进政策工具使用从"单一性"转向"多样化",优化政策决策原则从"指令性"转向"开放性",激发政策变迁动力从"集权化"转向"竞争性",为助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双一流”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机遇,地方师范大学借“双一流”建设之势,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提升办学实力。作为挑战,地方师范大学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办学定位重综合性轻师范性、学科建设重效率轻公平、师资队伍建设重科研人才轻教学人才等失衡问题,导致教师教育特色日益被弱化。因此精准办学定位,融合综合性与师范性;完善学科体系,兼顾公平与效率;健全师资制度,引育科研人才与教学人才;优化评价体系,增强针对性、本土性与有效性是地方师范大学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重振教师教育,走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双一流"建设的开展,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建设的重点话题,其为高校生态圈带来新东风和机遇,如何借助"双一流"建设的东风,实现自身办学质量的提升,是每个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样,办学质量的提升,最需要进行管理革新,因此,本文从高校重要群体之一的高职院校层面出发,对其财务管理的举措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官网发布的研究生清退预警公告展开深度编码,从预警指标、预警程序、预警趋势、预警学科、预警时间五个维度揭示研究生清退预警的基本动向;并反思其清退预警实践中存在预警指标简化、偏重于末位预警,预警程序不明、被动接受式预警,预警导向同构、依附于外部政策,预警轻差异性、偏离学科自主性,预警救助不足、预警窗口期过短等问题。提出优化“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清退预警机制,应优化预警指标、预警节点向前移,完善预警程序、重视预警反馈,重视学科差异、回归预警自主性,加强预警救助、调整预警缓冲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纳入了"国家行动"框架,通过重点建设政策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作为重点建设政策的延续,"双一流"在遴选机制、拨款机制、动态调整机制方面进行了制度调适,同时,"马太效应"、分层区隔、身份固化问题依然存在。"双一流"建设需构建开放竞争的高等教育系统,培养重点建设高校的"自生能力";坚持学科基础,弱化分层区隔,避免"双一流"成为新的院校层级划分方式;完善动态调整机制,破除身份壁垒,摆脱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