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曾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这个星期没有作业!”当时,我就在想一个问题,那位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者真的忍心一个星期不给学生留作业吗?他为什么不用“这个学期没有作业”来吸引更多人的兴趣呢?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但我却为这样的理论而惶恐。一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不能个个是神童,也不能个个是天才;二  相似文献   

2.
刘侦伟的作业总是出错,每次作业或多或少都会有错的。有一天放学的时候,他妈妈拉着他,专门回到学校来找我帮助想办法。他妈妈说:“他好像是故意的,绝不全对!”“他的错,没有规律,今天是这儿,明天是那儿……”最后,我对刘侦伟说:“侦伟,这样吧,下次你一个星期的作业全对,我陪你玩一次,行吗?”(我的学生都知道我特别忙,我对学生最高的奖励就是陪他们玩。)刘侦伟两眼发光,问道:“真的?”“军中无戏言!你说吧,怎么玩?”“陪我下棋?”“行!”第二天早上,刘侦伟特地把作业本送到我的手上……“全对!”我冲着他点点头,四目相对,他也回我个“点点头…  相似文献   

3.
担保     
我们学校的李校长是做学生工作的行家,时不时亮出一个“绝招”。为了解决学生拖欠作业这个老大难问题,我去请教他,他对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布置学生回去参加公益劳动,可这帮小家伙竟拖了两个星期,还有十几个学生没完成。课上,李校长把这些学生叫了起来,问大家:他们没有完成作业,你们说怎么办?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大多数  相似文献   

4.
记得在给四年级四班的学生上课时,遇到这样一位从不交作业也更不想交作业的学生。一天,当我布置完作业之后,我看到这个学生趴到桌子上一动不动的。这时,我走过去弯下腰来用手抚摸着他的头并拍拍他的肩膀对他说:“浩浩,你是不是哪儿不舒服了,怎么不记作业呢?”旁边的学生对我说:“闫老师,他从不写作业……”我根据  相似文献   

5.
梁家毅 《广东教育》2005,(10):24-24
新学期开始了.我所执教的小学毕业班走上了常态的学习之路,一个星期过去了.出乎我意料的是.这班学生学习精神状态不佳.个个垂头丧气,许多同学上课还打起呵欠,有的学生不交作业……我着急地思忖着对策.最后.我布置几个班干部在班级墙报上剪贴一棵大树的树干,不过没有树叶。  相似文献   

6.
一天,班里一个学生给了我一封信:“韩老师,您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也不再关心我了?那天,我迟到了,是不是惹您生气了,对不起!您说的那句‘几点了才来?回去吧!’我听了后,心里真的很难受,回到座位,想啊想,越想心里越痛。上语文课,您没有坐在我旁边的空位子上,而是把桌子拉在后面,我心里更不是滋味了,心想,您是不是很讨厌我,是不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给学生布置作业,和学生开了一个玩笑。我说:“这星期没有作业……”我停了下来,学生高呼“理解万岁!”我接着说“那是不可能的!”顿时“唉”声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8.
教授在讲台上放了一个罐子,然后拿出一个拳头大小的鹅卵石。正好能从罐口放进罐子,教授把它放进去后,问他的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是……”下边有几个学生回答说。“真的吗?”教授笑着从讲台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然后又问学生:“现在是不是满了?”这次学生们都不敢答得太快,他们需要认真地思考来对付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最后,有位女学生怯生生地答道:“也许没有满。”“很好!”教授又从讲台下拿出一袋沙子,把沙子慢慢倒进罐子里。倒完后教授问:“现在,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没有满…  相似文献   

9.
异国的阳光     
今天是星期几?星期二还是星期三?她和学生进行那似乎永无休止的复习,课间休息时,这个念头在她脑子里转了好几圈。我是不是昨天才做完?或者那已是去年的事了?该死,好像什么事都搅到一块儿来了。“史密斯小姐,我可以去一下洗手间吗?”乔  相似文献   

10.
信任与责任     
有一次,我跟我们李莉校长谈起有关“责任心”的话题,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实在称得上是“艺术”。有一次李校长布置学生回去参加公益劳动,可这帮小家伙的作业竟拖了两个星期,而且还有十几个学生没有做。课上,李校长把这几位学生叫了起来,问大家:他们没有完成作业,你们说怎么办?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可李校长都不满意。最后她说:我们都为不完成作业的同学难过、担心,可是我们不能总是批评和惩罚呀。他们是我们班级的一员,难道你们就没有责任去帮助他们,督促他们去完成任务吗?难道……片刻的沉默之后,李校长开始宣布:今天我们要…  相似文献   

11.
放学后,我一路小跑奔向家中,挂好书包,奔进小房间。正想打开电脑,妈妈推门问我:“嘉嘉,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噢,妈妈,老师说今天没有家庭作业。”我高兴地说,“嘿,妈妈,你知道吗?有些同学听了老师的话之后,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呢!”“是吗?”妈妈沉思了一会儿,便说,“那你有什么节目呢?”“我呀,先玩会儿电脑,再看会儿电视,最后看会儿书,就这样。”妈妈一听连连摇头,说:“不行。这样吧,老师没有布置作业,我给你布置!”说完就拿来了《每课一练》。丁零零,电话响了,我没劲地拿起电话筒。原来是金潞炜的妈妈打来的,她问我今天是不是真的没有作…  相似文献   

12.
作业的革命     
何捷 《江西教育》2001,(10):41-42
减负之后,小学生的作业减少了许多,可是,节省下来的时间,真的用在能力的发展上了吗据统计,有60%的学生在“减负”后不能有效地利用、安排课外时间与精力,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这就使学生作业的改革和研究问题备受专家、教师以及家长的重视。在对小学生的语文作业的改革研究中,我发现影响学生作业的主动性的因素有三方面:1做什么是不是还是原来的抄抄写写;2怎么做是不是还是原来的仅仅动笔不动脑;3为什么做是不是只为了考试……请看以下几道语文作业:1、学习《回声》之前,自己在家中学做水波的试验。…  相似文献   

13.
平凡的父母     
假如有一杯凉白开、一杯红茶和一杯橙色饮料,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你也许会选择红茶或者饮料,而不会选择凉白开。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这是因为,在同等的前提条件下,这杯没有味道、也没有鲜艳色泽的白开水,是根本不能吸引你的注意力的。但是,这样的一杯清水真的就没有价值了吗?如果你没有这样一种特殊的经历,如果你没有过这样的生活,你根本不可能发现平凡中的伟大。  相似文献   

14.
六年级开展了“我与周围环境”的调查研究活动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时,畅所欲言,思维活跃,我庆幸收到这么好的效果,但冷不防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在砂山脚下看到了大片竹林,长得郁郁葱葱,那么粗的竹竿节内有没有空气?”对这个问题,我可从来没考虑过,我忙掩饰自己的窘相,把“皮球”踢了回去,问学生:“你们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一时也为难了,面面相觑,有几只手举起又放下。我忙抓住有利时机:“这样吧,我们就把它作为本星期的开放题,大家分头去研究,下星期交流研究成果,好吗?”学生兴趣极高,带着问题走向书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15.
在我小学五年的学生生涯里,我认识了很多同学。但我最敬佩的还是我上四年级时的同学徐亚东。他是一个班干部。圆脸,大眼,小嘴,留着平头,我们送他一个绰号叫“再世包公”,那是因为他做事“铁面无私”的缘故。有一次,一个同学没有完成作业。“包公”检查的时候,这个同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将作业本打开,一晃后再合上。看来是想蒙混过关。谁知,“包公”却严厉地说:“你是不是  相似文献   

16.
向久居纽约的诗人画家严力约稿,他对我说:“美国没有古堡。”我想也是,建国才200多年哪来的什么“古”呢?这个不能承受之轻,使一个移民国家,常常犯上怀旧病——不能老漂洋过海到故地欧洲转悠,倒不如仿造或克隆什么古堡来以假当真地缅怀,在“腊月里还有玫瑰可赏”。但与古老相比,年轻是不是更好呢?没有因袭的重负,目光能朝前看:一切都是开始,一切都是新鲜。你看从美国康科德这样的一个小镇,走出了世界名人爱默生、霍桑、梭罗。  相似文献   

17.
乙:向你请教一个问题。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第407页,有这样一个 例句:“如果没有氧,光有氢,或者没有氢,光有氧,都不能搞成水。”编者是作正 面例子(三重复句)来举的,可我总觉得它有点儿别扭,你说,这是为什么?甲:不瞒你说,我也有这个感觉。我想,问题是不是出在动词“搞”上?假如我们把 “搞”换成动词“合”,会不会好些?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课不考试、不留作业的情况下,能不能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回答是肯定的。关键的问题是教师能不能以毛泽东思想挂帅,从改造思想端正教学态度入手,积极地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教学质量是能够提高的。过去有一段时期,我认为历史本来就是“副科”,现在又不考试、不留作业了,学生能好好学吗?教学质量能提高吗?甚至认为历史没有教头,产  相似文献   

19.
轻松一刻     
天真无邪蜗牛从壳里钻出来又缩回去。四岁的儿子见了问妈妈:“妈妈,它忘记带什么东西了吗?”耐心钓鱼者:你看我钓鱼看了三个钟头,为什么不自己试试?旁观者:我没有这个耐心。诉苦一个老人向医生诉苦,说左脚异常疼痛。医生说:“这与年老有关。”老人说:“这不可能,我的右脚与左脚同年龄,怎么右脚不疼?”聪明丸“大夫,给我开一些药丸,让我吃了可以聪明一些。”一个病人对医生这样说。医生就给他开了一些药。一星期后他又到医生那里,抱怨说:“我把这些药丸都吃了,可是我并没有聪明起来。”“您再拿点药去,继续吃下去。一个星期后您再来一次。”…  相似文献   

20.
郭辉 《湖北教育》2005,(7):122-122
“郭老师,这次的音乐考试怎样考呀?”“郭老师,这次考试是不是自己选喜欢的歌曲唱?”“这次考试是一个人唱还是几个人唱呀?”“能不能自己给自己打分?”……随着期末的来临,学生们又开始关心音乐考试这个问题,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音乐考试与别的学科考试不一样,学生不能一起同时进行测试,老师一边要听考试学生的演唱,一边要管理其他学生.显得很被动..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以前也变换过很多考试形式,如开音乐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