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之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誓,似应作‘諐’。諐,古‘愆’字。諐违,过失”。究查课本注释的依据,不外如下:纪荣舒《玉台新咏考异》:“誓违二字,不可通,疑諐违之讹。諐尤‘愆’字”。闻一多《诗选与校笺》:“纪说是也,今握正。”余冠英《乐府诗选》、“誓或疑是‘諐,字之误,是古‘愆,字,过失也。‘违’也是过失。”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同qian,同‘愆’。‘愆违’,过失。”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也认为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写到女主人公刘兰芝被婆婆无理驱遣回娘家后,刘母劈面质问女儿道:“……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无罪过,不迎而自归?”现代一些注者多主张把“誓违”讲成“諐违”。例如: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上编一)注释:“‘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qiān,同‘愆’。‘愆违’,过失”。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笈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上编第一册)注:“誓违,一说‘誓’是‘諐’之误。‘諐’,古‘愆’字。諐违即过失。这句是说,我只说你嫁过去可以不犯过失。”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亦持此说。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中有“道芷阳间行”一句,目前一些注本的解释,我觉得是欠妥贴的。《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第五册》和《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课,对“道芷阳问行”的注释是:“[道]取道”。又师范课本“练习”三和中学课本“思考练习”五说:“古汉语中,名词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用来修饰动词,作动词的状语。如‘道芷阳间行’里的‘间’,原意是小道,这里却用作动词‘行’的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问行’就是‘从小道走’。”一些影响较大的著作如《古代汉语》(王力主编)、《古代散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对“道芷阳间行”句的注释,也大体如此,如:  相似文献   

4.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这是古文名篇《岳阳楼记》的开头一句。句中的“巴陵郡”应当怎样理解?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曰:巴陵郡,即岳州。宋时称为岳州巴陵郡。隋树森等同志的《古代散文选》注曰:巴陵郡,当时是岳州巴陵郡。(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语文第六册与此同)阴法鲁先生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注曰:巴陵郡,即岳州郡。郭锡良等同志的《古代汉语》注曰:  相似文献   

5.
“能水”的注释,历来众说纷坛。据笔者手头的资料归纳有这么几种——1.“指会游泳。‘水’在这里用作动词,指游泳”(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冯其庸等注《历代文选》:“能泅水的意思”。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知识短文在“名词的活用”中采用的就是此说:“水:游泳。前有能愿动词‘能’。”2.“能水:游水。能,动词。”(高语第二册课文注释)3.“能是形容词”(黄岳洲主编《中学语文教案》),释为“善”(杨注,见《汉语大字典》能字条)。于在春先生译“能水”为“好水性”(《文言文普通话翻译》)。4.“能,当读为‘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辞源》在释“通‘耐’”时为“受得住”。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课本对“参”的解释是:“参,验、检查。”这一注释值得商榷。《辞源》:“参(san),通‘三’。《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  相似文献   

7.
一、方六七十《论语·先进》:“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对“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指周围六七十里的小国家”;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如果有一个拥有六七十平方里或五方十平方里的小国”;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云“‘方六七十’不等于‘六七十方  相似文献   

8.
“自名”解     
《孔雀东南飞》“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两句中的“自名”,课本未注,编者似乎认为易懂,其实不然。翻阅各选本,虽有少数选本对前一句中的“自名”有注,但却不尽相同:或注为“名字叫做”(见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按此注,虽讲得通,但  相似文献   

9.
临无地:临,面临(面前方靠着);无地,没有平地。王勃《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王文“无地”的注释是“犹言无底的深渊。《楚辞·远游》:‘下峥蝾而无地兮’”。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对王文的注文是:“因为飞阁是架空的,又高,所以人们觉得好象看不见地。王简栖《头陀寺碑文》:‘飞阁逶迤,下临无地。’”  相似文献   

10.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有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一首,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句中“三十”,一般注者多持“三十”为“十三”之说。如林庚、冯沅君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注为:“三十年,当作十三年,陶潜自太元十八年(393)为江州祭酒,至彭泽弃官共十二年,次年作这诗,正好十三年。”课本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11.
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和大学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墨子·公输》,其中“必为窃疾矣”和“夫子何焉命为”这两句话,编注家对它们的理解与注释多有失当之处。作为大、中学的教材,要求尽可能的准确无误,否则就会贻误后学,所以觉得有提出来加以商榷的必要。一、谁说“‘窃疾’上应加‘有’字”?这里,先谈“必为窃疾矣”句。据我所知,编注家对“必为”句的理解与解释大致相同。比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2.
<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耳出亡,“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其中“块”字,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没有正面注出,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徐中舒先生编《左传选》及新版《辞源》均释为“土块”。近年来有人对这一注释提出了异议,例如刘法绥先生就认为,把这个“块”字解释为“土块”,“实在是与一般情理相悖”,“块”义通于“蒉”、“‘块’与‘蒉’均为盛土的草编筐子”;重耳饿了,向田间劳作的人讨食,“田间劳作的人,把食物放在盛土器  相似文献   

13.
《清平乐·村居》最后一句“溪头卧剥莲蓬”,有的书籍上作“溪头看剥莲蓬”。是“看剥”还是“卧剥”,没有定论。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选入此词,作“卧剥”,但句末注云:“‘卧剥’原本作‘看剥’,据别本改。用以形容‘无赖’,义较胜。”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版)作“无赖”、作“看剥”。“最喜小儿无赖”句后注云:“虽似口语写实,但大儿、中儿、小儿云云,盖从汉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化出,只…  相似文献   

14.
氓(《诗经·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课本高中语文第三册2000年版注为“忠厚的样子”可也。王力先生《古代汉语》、郭锡良先生《古代汉语》同。此本毛传“敦厚之貌”也。余冠英先生《诗经选》“戏笑貌”,林庚、冯沅君先生《中国历代诗歌选》“笑嘻嘻地”,程俊英、蒋见元先生《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嘻笑貌。《韩诗》蚩作嗤”,亦可。朱  相似文献   

15.
“殴”可以通“驱”唐遇春“今殴民而归之农”(贾谊《论积贮疏》中学课本注:殴,当作殴,通“驱”。陈向华先生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课本注释应改为:殴,通“驱”。并以为,“辞书找不到‘殴’与‘驱’相通的例子,有的注者把‘殴’作为‘驱’的假借字来解释,也是缺乏根...  相似文献   

16.
初二册附录古代诗词注释商兑周照明不念bie《折杨柳歌辞》:“跋黄尘下”。课本注音为bie。是古汉语中也少见的冷僻字,《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均未收。对这个字的注音也很不一致。《辞海》注为bi,而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又注为pi。...  相似文献   

17.
《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其中的“启”字,不少古代汉语教材或作品选,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及刘盼遂、郭预衡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都注为:启,开门.启之,为段开城门.”“启”在古文中多训“开”义.这大概  相似文献   

18.
对《史记·陈涉世家》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一句中的“篝火”,有几种不同的理解。有人注为“篝同煹,举火之意”(见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有人注为“篝火,打着灯笼”(见《中华活页文选》);新编中学语文课本的解释是“用笼罩着火,  相似文献   

19.
翻阅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本及《教学参考书》,对李白《行路难》结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解,基本一致。课本注“意思是说自己一定会排除困难,实现远大理想。”而教参则将结尾两句合而析之:“(诗人)想到古人,坚信总有一天,象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直挂云帆济沧海’。”认为结句“描绘出一幅海阔天高,云帆万里的壮丽图景,用以寄托诗人的希望。”此种析解,亦多见于今版的诗选、赏析诸书,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诗歌选》注:“‘长风’二句,是说自己定会乘风破浪,排  相似文献   

20.
<正>《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香菱对"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两句极口称赞。经黛玉启发,香菱明白了"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这则特殊的"诗话",可能对"依依墟里烟"的注释起了不小的影响,比如人教社新课标版教材就将"依依"径注为"轻柔而缓慢地飘升"。持相同或相似看法的很多,仅笔者所见,就有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吴小如等主编《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