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这样一道题:关于对毛泽东“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最准确解释是A.军队和老百姓是胜利的根本保证B.民兵是夺取胜利的基本力量C.武装民众是胜利的根本保障D.政府和军队是胜利的根本保障《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下册高中教材在论述这一观点时,叙述为:“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抗日  相似文献   

2.
文章不同意将“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解释为“食足.兵足,老百姓对政府诚信”,而应为“使食足,使兵足,使老百姓相信(或信任)自己”。  相似文献   

3.
密切执政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几点思考易希文一、历史的经验教训密切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曾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①的著名论断。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②江...  相似文献   

4.
董海 《考试周刊》2011,(64):198-199
一、“民间艺术”的界定 民间艺术是一个多义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包括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工艺美术等。”现在很多人简称为“民艺”。从字面训诂,“民”可释为民间、民众、平民,“艺”可释为艺术、技艺、工艺。 二、问题的提出的背景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历史地看,毛泽东的人民观经历了一个从初步提出到成熟完善的过程:"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肯定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中央苏区时期,确信"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原因";抗日战争时期,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解放战争时期,主张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将工农群众作...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时期的"红单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红单船”是广东民问用于对外贸易的大货船。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利用红单船武装镇压农民起义,给农民起义军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由于其月饷不能及时供给,于是私设关卡,抢劫商旅,杀害民众。祸行终被揭发,被陆续裁撤。红单船问题是太平天国史上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为了加强防共反共力量,实现“戡乱建国”意图,要求各地组建地方民众武装组织——义勇壮丁队。在河北省国统区内,国民党各县政府在上级机关的要求下,组建了义勇壮丁队。国民党井陉县政府在“难民还乡队”的基础上建立该组织。这支武装在各级军政机关的重视与支持下,形成了体系完备、规模壮大的一支反动武装力量。  相似文献   

8.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为了利用其地方民众武装——义勇壮丁队来防共反共、“戡乱建国”.非常重视对义勇壮丁队的训练与武装。河北省井陉县义勇壮丁队总队部系承上级指示,针对不同的队别,分别制订了不同的训练计划。对于义勇壮丁队的团队给养,包拓薪俸、枪械、工事等,国民党井陉县政府都有明确的规定,并给予了切实支持。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青年组织,对陕西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突出贡献。民先队发动陕西人民,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党关于抗战救国的方针政策,组织民众武装抵御日寇侵略,为广泛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不懈努力,同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倒行逆施作坚决斗争,在陕西抗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探寻民先队在陕西的救亡活动,剖析民先队在陕西抗战史上的历史作用与经验启示,有利于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提供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10.
释"兵"     
在古代文献中,“兵”经常用作名词,指兵器、武器,军事、战争等等,因此认为“兵”的本义是个名词,但是通过考察字形、查阅古代文献,发现“兵”的本义应该是个动词,指手持兵器。本文将对此观点进行详细地论证。  相似文献   

11.
查阅译本,大部分把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解释为“水上沙鸥时而飞翔,时而成群聚集栖止,水下美丽的鱼游来游去。”笔者认为此注解前半部分即“沙鸥翔集”的解释是正确的,而后半部分“锦鳞游泳”的解释就有些不尽准确。“锦鳞游泳”一句注解之误在于没有将“游泳”拆开来讲。原因有  相似文献   

12.
清代贵州咸丰同治年间发生的持续性大规模社会变乱,实际上是嘉庆道光时期社会矛盾长期积聚的结果。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明代以来形成的军民二元体制的影响在基层社会未尽消解而导致的“民夷”“兵民”之间的隔膜与冲突;黔中山地过度开发与民众生计压力空前严重;族际发展不平衡导致族群矛盾渐积渐深;“疆界不正,贻害无穷”的插花地问题不能得到厘正;民间普遍种植罂粟导致严重的治安问题和潜在的饥荒威胁;地方官员无心亦无力去解决社会矛盾等。  相似文献   

13.
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在君权神授观念盛行的同时,对民众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执政者已提出“保民”、“爱民”等主张,但都是从君主本位的立场解释“爱民”的涵义,“民惟邦本”之说尚未出现。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民贵君轻”、“王者以百姓为天”、“以人为本”、“民者,君之本也”等思想,汉初贾谊对民众的作用又有更精当的论述。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才概括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14.
片面抗战路线导致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节节败退,而全面抗战路线引来了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巨大胜利.兵民是胜利之本,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援;抗日战争的胜利实质上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发扬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创造活力,推动发展新跨越.  相似文献   

15.
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二册《木兰诗》一课对“策勋十二转”一句作了如下注释:“记功很多次。策勋,记功。转,次的意思。”《木兰诗》一课属传统教材,笔者查阅了解放以来的各种版本,这句话的注解都是一致的。其实,编者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有误的。 《木兰诗》反映的是北朝时的社会生活。查《魏书》、《南齐书》、《北史》、《周书》等史籍中有关军制史可知,西魏北周创建府兵制,籍民为兵,彻底改革了北魏以来由鲜卑部落兵为主的世兵制。武装力量分中军,州郡兵,乡兵,镇戍兵;其中中军是野战军,镇戍军是边防军,乡兵、州郡兵既是地方军又是战略预备部队。平时为农,战时携带马匹、兵器、军粮,开赴前线,或负责本  相似文献   

16.
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有这么一句:“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荆州之民附操者”是“定语后置”的偏正词组吗?我以为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7.
劳乃宣是清末民初历史舞台上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重民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乃宣的重民思想中“重民”、“爱民”与“镇压党团民乱”的因子并存,而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争取民众素质的提高以取得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则是他思想的最终目标所在,在当今社会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衙兵”一词起于唐代,有“唐代天子的禁卫兵”和“唐代、五代节度使卫兵”两种含义。“衙”字从“牙兵”之“牙”讹变而来,史书中不乏“衙兵”与“牙兵”同义出现的情况。然而,因“衙”在唐代有“天子所居之处”义,所以“南北衙兵”是指守卫皇宫的禁卫军。而“牙兵”则专指唐末至五代时期节度使的卫兵。一说称“衙兵”就是“牙兵”,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19.
谪戍是从秦时开始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戍边政策。马端临是以“兵不足用”来解释的,他在评论秦始皇用兵时说:“秦始皇既并天下,……是时北筑长城四十余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骊山阿房之役各七十余万,兵不足用,而后发谪矣”。秦始皇时役重兵繁,确实是事实。但秦始皇时用兵还没有达到马端临所说的“兵不足用”的程度。马端  相似文献   

20.
“金人十二”语出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句中“金人”一词,应怎样解释,语文界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意见:①铜人说。过去的选本和教材多持此说。现行中学语文课本虽未对“金人”作出解释,《教师用书》中的译文也未翻译,但认同传统解释之意则不言而喻。②铁人说。某些选本如天津古籍书店1981年出版的《文白对照古文观止》一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