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工科毕业生在工作中将会越来越多地面临与全球工科毕业生的竞争。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能力是竞争的资本。工程师是否具备工程创新能力,则是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国外相比,我国高等教育普遍重科学知识传授,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本文将介绍北京科技大学与美国国际教育联盟联合开设的工程类网络实时国际化课程,以期引入国际化理念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采用开设网络实时国际化课程,以课程讲授和项目设计指导的方式,使学生直接接受国际跨国企业资深工程师的指导,让更多工科学生获得海外工程师执业知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机会。  相似文献   

2.
针对生物反应工程课程在工科高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生物反应工程课程改革,通过探索性实践教育和引导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学习能力,并通过工程设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具备卓越工程师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为该课程的在工科高校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翔  王钧  蔡浩鹏 《考试周刊》2012,(52):14-15
生产实习是培养高校工科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环节,为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标,需要对复合材料专业生产实习的方式进行改革,达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作者针对复合材料专业实习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了生产实习方式的改革问题,以期为工科专业生产实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与传统的工程相比 ,现代工程往往更具有社会化、综合化和整体化特性 ;现代工程技术对社会与自然界的影响 (包括效益与风险 )越来越大 ,也越来越复杂。因此 ,对工程师的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工程伦理教学日显重要。当前我国工科学生普遍重理轻文 ;对工程技术有许多含混和错误的理解 ,例如技术中性论、技术统治论 ;对基本的伦理原则和工程师的责任、义务和道德底线不明确 ;在对国内工程领域现状的态度上 ,虽然痛感问题严重 ,但多数认为与已无关、无能为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中国高校普遍缺乏工程伦理教育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为此 ,中国的理工科高校要切实重视工程伦理教育 ;加强对工程伦理问题的研究 ;开设课程 ,包括正规化、常规化的工程伦理课程以及在专业基础课和人文素质方面的公共课中加入工程伦理内容 ;培训工程伦理学方面的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5.
刘翀 《考试周刊》2011,(25):12-13
随着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本文主要介绍了我校面向工科学生开设的《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内容安排及特色、课程中企业战略管理模块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工程训练是高等院校工科学生必修的实践课,在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工程训练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我国高校中开设的时间尚不长,并且大多沿袭了"金工实习"的模式。本文在分析了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这一概念提出的产业背景与典型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工程训练的模式需要朝"服务型"转型才能适应新形势培养出"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目前"运动控制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有效提高工科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出开设"运动控制技术"综合实验课程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洪雪辉 《教育评论》2022,(6):133-139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新时代工程师应具备伦理意识、伦理规范和伦理决策的自觉和能力。工程项目的国际化程度越强,对工程师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伦理素养的要求也越高。文章面向福建省6所高校工科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专业认证视域下,结合企业需求展开深度访谈,探索高校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将道德标准纳入工程专业教育之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对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不断上升,但培养工程师的工程专业教育却很少传授工程专业道德,大多数的工程专业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在他们的课程中传授工程专业道德内容,也没有在这方面做出努力。该文从当前工程道德教育的现状出发,借鉴了美国全国职业工程师协会的职业道德准则,提出了为达到工程专业道德标准学生所需要的能力、开设工程道德课程的建议以及对学生达到的专业道德水平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提升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重点内容。鉴于实践哲学倡导实践优位、注重实践理性的特性,其可作为一种研究视域探讨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问题。实践智慧是实践哲学的奠基性概念,对实践智慧内涵的解读发现,培育工科学生的实践智慧可以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具体包括培育工科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整体向善的价值追求、提升工科学生对工程实践情境的感知力和推断力、凸显工科学生在工程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基于实践智慧的生成机制,提出了培育工科学生实践智慧的途径,即: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的机会,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促进学生对实践经验展开反思,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针对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工科类学生理论学习与工程训练中心自身建设特点,结果表明:工科学生在高年级时需要进一步掌握较深层次的实践能力.为此,应开设一门新型实践教学课程,为高年级学生搭建基本设计和自主设计的实验平台.对机、电、气综合创新教学实验平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实验平台的基本内容、预期效果及创新点,对高校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继续教育包括在大学中执教的教授。教授们有两个主要功能 :(1)创新和获取知识 ;(2)使知识易于他人学习 ,培养下一代工程师。也就是研究和教学。因此教授们就需要继续发展 ,以承担上述两项职责。现今在多数大学中 ,教授的发展依靠自己安排 ,学校只给少量支持与关注。美国工程教育学会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开展了工程师职业发展课程 ,教材主要阐述技术的新发展 ,目的是充实教授们的知识 ,提高其水平。如美国工程教育学会在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方面于1987年开设了7门课 ,1988年开设了8门课 ,包括 :(1)基础知识系统的计算机程序结…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中开设专业导引课很有必要,但大部分高校并未开设该课程,部分高校开设的类似课程出现目标不明确、师资匮乏等问题。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物联网方向)"的导引课为例,将CDIO工程教育思想引入大学教育,按照"能力目标型教学模式"确定教学目标及内容,通过"做中学"、校企合作等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尽早了解所学专业,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对未来发展制定一个详细的规划。  相似文献   

14.
社会对地方高校工科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不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结构与企业的需求不契合。立足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了影响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提升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对策:立足现代工程教育时代要求,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增加教学资源经费投入,加强实践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拓宽学生工程实践活动渠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5.
“工程制图”是高校工科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分别阐述了该课程在美国的实验课程体系和本校实验课程体系的内容和特点,在对比中美实践体系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了我校工程制图实验体系的不足,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了创新型实验体系,为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工程制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华南理工大学陈锦昌工程图样有“工程师的语言”之称。工程制图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它在工科院校中是一门实用的技术基础课。掌握本门课程对工科学生来说是必须的。然而,传统的工程制图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与今天我国经...  相似文献   

17.
工程训练是一门工科学生必修的、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综合知识性强的技术基础课程[1]。加强高校工程训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是提高工程训练课程教学质量、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工程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近几年的工程训练教学实践,探索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提高工程训练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2]。  相似文献   

18.
工科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学习大学物理和理论力学课程,在内容上两门课程在力学方面有重合之处。学生在学习两门课程的过程中,会因学过大学物理而产生对理论力学的轻视心理。但实际上,这两门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是有不同之处的。在课程内容及要求上的差异性是理论力学教师应该认真把握的,并在教学实践中给予区分和体现,这一点是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针对石油工程专业开设的理论力学课程,授课上也应体现出相应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就是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培养。《高等数学》课程是工科学生入学后最早接触的课程之一,因此将高等数学教学与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相结合,把有关工程思维能力培养的任务分解到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形成未来工程师的工程素质具有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卓越计划”要求工科学生在四年内必须要有累计一年的企业学习时间,即学生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和企业两个阶段。本文就我校机制专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