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莉娜 《小学语文》2007,(10):24-24
上海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梅子涵老师曾说过:“教师应成为学生童年阅读的点灯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在思忖该如何让自己的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喜欢上书籍,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因此我一直努力在班中营造书香氛围,鼓励学生与书为友,人人争当“小书迷”,并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倾吐自由之声,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写阅读作文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它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也可以成为舒缓自己、调整自己的一种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开创了中国文学的“归乡模式”,“新时期”,莫言又为“还乡”小说注入了新的血液。而“还乡”小说的关键因素——“还乡者”作为“还乡”意蕴的承载体.在两位作家的笔下却有着很大的差异。透过对两代代表作家同主题同形象差别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发觉作家寄予在人物身上的精神探索,更能发现两个时代之间,知识分子思想变迁的一丝轨迹。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的概念在学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和莫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两位大家,尽管在对民间生存状态的认识、对民间的价值立场以及对民间叙事的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但他们都在其小说创作中利用了丰富的民间资源.  相似文献   

4.
薛浪 《文教资料》2013,(35):81-82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复仇”是比较容易见到的主题.但是随着时代的不同,复仇的内容和意义也都会有相应的变化.鲁迅和莫言的作品中,“复仇”的社会批判色彩和生命体验更多一些,而本篇文章则是从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上分析了二者的复仇叙事,能够帮助读者更方便的了解二者和复仇相关的作品.根据研究表明,莫言的复仇叙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鲁迅社会批判精神的一种继承,利用复仇来对生命强力进行呼唤,和鲁迅的社会担当能够形成一种呼应,并且二人的叙事策略和技巧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鲁迅更偏于理性,而莫言则更加的感性.  相似文献   

5.
6月14日 雨 暗夜。小楼。微雨。窗启几缕风。 先生与我对坐于古朴的藤椅上,严肃冷峻的面庞略显清瘦,儒雅脱俗的文豪风采中更兼战士般坚毅刚正的气度。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备受推崇,但也面临着许多尴尬和无奈。教师和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距离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打通鲁迅与师生之间的隔膜就成为当务之急。“对话”是沟通过去和现在的最佳途径。通过“对话”感悟鲁迅,用经典的魅力滋养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鲁迅在<狂人日记>里用"吃人"的文学意象展示了多种含义的思想批判与文化批判.上世纪90年代,莫言的长篇小说<酒国>里再次出现了这一文学意象,作家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不仅自觉继承鲁迅的批判精神,同时通过对启蒙者(改造者)形象的解构,表达了对传统文化改造的艰难性的深刻认识.通过对两个作家笔下的文学意象的比较研究,阐明鲁迅精神在当代文学中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愈加显现出重要的战斗作用.  相似文献   

8.
孙郁的鲁迅研究呈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话语方式。它从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当代文化语境,思考并回应1990年代以后文化界、思想界的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孙郁的话语方式经历了从独白到对话的演变。而这一切尝试都是为了探寻鲁迅的“原质”。由此.鲁迅被重构为一位追求个体自由的、具有平民身份的启蒙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回忆父母在他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慈爱和严爱时的一段深刻体会。  相似文献   

10.
黄燕  蒋道文 《现代语文》2009,(8):107-108
鲁迅新诗不独体现着深邃丰富的意蕴,更重要的是鲁迅新诗是以对话的方式来组织诗歌的外在形式,来连缀诗歌内容和表现诗歌思想情感的,由此呈现着一种对话结构形式,使其诗歌结构形式更为细致、缜密。  相似文献   

11.
黄燕  蒋道文 《现代语文》2009,(10):107-108
鲁迅新诗不独体现着深邃丰富的意蕴,更重要的是鲁迅新诗是以对话的方式来组织诗歌的外在形式,来连缀诗歌内容和表现诗歌思想情感的,由此呈现着一种对话结构形式,使其诗歌结构形式更为细致、缜密。  相似文献   

12.
鞠骁 《新读写》2014,(2):24-25
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达意,而达意就是表达思想。学生作文最缺少的就是思想。这里展示的作文,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但难能可贵的是,它们都有一定的思想。如“对话是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13.
陆爱玲 《新读写》2014,(2):54-57
哈利法克斯说:“傻瓜从不与自己对话;第一个思想就带走了他。”所以说,一个能与自己进行对话的人,就说明他在思考。而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有思想。在这七篇文章中,作者或与六岁时的自己对话,或与未来的自己对话,这些对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演讲人小传: 科学泰斗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一位对世界科学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学者,一位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科学家。91岁的他仍献身现代科学,毕生为之奋斗。  相似文献   

15.
对话、教学对话与对话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不仅是人们彼此之间借助言语达到交流思想、促进理解的一种行为方式,而且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一种精神与原则。教学对话指的是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它包括作为教学方法和作为教学原则的教学对话。对话教学则是教学过程中体现现代对话精神和原则,师生主体之间以平等的信息、思想、情感等交流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对三者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我们教学实践中对话教学的合理实施与使用。  相似文献   

16.
陈顺 《云南教育》2008,(22):44-44
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的或者温柔的生命。我们又何尝不一样?我们只能来一次,只能有一个名字。而你,你要怎样地度过你这一生呢?你要怎样地来写你这个名字呢?  相似文献   

17.
"原鲁迅":在传承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藤虎丸认为,形成一种"真正的个人主义",即"个"的思想的"原鲁迅"构成了后来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原型,但是这一"原鲁迅"并不仅仅是鲁迅留学日本与西方近代相遇而形成的。鲁迅与西方近代的相遇早在1898年赴南京求学时便已经开始,并且始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展开的,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涌流着的争取人的解放、反抗专制和精神奴役的思想暗流构成了鲁迅"个"的思想的中国"固有文化血脉"。因而是一种复杂的中西跨文化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8.
柔石、巴人认识、理解鲁迅相近的生活思想基础;走进鲁迅世界的殊途;同归于对鲁迅也就是对民族的忠诚;学习鲁迅,研究鲁迅,是为了超越鲁迅。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从写作背景,作者的生活阅历、思想意识、文化修养、写作风格等方面去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文中的重点语段的解读,则主要通过语感去体味感知。有时,标点也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帮助我们解读重点语段的深刻含义。因为标点不仅可以传递作者没有明说的信息,还可以表现语气的变化,反映复杂的情感。鲁迅先生不仅是驾驭语言的高手,还是运用标点的楷模。  相似文献   

20.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这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这一奖项颁给了中国作家莫言。莫言,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