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唐代,“德政类碑刻”是为官之人的普遍追求,被当作一生的荣耀写入墓志,这从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两方墓志可以明显看出。但“辞让立碑”亦非鲜见。从制度史角度看,唐代德政立碑奏请程序不只是规范和限制立碑的手段,因其具有制度性和稳定性,实则也是德政信息传递渠道,是“辞让立碑”现象的隐性支撑。从观念史角度看,唐代文化精英对于“立碑颂德”的态度发生过转变,贞元、元和年间尤为显著。文化精英意识到“德政类碑刻”具有虚假的一面,这是“辞让立碑”的显性推手。虽然某些“辞让立碑”也带有博取虚名的意图,但无碑往往胜于立碑。“辞让立碑”被视作高风亮节的义举,是一种特殊的也是更高级的德政宣传。有德政而不立碑的地方官,代表着清高的政治品格,享有更高的政绩评价。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政治传播视野,以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重新审视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国家理念这一重要问题.国家理念在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占据着统摄性的地位.一国的国家形象如何,最终取决于一国秉持何种国家理念及其在这种国家理念基础上所进行的国家建设实践.从政治学理论上讲,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经历了国家与市民社会混沌不分、对峙紧张和良性互动三个大的阶段.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理念,应建立在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的基础上.认识到国家与市民社会在合理分野基础上的良性互动,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有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国家形象塑造只是国家的事情"的观念;有助于发掘市民社会在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真实而良好国家形象的媒介呈现.  相似文献   

3.
社会互动是形成和消解地域偏见的基础.互联网的兴起催生了网络社会,极大地动摇了传统社会的互动方式,产生了虚拟经济、虚拟社区、虚拟社交等虚拟交往活动,从而动摇和颠覆了地域偏见形成和维持的基础.这种态势一方面迅速形塑出新的地域偏见,另一方面也促使历史上某些已经固化的地域偏见逐渐消弭,网络社会中的地域偏见在互动交往中处于一种新...  相似文献   

4.
5.
城市文化的传播与繁荣,需要的不仅是城市自身打造和构建良好的城市形象,也需要国家形象与城市形象的互动。新媒体时代为国家形象与城市形象的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丰富的资源。国家形象与城市形象的互动,要以国家形象为基准,打造有城市特色的,与国家形象相契合的城市形象,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巫觋文化在唐代政治与民间社会均占有一席之地。李唐王室一方面尊道教为国教,另一方面受胡族内亚性的影响,使得巫觋屡见于职官制中。唐前期以武则天、韦后为代表的宫廷女性利用巫术弥补参政劣势,国家政权中的巫风盛极一时。至后期,儒学的复兴致使巫术在中央层面的生存空间渐受挤压,日益堕入民间,成为唐宋之际思想变革的一大面相。巫觋在地方社会扮演着诸多角色,他们在努力开拓活动空间的同时,仍须面对世俗政权的不断干预。  相似文献   

7.
张杰  孙晓萍 《现代传播》2015,37(2):28-33
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生产是效果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范畴化和社会认同理论,聚焦于该领域中性别刻板印象从媒介到现实的社会心理生产机制,通过对《非诚勿扰》男性受众的深度访谈,发现媒介建构的"女性"范畴通过具象化、类社会互动和群体边界确定等具体的社会心理机制,和男大学生群体现实的"女性"认知范畴发生互动从而产生了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将虚拟偶像及其粉丝作为研究对象,参与式观察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的拟社会互动,探寻虚拟偶像驯化的过程与原因。研究发现虚拟偶像驯化是资本、技术和粉丝三方共谋的结果,身份认同、社交安全需要和崇拜情感是维系虚拟偶像及其粉丝拟社会交往的纽带。  相似文献   

9.
虚拟现实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传统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流方式,虚拟现实中交往双方越来越倾向于以自我美化的方式进行自我呈现,人们在虚拟现实中所使用的符号越来越具有伪装性与迷惑性,同时交往双方的反馈也更加具有目的 性和欺诈性.在虚拟社会的人际传播中日益弥散着社会性的幻像、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伪装,个体很难通过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10.
《传媒》2016,(17):6-6
8月4日,《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管理的通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自2016年8月4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11.
万凡  王华 《新闻天地》2010,(2):38-43
在旧中国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发迹最早且最具规模的,当首推宋氏家族。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一度举足轻重,影响深远,故在当年亦有“宋氏王朝”之誉。然而,辉煌的日子已经过去,曾经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吒风云达半世纪的宋氏家族。留下的是浩繁的史料让历史学家去考证、分析与评说。  相似文献   

12.
环境安全问题的风险性弥漫全球,信息传播是转化的关键机制之一,而环境信息公开是当代社会文明的必然要求.中国环境安全传播的模式大体可分为政府主导的环境教育传播、环保NGO驱动的具有共同身份认同的公民传播、利益驱动型的环境群体事件传播等三种类型.在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下,中国环境安全传播必须建立自己的范式,在信息传播中发挥政府主导与民众主体的力量,坚持信息公开、坚持公平治理、拓展传播手段.  相似文献   

13.
现实社会中,社会互动建立于沟通基础上,个人通过媒介而与他人互动,并通过不同渠道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被社会、情境和交往主体构成的三要素所限定.然而,在网络游戏中,除了体现现实人际关系的"三要素"外,还多了一个决定因素,即网络游戏虚拟社会.网络游戏具有的不同于传统游戏的局限性,可以让玩家在其中进行性别变换,并且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社会互动,促成了新一类人际关系的形成,为虚拟存在和现实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技术与社会互动的视角探讨新媒介与亚文化的关系:⑴新媒介为各种新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并形成文化发展的"增量";⑵文化的繁荣又会促进社会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媒介技术与新媒介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我国古代聚落空间演变和西方世界城堡、豪宅出现的原因,探讨社会互动对空间层次的影响。随后,通过引用我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中的实例,重点探讨空间等级制度是如何产生和影响社会交往的,并通过案例分析来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16):34-38
国家形象的研究一直是政治传播、国际传播和国际公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形象理论与媒介化社会中的影像出发,从现实主义、建构主义与社会心理认知的角度梳理了国家形象研究的理论流派和认知维度,并对中外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国家形象进行分析,力求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及其理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对生活其中的人产生了巨大冲击,消费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方式,广告与产品中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广告参与主体也由广告受众、广告主与广告企业变成了注重参与的消费者、强调互动的企业以及面临边缘化以创意为生的广告企业。  相似文献   

18.
19.
近百年来,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经历了民国时期、1950—1977年和改革开放以来三个历史阶段。文章探讨了这三个历史阶段社会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与科学技术环境对图书馆学教育制度、教育规模、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的影响,以及图书馆学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和输出知识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认为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教育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但社会环境制约了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1950—1977年的社会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图书馆学教育发展仍较为缓慢,1978年至今,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图书馆学教育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图书馆学教育要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需要实现图书馆学教育社会依存性与自身独立性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变”与“不变”的统一。参考文献31。  相似文献   

20.
孟育耀 《传媒》2018,(12):94-96
社会场域的深刻变革与新媒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促使舆论格局发生巨变.以受众中心主义逻辑主导的民间舆论场日益活跃,逐渐与由传者中心主义逻辑主导的官方舆论场分庭抗礼.由于形成过程、关注角度、惯习的差别,两个舆论场呈现出错位分化与合意共生现象.本文尝试提出促使两个舆论场互动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