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整体赏析教学设计艺术,主要用于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文学熏陶。 从教材处理看,它特别地强调整体意识,讲求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认为如果脱离了课文的整体,教给学生一些知识的片断或者片断的知识,那么不仅是对课文的肢解,同时也只能让学生的知能在低层次徘徊。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离开《荔枝蜜》这个整体,你如何让学生理解课文“欲扬先抑”的手法?离开了《挺进报》这个整体,你怎样让学生找到课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相似文献   

2.
“以点带面”,简言之,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之中选定一个小小的“点”,从这个“点”出发,达到理解全篇课文的目的。这是一种“抛砖引玉”、“言在此而意在彼”阅读教学设计艺术,是教学中一种“迂回作战”的设计艺术。在这种设计艺术中,“点”往往不具有“突破”的价值,也往往不具备“一线串珠”的价值,它或者起着一种“引子”的作用,或者起着“过河之桥”的作用,它是向课文发起全面“进攻”的起跑地。其使命,是要带起全篇课文的学习。“以点带面”运用于教学实际中,有下面一些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板块碰撞”式的教学设计,就鲁迅作品的教学而言,笔者曾见到过两个很有意思的教例。 1.《故乡》的教学。 先提出“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哪一个”的问题,进而要求  相似文献   

4.
中部切入,也就是从课文中间开始教学。这是一种“变序”式的教学设计思路。 中部切入式教学,不是一种可以想用就用的教学设计,也不是一种故弄玄虚的所谓“技巧”,它的运用,常常为着一定的教学意图。 中部切入式教学,有时是为了化解难点。 如《论雷峰塔的倒掉》:  相似文献   

5.
逆向品读,又称“逆析”。有人戏称为“顺瓜摸藤”。其特点是从课文结尾处入手开讲,巧妙设置问题。一步一步地一层一层地将课文学习向“前”推进。这是一种教材处理的艺术。也是一种教学设计的艺术。 下面列举初、高中的两个教学简例。 一、《荔枝蜜》 1.品读课文结尾:“我”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2.“我”为什么有这样美好的梦境呢?是因为心灵的激动——品读“我不禁一颤”这一段。 3.蜜蜂这小生灵为何这样激动“我”的心扉呢?——品读“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小蜜蜂是渺小而高尚的,这种高尚表现在劳与酬、生与死、善与恶的对比之中,表现在不悲生命之短,不悲身体之微的辛勤劳作之中。  相似文献   

6.
在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中,“分层推进”是一种使教学有序的设计艺术。 我们先看几个“分层推进”式的粗线条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7.
“迁移创造”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变“读”为“写”(或“说”)的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设计的特点是,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出发,淡化提问设计,不将提问作为阅读、讲析课文的抓手;注重“问题”的设置,将“问题”作为学生开启课文大门的钥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迁移创造”式教学设计往往是一种“无提问式”课堂教学设计。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的教学设计便是如此。 教师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 一、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句话人物素描”。 (竺可桢,孜孜不倦地在气象研究的领域中跋涉的卓越科学家。) 二、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写竺可桢墓志铭。 (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  相似文献   

8.
美文助读式教学的模式,是一种高效率的实用的教学模式。所谓美文,就是发表在报刊上的关于某篇课文的精美的赏析性短文或者教师自己撰写的此类文章。所谓助读,就是教师自己少讲或者不讲而有目的选用美文来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教师的引导点拨穿插其间。 这种教学设计的优势有:第一,它扩大了课文的语文知识信息的来源,增加了课文教学信息的密度。第二,阅读有助于课文理解的美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美文语言简洁而内容丰满,能对学生进  相似文献   

9.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往往喜欢“宕开一笔”。让学生展开一下想象,如: 假如你是记者,受冰心奶奶委托,到重庆去看望了当年的“小姑娘”。说一说你们是如何进行交谈的。 假如你是傻二哥的二弟,请根据课文内容生动地介绍他的一件“傻”事。  相似文献   

10.
“悬问求解”,指的是在单篇课文整体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一至几个主问题,点拨学生自求解答的一种教学设计艺术。“悬问”,能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艺术,“求解”,则将教师的艺术设计化为几十个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吸收与表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所谓妙要列举,就是教师的点拨,学生的领悟,由学生发现课文的“妙处”并加以列举、品析。这是对课文进行整体性多角度赏析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讲得比较少,而学生由“妙要举例”四个字牵引着,在课文中纵横扫描,悉心品读。  相似文献   

12.
“一击两响”是一种写作构思艺术。如《夜走灵官峡》写了一个成渝,作者“一击两响”的表达艺术是,处处写成渝,又处处在表现着成渝父母的优秀品质。又如《同志的信任》中出现了一封“信”,它的一头牵出了方志敏,另一头牵出了鲁迅。它同时表现着两个革命者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下面请看一个教例。 徐振维老师在执教《<白毛女>选场》时,匠心独运,向同学们提了四个问题,在议说和讨论中完成了对全篇课文的品读教学: 1.现在让我们登第一个坡。你们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例子,说明人物的动作是符合他的身份和性格的。 2.现在让我们登第二个坡。你们能不能从课文中  相似文献   

14.
所谓句式训练 ,就是以课文为例子 ,学习课文中的句式 ,品味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通过“读与写” ,既阅读理解课文 ,又进行句式写作的基本功的训练。句式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极为薄弱的环节。如何从语言的实际运用出发 ,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根据表达的需要 ,选用恰当的句式进行写作 ,几乎没有好的课例。因此我们应当对此类课型进行探索和尝试。句式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 :1.从“句子用途”的角度出进行句式训练。2.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出发进行句式训练。3.从“词语关联”的角度出发进行句式训练。4.从“组句成段”…  相似文献   

15.
一次多篇,简言之,就是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或者是一节课中上几篇课文,它的设计目的,一是让教学更好地顺应教材,一是进行高效率的阅读教学。一般地讲,这种教学模式不追求“比同求异”,而是根据教材编排自然地处理课文,讲究课文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取舍,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短文两篇、诗词五首、小小说三篇之类的课文,有近30篇,约占全本教材的1/8,它们是两篇或三篇或五首成为一课,有些还是自读课文,要求一课时上完,这就为自然地处理一次多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那么,这些组合的联系性表现在哪里呢? 1.一篇为另一篇的材料。如初四册的《读后感两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应该讲究教学艺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在情感上受到激发,在思维上得到调动。本文从“读”的角度谈三点做法。1.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读在教学《难老泉》一文时,我们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了“按要求填空的导读”,上课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简明的示意图,向学生提出了:“阅读课文后按要求填空”的题目。要求:①填上作者的游踪②填上山脉、河流、市区的名称③填上记叙事物的角度。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单篇课文整体阅渎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用钱梦龙老师的话来讲,就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讲座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每一个自然段、每一个关键性的句子和词语”。很明显,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就是教  相似文献   

18.
论及阅读教学的精要,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老师不要做说书光生,……要尽量少讲,学生领悟不到之处才给说一说。吕权湘先生也说过,三个字:少而精,少讲,精讲,讲的击中要害,学生不懂的地方给他讲一下,点一下。 这些经典的言论,虽然不是从正面论述“选点突破”式的教学设计的,但却十分准确地点示出了“选点突破”教学艺术设计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历史悠久的浙江民乐",隶属于我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标准》内容纲要"浙江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板块,是五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材中的一课,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家乡的历史文化,感受民间音乐的艺术成就和魅力,了解浙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致,培养身为浙江人的自豪感.在教学预设中,我们特别注重目标明确有效,策略适宜科学,环节清晰合理.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板块内容特色,通过讨论,我们首先将教学目标具体设定为:1.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2.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采茶舞曲》等代表性曲目,领略江南文化,感受浙江民乐的艺术风格,初步了解"浙派古琴、浙东锣鼓、江南丝竹"的相关知识;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悠久文化的热爱,并树立继承家乡文化的信念.  相似文献   

20.
“整体反复”是适用于大多数语文教师掌握运用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设计手法。所谓“整体”,就是在每一步的阅读品析之中,课文都可能以“全文”的面貌进入学生的眼底;所谓“反复”,就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地多次地组织阅读,品析教学。所以这种教学设计手法的关键词是:反复,多角;教学中的“反复理解”与“多角品味”紧紧相联。它适用于长篇课文的教学,更适用于精致的短篇,于反复的阅读品析之中传达出课文的丰富内蕴。这种教学设计手法的着眼点是:关注文本,突出文本的教学价值,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话题,在有步骤的教学活动中引领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