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自然课如何让学生主动求知呢?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自然界,大胆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依赖教师下结论。 上《蚂蚁》一课时,我尝试用如下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求知。 我先问:“关于蚂蚁,同学们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许多问题:“蚂蚁平时都吃些什么?”“蚂蚁能看到我们吗?”“小蚂蚁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我把问题列举在黑板上,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同学们都可以通过自己观察来寻找答案,现在我们就到操场去寻找、观察蚂蚁吧。” 学生们很快就在石缝边、墙脚发现一群群蚂蚁。 “蚂蚁有几…  相似文献   

2.
孙军 《宁夏教育》2013,(2):55-56
一、学会观察 1.学会有目的地观察。小学生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识性、情绪化比较明显,知觉的选择性较弱,观察事物常常只看最明显、最吸引人的现象,带有盲目性。因此,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为什么要观察,观察什么,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以增强其观察的目的性。如在讲授《观察蚂蚁》这一课时,我问学生:“蚂蚁在我们周围到处町见,你们知道蚂蚁是什么样的吗?”这下可把他们难倒了,因为平时他们对蚂蚁缺少认真观察,只知道蚂蚁是小小的,黑黑的,至于具体长什么样,他们吲答不出来。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个故事:几个小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着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歌唱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这个故事让我久久回味,它包含了太多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细细思考的问题。学生们说得多好啊:老师,您为什么不能蹲下来呢?…  相似文献   

4.
童趣和诗意     
刘保法 《新读写》2009,(6):42-43
常常看到一些孩子睁大眼睛,拉住爸爸妈妈的手,不断地提出各样的问题:“月亮为什么总是跟着人走?”“太阳为什么喜欢躲到海里去洗澡?”“蝴蝶花是不是蝴蝶变的?”“蚂蚁为什么要交头接耳?”许多爸爸妈妈感到不胜其烦,不太愿意回答,或是干脆训上几句完事,免得耽搁了眼前要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我的身边曾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几名小学生爬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地上很脏,几个人都是满身的灰。教师见了很生气,走过去沉着脸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哩。”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子不服,他嘟嘟囔囔地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是啊,老师为什么不能蹲下来呢?不蹲下来,怎么可能了解学生呢?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  相似文献   

6.
蚂蚁的秘密     
一天,我在墙角边玩,突然看见了许多蚂蚁在搬运食物。为了研究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找来两个瓶子,抓了两窝蚂蚁带回去研究个明白。我想,蚂蚁的一家为什么能过得这么有规律呢?我去问爸爸,他笑着说:“蚂蚁很有特点的,你自己去观察才有收获,不然有什么意义?”于是,我做了一个实验:把两窝蚂蚁打乱了顺序,然后再分别装进两个瓶子  相似文献   

7.
蚂蚁和大象     
一群蚂蚁在搬家,忽然听到沉重的脚步声,原来是一头大象走过来。突然,一只蚂蚁伸出一只脚,旁边蚂蚁问:“为什么把脚伸过去?”这只蚂蚁说:“我要绊死这死胖子。”  相似文献   

8.
张伟 《教育文汇》2013,(7):42-42
冬天,蚂蚁翻晒受潮的粮食,一只饥饿的蝉向它乞讨。蚂蚁对蝉说:“你为什么不在夏天储存点粮食呢?”蝉回答说:“那时我在唱悦耳的歌曲,没有工夫。”蚂蚁笑着说:“如果你夏天唱歌,冬天就去跳舞吧!”  相似文献   

9.
王庆纲 《良师》2010,(1):62-62
亲戚多 蚂蚁和大象准备结婚,大象跟蚂蚁商量:“咱们是不是就不办酒席了?” 蚂蚁问:“为什么?” 大象看了看厚厚一本书的客人名单,说:“你们家的亲戚,实在太多。” 蚂蚁“哼”了一声,说:“我们家的亲戚多,又怎么了?我们家这么多亲戚,加起来还不顶你们家一个亲戚吃得多。”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英语》2005,(4):6-6
冬季,蚂蚁正忙着把潮湿的谷子晒干。一只蚱蜢跑来,向他们乞讨食物。蚂蚁问他:“你为什么在夏天不去采集食物呢?”蚱蜢回答说:“那时没有时间,我忙于唱歌。”蚂蚁嘲笑说:“你夏季如要唱歌,那么冬季就饿着去跳舞吧。”  相似文献   

11.
【课例一】教师Y教读《愚溪诗序》,在学生理解了字词和内容后,教师7A:学生来提出自己尚未明白的问题,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①“永州八记”是哪八记?②作者为什么要把家安在愚公谷?③作者为什么自认为自己很愚呢?④“愚溪”景色优美,为什么要称它为“愚”?⑤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⑥“我”是真愚吗?  相似文献   

12.
飘移学校     
《小学时代》2009,(8):40-43
7个人把当时的“噩梦”又都说了一遍,虽然还有后怕,可是他们一起发现了一个事情:梦里没有彭克!为什么?彭克到底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相似文献   

13.
数学自习课上,我正在拼命地思考一道题的多种解法,张老师来了一句:“你为什么要这样引辅助线?”奇怪了,辅助线就这样引呀,还能有什么“为什么”?脑子里一蹦就蹦出来了呗!后来仔细想想,似乎还真有个“为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凡是正常的人,每天都会提出不少的问题,要思考几个为什么。譬如,“为什么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即是对事物的存在和运行态势产生怀疑:“为什么这样做,不那样做?”即是对自己的言行产生怀疑:“为什么是我,不是别人?”即是对作为主体的我产生怀疑;这些都是反思。  相似文献   

15.
浸染内地数学教育多年的我。从骨子里认同这样一句话——数学是“讲理”的。教学中,我们最常问的话是:“这是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呢?”“为什么这样算呢?”……“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吴敬梓为什么要把范进的老丈人写成一个屠户?”一般的语文老师遇到这样的提问,通常会这样回答:屠户者,市井小民也。要写一个势利的市井小人,把他写成屠户是最好的选择。而王君老师却不满足于回答到这样的层面。她抓住学生的这一问,整合了三部学生学过的剧本和看过的电影。编织了三个问题回赠给学生:魏敏芝为什么是一个农村小姑娘?史标曼为什么是一名钢琴师?诺兰德为什么是一名速递员?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听到学生反映这样的情况:自己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错,做题时也是根据自己“正确”的直觉来判断,但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不是常常说学习物理要“跟着感觉走”吗?为什么自己这样做却失灵呢?  相似文献   

18.
学写变形记     
陈莉 《小学生作文》2023,(Z3):64-65
<正>陈老师:本单元课文《花之歌》中,作者把自己变成了花,以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景象。作者在花的世界中,运用花的语言,表达花的情感,实现了一场奇妙的变形之旅。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机会,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事物,你最想变成什么?为什么呢?文君:我想变成一只蚂蚁,因为我想看看蚂蚁分工劳作的场景,和蚂蚁伙伴们一起去树洞里探险。阿呆:我想变成一朵云,和风姐姐捉迷藏,在彩虹桥上荡秋千,  相似文献   

19.
一、新课导入,让学生大胆设疑。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教师应巧设导入,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大胆提各种各样的疑问,如:“铁轨之间为什么要留有缝隙?”“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为什么冬季绷得比较紧,夏季比较松?”“温度计为什么能测定温度的高低?”“夏天为什么不把自行车轮胎的气打得太足?”等等。教师还可通过演示瘪乒乓球放在热水中的反应来导入新课,并让学生说出在本课想学会什么,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欲望。二、操作实验,让学生完成。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根据老师为他们…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的缘起“老拐子”在南京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习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不难看到这样的场面:当孩子的意愿和家长们发生了冲突,双方正僵持不下,家长们束手无策之时,便会对孩子们说:“你要是再不听话老拐子就该来了,把你拐走!”于是,原本借助哭闹坚持自己主张的孩子逐渐安静下来,即使并不情愿,也要作出乖巧、顺从的样子。经验表明,此类事例在众多幼儿教育实践中并非罕见,相反可以称得上司空见惯。那么,“老拐子”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威力?为什么家长乐于采用这种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