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5年我曾撰写《教育独立论发微》(以下简称《发微》)一文,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同年第11期上。翌年,刘景升同志发表一篇大作,题为《教育独立论钩沉——兼与燕国材教授商榷》(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第5期,以下简称《钩沉》),对拙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后使我很受教益。为  相似文献   

2.
杨荣 《上海教育》2007,(1A):36-36
《上海教育》写真上海的教育,上海的教育缩影于《上海教育》。 《上海教育》定格上海教育的关键事件,记录上海教育的杰出人物,构筑着上海教育的精神脊梁,传递着上海教育的渊源与化。《上海教育》是教育工作,尤其是年轻教育工作心目中的圣地。从1988年走上三尺讲台起,她就成了我的案头『必备,在阅读《上海教育》中,我走进了上海的教育。期盼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走进《上海教育》,是我诸多职业理想中的一个梦。[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在《上海教育》即将迎来创刊50周年之际,刊物编辑让我谈谈“我与《上海教育》”。当时,我就觉得有不少事情值得一说,因为我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与《上海教育》密切相连。那我与《上海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从前到后,我认真地作了一个梳理。最后的结论是:不管是阅读《上海教育》,还是在《上海教育》上发表文章,都是在帮助我成长。应该说,在工作期间,自从知道  相似文献   

4.
袁瑢 《上海教育》2007,(1B):25-26
在《上海教育》即将迎来创刊50周年之际,刊物编辑让我谈谈“我与《上海教育》。当时,我就觉得有不少事情值得一说,因为我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与《上海教育》密切相连。那我与《上海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从前到后,我认真地作了一个梳理。最后的结论是:不管是阅读《上海教育》,还是在《上海教育》上发表章,都是在帮助我成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1988年我到上海市教育局工作,分管工作之一就是教育科研。到任后,我就认识了《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及其前身《教育科研情况交流》,算来已有十六年了。自当时至今出版的每一期杂志,我都认真翻阅过,从中看到了刊物的成长、装帧的变化、内容的充实和繁荣,看到了上海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事业的深化和发展;同时也从外地作者的文章中,了解到全国各地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进程。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始终与上海的教育科研人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自己也有一些文章发表在《上海教育  相似文献   

6.
在《上海教育》杂志创刊50周年之际,我谨代表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向《上海教育》杂志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杂志社的编者、作者,以及为杂志发展作出开拓性贡献的老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借此机会,向长期关心、积极参与上海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上海教育》杂志的广大读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7.
信息     
《上海教育》编辑部: 我从朋友处看到一本《上海教育》杂志,对我很有帮助。我准备订阅一份2003年度《上海教育》,现向你们了解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8.
《上海教育》:您曾做过教师、校长,还做过中央教科所的研究员、教育系统的领导,有过很多角色,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您对哪个阶段印象最深? 吕型伟:我一辈子搞教育,从山沟里到上海,从上海到北京,从地方到中央,兜了一圈,经历了这么多,回过头看,最让我怀念的就是当校长的那段时光。  相似文献   

9.
张雪龙 《上海教育》2007,(1A):37-37
我与《上海教育》的相识、相知,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确切地说,我是从与《上海教育》的编辑、记们的相互交往,开始对《上海教育》情有独钟的。当年,我们一批风华正茂的年轻校长在上海市教育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建立了上海市小学青年校长研究会,我有幸在其中担任秘书长。《上海教育》的编辑、记们非常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主动为我们搭设平台,提供机会,给予帮助。那时,我们研究会的活动也特别多,有学术报告、专题研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包身工》补注陕西省镇安县中学唐汉承《语文学习》1995年第5期摘自上海《文汇报》的一篇文章说,夏衍曾这样讲过:“有人为我做过统计,说我写了七百多万字。我以为其中可以留下来的只有《包身工》。”《光明》创刊号社评也曾颇有见地的指出:“《包身工》可称在中...  相似文献   

11.
李宣海 《上海教育》2007,(3A):16-17
在《上海教育》杂志创刊50周年之际,我谨代表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向《上海教育》杂志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杂志社的编者、作者,以及为杂志发展作出开拓性贡献的老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借此机会.向长期关心、积极参与上海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上海教育》杂志的广大读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2.
我与《上海教育》的相识、相知,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确切地说,我是从与《上海教育》的编辑、记者们的相互交往,开始对《上海教育》情有独钟的。当年,我们一批风华正茂的年轻校长在上海市教育局  相似文献   

13.
专家名录     
李洪曾,1966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心理学专业毕业,是上海市特级教师。曾担任过《上海教育科研》和《家庭教育指导》杂志的主编。  相似文献   

14.
编读     
[来信] 我喜欢《上海教育》这位良师益友细读《上海教育》,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她大气,韵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我喜欢这位良师益友!我相信,在编辑老师们的辛勤耕耘下,《上海教育》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同时,期待并坚信有《上海教育》的牵引,无数像我一样的一线教师会成长得更好!  相似文献   

15.
《上海教育》伴随我40多年的教育生涯,我也见证着《上海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从一本普通的教育类刊物演变成如今影响越来越大的中国第一本教育类新闻杂志,我最大的感受是,她以“新·实·活”的特点紧密把握着教育发展的脉搏,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及时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信息,同时也创设了交流教育思想的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6.
专家名录     
李洪曾,1966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心理学专业毕业,是上海市特级教师。曾担任过《上海教育科研》和《家庭教育指导》杂志的主编。现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  相似文献   

17.
祝愿《上海教育》一马当先我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当听到《上海教育》杂志全新改版的消息时,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这位熟悉的工作伙伴的新面容。当我手捧着改版后的《上海教育》杂志在办公室里阅读时,老师们都争相传阅,焕然一新的《上海教育》杂志让我和同事们惊叹不已。因为《上海教育》杂志正从原来一本正经的宣讲者,成为一个更加有活力,更加有内涵的全新杂志。她引人注目的封面,有着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的版面设计,敏锐而又前沿的教育视点,  相似文献   

18.
专家名录     
李洪曾,1966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心理学专业毕业,是上海市特级教师。曾担任过《上海教育科研》和《家庭教  相似文献   

19.
专家名录     
李洪曾,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心理学专业,曾担任《上海教育科研》和《家庭教育指导》杂志的主编,现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学前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20.
邱文江 《上海教育》2006,(5B):23-23
当校长以来,我每期必读的两份刊物是《人民教育》和《上海教育》,应该说,《人民教育》帮我明确了办学的方向,而《上海教育》给我的办学之路架起了一座多彩的立交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