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顾问:参加函授以来,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有人说不能按上级精神写新闻,而要从实际出发,否则就是搞“遵命文学”;有人说,搞新闻就得按上级精神来,不然抓不住宣传重点,写了也难见报。我比较倾向后一种看法、可又不知该怎样办。战士徐纲要徐纲要同志:我赞成你的观点。新闻是党的喉舌,要写什么内容,要进行怎样的舆论导向,自然要由上级特别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来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写新闻是不能脱离上级精神的。有的人,往往把照上级精神办本同从实际出发对立起来,这是不正确的。上级的精神,往往是从大局出发的,是符合全…  相似文献   

2.
如何选择新闻报道角度?这里谈点粗浅体会。1985年8月我调到奎屯垦区一二八团场后,了解到团场一中课余武术队在新疆武坛很有名气,就前去采访。武术队教师告诉我,前几年新疆日报和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都来采访过,稿件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发表。我问他采访了哪些内容,他说全是武术训练和取得的成绩。我当时  相似文献   

3.
谢顾问:有人说,搞新闻的人要有“点子”,带着点子去采访才有的放矢,从而避免大海捞针,事倍功半。可也有人说,应当有什么事写什么搞,如果带着“点子”去采访,往往容易造假。请问,到底能不能带着“点子”去采访?54676部队赵志军赵志军同志:要回答你提的J,1题,先要弄清一个概念:究竟什么是“点子”。有的通讯员通过认真学习上级的宣传精神和新闻单位的宣传计划(或者叫报道提示,宣传打算),从而根据本部队的实际,列出几条选题重点,壬。果把这些选题重点叫“点子”,我看带着这些“点子”去采访,确实有助于在采访中准确地确…  相似文献   

4.
深入采访,是搞好新闻写作的基本功和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都必须注重这一问题。过去我总认为,采访就是到处转转、看看、问问、记记。因此,采访时象柳絮一样,飘得很,总是深入不下去,往往听到一点东西就忙于写稿,结果,稿件的命中率很低。有的稿件即使被新闻单位采用了,也没有什么新鲜感。前年七月的一天,我去如泉县磨头镇采访,一位干部向我反映了天阳小学校长朱千进,拾到汽车上掉下的价值上万元的五匹毛料布,及时送到了镇政府,交给了失主,我马上就写了一则快讯,发到上级有关新闻单位,可是没有一家选用。原因是材料单一,写法一般化。后来,我又去找朱千进同志认真采  相似文献   

5.
第六章采访的性质一、学习本章的目的和要求: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了解新闻采访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工作,以及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关系,从而树立一种观念,要搞好写作,首先要在采访上下功夫;要搞好采访,就要按照采访本身的规律办事。学完本章后,做过新闻工作的同志,可联系自己的采访实践,从采访与写作的关系角度,看看自己是否处理好了,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教训。没有做过新闻工作的同志,可回顾一下自己日常工作中的调查研究究竟做得怎么样,还可以从“假如我是一个记者、通讯员”这个角度,  相似文献   

6.
成功的采访往往都与准备充分有关,准备得越充分,采访就会越顺手,反之亦然。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女记者刘振敏一次采访邓小平同志到十三陵植树。开始问邓小平同志有什么感想,邓小平同志说:“我是来劳动  相似文献   

7.
张学法 《记者摇篮》2000,(11):30-30
初学写稿的人往往不知写什么,写稿时间较长的人,往往出现还有什么可写的困惑,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妙法呢?我的体会是拓宽视野,处处留心。由此及彼觅新闻在采访“此”新闻时,我们只要留心,往往会发现新的新闻线索,你若是个有心人,就会通过这个新线索写出“彼”新闻来。1996年5月,我去建设局采访该局举办的“爱我城建”晚  相似文献   

8.
很久以来,案件类报道容易停留于表面,记者往往把采访对象局限于警方、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家属;采访思路也往往局限于案件本身的经过、起因、破案过程、最终结果;对警方的采访也比较容易被对方牵住思路,成为对方的发言人,而没有让对方跟着自己的采访思路,针对读者需要了解的内容提供素材。如果警方不接受采访,往往就很难把稿子做大做透,甚至很难讲行下去.  相似文献   

9.
谢顾问:我初学写作,采访时总是随便找个本子或纸片,用完后就随手扔掉了。老通讯员批评我这样做不好,说使用采访本也有讲究。访问,怎样使用采访本才更科学呢?北京驻军肖吴肖吴同志:采访本是为采写新闻服务的,如何使用采访本,应从各人的实际和习惯出发,不必“一刀切”.但使用采访本确实也有个科学不科学的问题。这里,我把我所知道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一、采访本要采访专用,不能随便将日记本、笔记本、摘抄本拿来当采访本用。这样,采访本便于查找和保存。二、采访本要精巧,便于携带,用完一本,再用一本。如果能编上…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我初学写报道常遇到这种情况:费了好大劲好不容搞完采访,但在着手写时难以下笔,不知怎么样整理才觉得好。 陕西 铁强铁强同志: “笔不从心”这个问题在初学写作者当中是经常遇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可能在采访时对采访什么,要表现什么主题,心里没有底儿,自然对采访到  相似文献   

11.
不知从什么时候,“新闻策划”成为新闻界一个时髦的流行语。大到新闻单位的管理,小到一篇报道的定稿,往往冠以“策划”一词,好像如果不这样,新闻单位就搞不下去了,新闻媒介也没法办了。但是,在严格意义上讲,新闻不能策划。  相似文献   

12.
张育仁 《新闻界》2005,(5):83-84
电视新闻写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必须了解其写作的基本特点。一般来说,对电视新闻写作基本特点的了解,又必须首先从了解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开始入手.索绪尔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致认为,没有符号的帮助,我们就不能用明确的、固定的方式把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区别开来.任意的一个概念就像一团迷雾,这儿什么事情也不能用固定的方式来区分;这儿不存在预先确定的思想,在符号出现前什么也不能形成”因此,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即:能指+所指=符号.那么,什么是能指呢?他说,就是指称一个实在的客体,在电视节目中,就是指声音、图像和文字等;什么是所指呢?他说,就是指称这一实在的客体所含纳的理念、意念或者概念。  相似文献   

13.
谢顾问:在我初学写作的时候,常听到这种善意的规劝:初学搞报道应多下基层,多体验生活,不能屈服一坐就扎根,热衷于“闭门造车”。在这种意见面前,我迷惑了:难道我坐下来写作就是“闭门造车”吗?54953部队郑北郑北同志: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下基层,多体验生活,的确是十分必要的,但除此之外,也需要坐下来学,点基础知识和文字运用、稿件构思等基本功,不能把后者不加分析地统统说成是“闭门造车”。“闭门造车”是个反人词,本意是指不管客观实际主观乱间。用在写作上,往往用以讽刺那些足不出户,冥思苦想,专作理论脱离实际文…  相似文献   

14.
记下去采访,不少时候是这样的:有一个意图,有一个打算.也有要去的地方,但写什么没有具体线索。怎么办?通常的做法是:在到达采访目的地之后,先和领导机关接触,了解领导意图,了解全面情况,从中发现新闻线索,然后再逐级深入下去:就活动方法而言,这叫做自上而下的采访方法。  相似文献   

15.
谢顾问:我在采访时,往往一问一答,很死板,被采访者因此拘束不安,很难畅所欲言。请问,有什么办法活跃一下采访气氛、提高采访的质量呢?36026部队任倍利任烟利同志:采访气氛呆板、不活跃和千篇一律,是没有采访经验的初学写作者很感头痛的事。别小看这种采访气氛的不活跃,它很影响被采访者的情绪,也常使采访者处于尴尬局面,弄不好,会使采访被迫中断或草草收场。造成呆板气氛的原因很多。主要的有:问题摆得突然,被采访者毫无IC理准备,采访一开始就卡壳;问题摆得太尖锐,被采访者难以正面回答;问的问题人家不感兴趣;触及了被…  相似文献   

16.
谢顾问:我初学写作,什么题材都想写。可一位老报道员对我说,初学搞报道,应多写身边的兵的故事,不要写部队中心工作的稿子。对此,我迷惑不解,果真如此吗?清指点。81252$队荣吉民范奋民同志:我翻看了不少文件和有关规定,屯问过一些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从未见到或听到初学写稿者“必须写什么,不能写什么”的规定。因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是讲新闻自由的。只要你写的稿子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利,内容又真实可靠,且不违反各种规定、法纪,写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完全由作者自己来决定。如果你对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17.
作为基层通讯员,我常碰到这种情况:下去采访几天,新闻素材“捞”了满满一小本。在采访接近尾声时,自己就暗下决心,回去定要写篇“玻璃板”式的大文章。可是回来后,面对这枝枝蔓蔓、纷乱如麻的新闻素材,我常常是伏案多时,却不知从何下笔。  相似文献   

18.
许多人认为,在县级单位搞采访,“大鱼”不多,日常采访,平平常常,司空见惯,难抓“活鱼”,就是抓到“活鱼”,往往不知怎样下手,烹出“鲜味”。通常写出采的稿子都不如愿,要不就是题材雷同,要不就是内容陈旧,老脱不出跟在别人后面跑的窠臼。对此笔者有点感触,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现就怎样把新闻写得“鲜活些”谈点粗浅认识。一、要带着“问题”下网,才能捕到“鲜鱼”。我认为采访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抓住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工作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宣传重点,在采访前,就要多了解一点宣传精神,多看一些不可缺…  相似文献   

19.
我刚涉足新闻采访的时候碰到一个难题,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把事情尽快搞清楚。往往听了采访对象的介绍以后,提不出什么问题,可是回去拿起笔来写稿却写不下去,不是感到  相似文献   

20.
谢顾问:我在从事新闻写作的同时,也练习写一些评论、杂文、散文、诗歌。可有人说,写作要专攻一门,不能四面开花,否则难以成才。我到底应当怎么做?37031部队范刚常范刚常同志:写作是一门学问,而每一种写作体裁又都有一定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中攻一种或两种写作体裁自然比什么体裁都写容易出成果。这正像我们平时所讲的“聚焦成才”。但是,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对哪一种体裁都不很熟悉,更难说在哪一种体裁上最拿手最偏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匆匆确定主攻哪一种体裁,不仅不利于某种体裁写作的提高,屯影响到对其它体裁的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