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先秦和古希腊的伦理美德思想是当今社会伦理美德思想的源泉,也是现在道德的重要构成要素.通过对中希伦理美德思想的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伦理美德的意义的了解;借鉴中西方伦理美德思想的理论和方法对构建社会和心灵秩序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介绍先秦和古希腊伦理美德思想产生的背景,伦理美德思想的内容,得出对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环境伦理已有的理论建构主要是规范伦理向度的建构.规范伦理向度建构面临着规范生成困境、规范有效性问题、规范与行动之间的逻辑距离、规范普遍性与主体差异性的矛盾等诸多困境.事实上,环境伦理在德性伦理向度的建构不仅可能的,而且可以有效地超越规范伦理向度的各种困境.德性伦理向度的建构思路包括传统德性伦理德目意义的拓展以及具有环境美德的新型道德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为回应美德伦理无法为行动提供具体指导的诘难,新西兰伦理学家赫斯特豪斯提出了以行为者为基础的"合格的行动者"的美德伦理理论,认为在为行动提供形式指导上,美德伦理与以功利主义和康德式伦理学为代表的规范伦理学并无重大差异。但是,这种理论同样受到批评与质疑。通过对赫斯特豪斯美德伦理的分析,认为美德伦理之所以无法独立料理现代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对"值得的"生活状态共识的依赖。因此,当社会结构由传统向现代变迁后,美德伦理的要求就成为一种文化乡愁。  相似文献   

4.
美德伦理以美德和人格为基础的道德评价理论是难以令人满意的,这是与其强调主体而忽视行为、强调美德而忽视规范的理论特点分不开的。规范伦理能够在西方社会统治如此长的时间,其重要原因在于它们是建立在对现代社会空前复杂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特征的深刻洞察之上的。因此,合理的选择应当是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的有机整合或统一,最终走上建立规范美德伦理学之路。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背景下,人们精神世界的诉求正在被边缘化,现代人正经受着个体"精神分裂"、自我认同危机以及生存意义失落等精神困扰.美德伦理强调出于美德的动机而行动,通过社会历史性的角色身份构建个体的道德自我统一性,追求实践的内在利益,这与精神和谐的吁求多有契合.美德伦理以其特有的视角和立场为现代人精神和谐的培育提供了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6.
当下社会,如效率、理性投资这样的经济学术语频频可见,而像美德这样的词语就颇遭冷落,即便人们有那么一种伦理向往,也是公正、权利而非美德这样过于理想化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70年代,当代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的研究立场发生了转变,宣告了现代普遍理性主义研究方法的失败。他跳出现代性道德概念的研究框架,以历史叙事的方法,转向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中心的道德文化传统;进而提出道德文化传统多样性问题,指出道德探究传统各有其合理性,其合理性是在解决自身道德困境、应对道德挑战中表现出来的卓越能力;进入新世纪,麦金太尔叙事方法进一步发展,从历史叙事发展为对道德文化传统的理智探究与对个体道德生活的实践探究的辩证统一。麦金太尔叙事探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指出了一条美德伦理探究的新路,为美德伦理在现代社会找到了理论和实践根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以来,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的争论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中国也不例外.在中国社会的关键转型期,与其更多的考究哪一种伦理比另一种更优越,倒不如真实的思考我们中国社会发展中现实的道德困惑的多元解决路径.当然,学理上来厘清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逻辑上的先后,即谁比谁更基础、更具有前提性,确实是我们进行多元性路径选择的理论前提.两者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9.
美德伦理与大学生德性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大学德育定位偏失,缺乏德育的人性意义、伦理导向和实践基础.现代社会的大学德育应坚持德性本位的德育观,以美德伦理为价值导向,着眼于以人的伦理道德力培养为核心的德性人格的塑造.德性人格是对知性人格的超越,是人格塑造的"至善"境界,也体现了大学德育在人才培养上价值理性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0.
作为美德的感恩德性蕴含了三重维度伦理关系。感恩美德德性的生成不是一个自发过程,而是在三重维度的感恩伦理关系交互作用下,经过主体一系列的伦理心理环节而生成。如何增强人们对于感恩美德的认知,自觉地履行感恩美德?如何让青少年学会感恩?一是须  相似文献   

11.
论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的共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通过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源自于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与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感。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2.
13.
冯契基于智慧学说,通过化理论为德性的理论机制,提出了自由德性的理论,同时赋予其自由个性的本体论意义.他着重从人的要求自由的本质的历史发展来讨论,认为人类的自由,就在于达到真、善、美的统一,真、善、美这些价值是人要求自由的本质的展开和表现.人就是在追求知、意、情统一,真、善、美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格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地实现个性的自由.而精神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锻炼、培养来形成自由的德性.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展开为一个无限前进的运动.  相似文献   

14.
幸福之德育与德育之幸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时期,人们在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丰富的物质与闲暇的同时,幸福感却没有同比例地增长,甚至更多了人生意义的失落,多了病态幸福的危机;德育必须反思自身,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科学地进行幸福的德育教育,使德育变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幸福观、体验幸福、培养幸福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16.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以其经典的内容,强烈诙谐的对比,精巧的构思,耐人寻味的情节设置及出人意料的结局,经历了一百多年而长盛不衰,魅力依旧。其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也深入读者内心,对她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的评价版本颇多,异见纷纭。我们认为,莫泊桑塑造了一位虚荣与美德兼备,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玛蒂尔德通情达理,诚实守信,维护尊严且坚韧不拔的品格,对规范当今社会行为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帝虞舜具有孝敬父母 ,爱护兄弟 ,吃苦耐劳与热爱农耕 ,善于用人和团结各部落 ,实行仁政和造福于民等传统美德 ,对今天的道德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What is a good kinesiologist? Is it possible that the ancient and medieval tradition of the Cardinal Virtues sheds light on this question? The four Cardinal Virtues of prudence, justice, courage, and temperance are so called from the Latin cardo meaning “hinge.” The Cardinal Virtues are said to be the hinge upon which all the other virtues rest or turn. They are the foundation of good character. If this is right, then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posed is simple. The good kinesiologist is prudent, just, courageous, and temperate. Therefore, to move the field forward, even on a practical level, kinesiologists must give due attention to the virtues.  相似文献   

19.
儒家德治思想与高等学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德治思想的精华在于"仁"、"惠"、"信"、"义".儒家德治思想吸取时代的营养,具有了新的内涵,如自由、公正等,其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是提高高等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儒家德治思想的实现必须有完备的制度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20.
如何卓有成效地在青少年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大计。社会系统视野下的思考、探索,有助于深刻认识精神文明建设规律,正确把握青少年人格教育实施方法。社会精神文明奠基于人类的青少年时代,学校德育是学生个体意识社会化的决定性环节,师德是学校德育有效实施的基础。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师德滑坡对学生心灵塑造的严重危害不容忽视。为治理、预防师德滑坡,强化师德建设,应当建立一种由专门的教育监督机关、学生家长、学生、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人民教育监督组织及有关法律组成的教育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