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时,学生按照相应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做着,在最后一步“滴加碘液”时,我向学生解释了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当滴上碘液,每个小组的叶片都相应变了色。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碘液滴在叶片上是棕黑色,为什么不是蓝色?”其他学生也附和着“不是老师说淀粉遇碘液变蓝色吗?为什么叶片上不是蓝色啊?”叶片确是棕黑色,面对着学生的提问,我不知所措,因为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从前总是叶片变色就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从没有学生对叶片的颜色产生疑问,我该怎么回答呢?猛地我想到:何不放给学生去探究呢?于是,我对学生说:“老师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块探究,好不好?”学生们激情高涨,跃跃欲试。于是,我按照探究性实验的五步骤来引导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2.
四川地震震撼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温家宝总理慰问北川中学师生时,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以此勉励复课学生在磨难中要更加坚强。那么,“多难兴邦”有何深刻的内涵?在我的学生视野下,是怎样解读的呢?于是,我组织学生上了一节“围墙”外的语文课,感悟它里面的辩证关系,同时感受中国人的坚强。  相似文献   

3.
每堂课至少应有一个亮点。在给高一学生讲“鸦片战争”时,我引导学生从研究“苹果为什么会腐烂”开始,学生说是因为有虫子咬苹果。于是,我把中国比喻为又大又红的苹果,虫子比喻为英国,问:英国这只虫子为什么要来咬中国这个苹果呢?学生说因为饿了。我引导说:19世纪英国正进行工业革命,工厂要生产出产品需要什么?原材料。生产出来后怎么办?需要卖出去。要卖出去需要什么?  相似文献   

4.
“橡皮泥?”这是我拎着一桶儿童用橡皮泥进入教室时,学生的惊呼。“觉得好清晰,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是我上完课后问学生感受时学生的表述。那么橡皮泥在我的课堂里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我用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相似文献   

5.
我的幸福     
孙岩 《河北教育》2009,(11):47-47
一位老教师曾对我说,一辈子能生活在教师岗位上是他最大的福气,因为这让他的一生都拥有光荣感和幸福感.于是,每当我从作业堆中抬起头时,每当我在讲台上扫视教室时,每当我与学生会心一笑时.我常会问我自己:“你幸福吗?你因为什么而感到幸福呢?”  相似文献   

6.
昨天下午放学后,我故意“忘了”留家庭作业。于是有一个学生给我打电话说:“老师,您忘了留作业啦!今天的英语作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低年级的老师在教“云”这个字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同学们,谁认识这个字啊?”学生摇头,于是老师启发一学生说:“你的头上是什么?”学生用手摸了摸头上说:“帽子。”“帽子上面呢?”“楼板。”“楼板上面呢?”“楼顶。”“楼顶上面呢?”“天空。”“天空里面呢?”“太阳。”“还有呢?”“月亮。”“再有呢?”“星星。”“还有什么东西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飞机。”“不是金属做的。”“小鸟。”“也不是动物。”“空气。”跟空气差不多儿。”学生:“……”老师冒汗了,学生也冒汗了…  相似文献   

8.
我女儿18岁,是北京市某学校高三学生。前几天和几位老师讨论中学生“早恋”问题,我突然想,何不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呢?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段问答:  相似文献   

9.
八年前教小学的时候.我们学校里年度考核时排在全校第一名的总是一名仅有初中学历的年轻的代课教师.而且每年如此。大多数老师都以为他是运气好.向来不服输的我感到很纳闷:他一个初中毕业生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怎么会教得好学生呢?换言之,他根本不“懂”教育.对于教育他是一个“外行”。而我们这些“内行”为什么总比不赢他呢?于是我开始注意上了他。  相似文献   

10.
在备课《老王》的时候,有一句话跃人了我的眼帘:“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那么这个老先生是谁呢?是不是钱钟书先生呢?书上没有说明,课下也没有注解。于是,我决定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  相似文献   

11.
万辉霞 《现代教学》2014,(10):49-49
某日,我到基层学校借班上课,内容是《时间的概念》。由于这堂课要用到电脑,于是,学生帮忙打开了电脑。在和学生互道问候后,我却发现电脑还在慢慢启动。此时,班上的学生开始有些骚动起来,看见后面还坐着带班教师和几位见习教师,我的心中不免也有些着急。有学生在下面笑着说:“老师,这台电脑启动慢,起码要3分钟呢l”“哦,是吗?”我随口应道。突然,我灵机一动,问道:“那你们认为还需要多长时间呢?”“1分钟!”“不对,2分钟!”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既然这样,我们就来个1分钟倒计时如何?”“好!”学生们开心地回应。  相似文献   

12.
班里有个女孩叫小闵,没有女生的性情,性格颇像男生,大大咧咧,总喜欢惹是生非,经常进办公室接受批评教育.担任德育导师已有一段时日,我想当我们面对小闵这样满是瑕疵的学生时,头疼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3.
帮X找朋友     
在教“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应用题”时,我向学生说明列等式时“X”不能单独放在一边。在练习中出现了这样一题:白兔和黑兔一共有42只,其中白兔有29只,黑兔有多少只?(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对于这题,学生习惯用算术方法解:42-29=13,但根据题目要求用X解,于是出现了“42-29=X”这样的错误。由于知识的负迁移,学生还是明知故犯“把X单独放在一边”了。单独纠正了好几个学生后,我反思:怎样杜绝这种情况再发生呢?动了一番脑筋,忽然灵机一动:“同学们,你们说说看,X表示什么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当读到“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同学接口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的同学听了,好象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同学们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而且写得很成功。这次,何不用这个成语再来练习描写人物的外貌呢?于是,我没急着解释这个成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  相似文献   

15.
课本上“比”这部分内容中一般都有这样一类题,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25:100,21:18。每次教学时,我都要提醒学生注意审题,突出“改写”二字,然而总是事与愿违。同学们在写成分数形式之后,总不忘“约分”。这让我有些苦恼:学生为什么要“画蛇添足”?他们难道不知道这里只是借用分数形式,但还是比?既然是比,又怎能“约分”呢?于是,我决定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让我吃惊:不少学生认为,既然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分数可以约分,那比也应该可以化简呀!这是多么难得的课程资源呀!不能失去这个很好的资源。于是第二节课上,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时,我适时利用了这一资源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16.
我在搜索网页时,关键词用了“举隅”,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举隅”的词条,用‘‘举偶”作关键词,也出现许多“举偶”的词条。究竟有没有“举偶”这个词呢?如果“举偶’’是个生造词,百度为什么要使用呢?岂不造成语言混乱,谬种流传?.于是查词霸,结果查不到(当然,举偶也查不到),查《辞海》,也没有。再查《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查《...  相似文献   

17.
刚开始接触反证法时,教师便引导学生用反证法证明定理“对角互补的四边形内接于圆”,但有一些学生提出:能不能直接对这个定理进行证明呢?为了激发学生思维,笔者即予以肯定和鼓励:“大家问得好!我想这个定理一定也能直接进行证明,不过老师现在还没想出来,有同学想到了吗?”同学们都摇头,于是笔者说:“这个问题我们留到课后思考,下节课...  相似文献   

18.
一天午学后,小闵和同年级的几个调皮学生在教室背后的地上用粉笔写了斗大的三个字:“徐玉华”,在名字旁又画了个短发人头像。凑巧我那天到校特别早,路过教室,看见几个男生围在一起,便走过去。他们看见我,有的赶快跑了,有的站在一旁似笑非笑。小闵吓得满面通红,以为准要挨一顿训斥。我看见地上写着我的名字,画着我的头像,心里很不舒服。一阵  相似文献   

19.
大家看了这个题目一定觉得很奇怪,“烟囱”是谁呢?为什么要消灭它呢?“烟囱”就是我爸,他爱好抽烟,所以我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烟囱”。最近,我见电视上有宣传禁止吸烟的广告,于是我就让他戒烟。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我班进行了人教版教材“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的测试。下午我在批改试卷时,发现其中一道题目(如图所示),全班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的算式.相同的不多,这是什么原因呢?于是,我找到班内所有列出不同算式的学生,一一做了访谈,这引起了我的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