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想起了鲁迅     
鲁迅的命运,恰恰证明了鲁迅的时代并没有“过去”,鲁迅的笔法,仍然启蒙着我们觉醒。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一生未专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但其笔下的儿童形象却参与了五四时代现代文学史对“儿童的发现”。过去研究鲁迅作品的诸多著述研究重点是鲁迅笔下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而忽视了鲁迅作品中大量儿童形象。中学语文教材选用鲁迅先生的作品不少,其中许多涉及儿童形象。鲁迅关注儿童、了解儿童,他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绝不是农民形象和知识分子形象的陪衬,而是与农民、知识分子形象鼎足三分的重要一类。鲁迅一向认为将来是“子孙的时代”。“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看  相似文献   

3.
2006年是鲁迅诞辰125周年,也是他谢世70年。我想到,作为一位充满智慧的思想者,鲁迅以那种非凡的洞察力和精深的思考,一定预见到身后的众说纷纭,只是他不愿或是不屑发出预言而已。他的思想连同他的智慧穿越了时代,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他甚至连今后的命运是“关在牢里还要写”都预见到了。他生前饱受攻击,对身后将遭受的非议也无所畏惧。然而,70年过去,鲁迅仍然活在我们的世纪,鲁迅作品仍然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作为现时代的一份精神遗产,它博大、沉重,燃烧般的富于刺激,使人因深刻而受伤,痛楚,觉醒,甘于带着流血的脚踵奋力前行”。  相似文献   

4.
2006年,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学生中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崇敬和纪念的鲁迅先生已经成为学生“怕”的对象,想来实在可怕。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让鲁迅和鲁迅作品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周彬 《教师博览》2004,(5):13-13
鲁迅一生著述颇丰,对对联也很有研究,造诣极深。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供职时,住所几次变动,后来住在北京阜城门内西三条胡同(即今鲁迅纪念馆)。他住到这里后,为了采光的方便,自己设计了一个“小房”,建在紧挨北屋的北窗外,俗称做“老虎尾巴”。这“老虎尾巴”即成为鲁迅的书房兼会客室。在墙壁上,鲁迅集屈原《离骚》句书写成一副对联:望崦嵫而匆迫;恐鹈之先鸣。鲁迅集的上联是说,希望太阳不要急忙落下山去,表现了对事业只争朝夕的精神。下联“恐鹈之先鸣”,是说要珍惜春光,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已迟矣。这副对联的上下联,都是警醒自己要爱惜…  相似文献   

6.
何谓“鲁迅”?─—并非多余的话。当代中国无“鲁迅”!─—也不是杞人忧天、耸人听闻。(一)谁都知道,中国历史、世界文坛上曾有一个姓周名树人的现代文学家鲁迅。他是特定时代与环境的社会产物,属于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如今,已过去60多年,时代不同了,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变,产生“鲁迅”的土壤、气候与其他条件已不复存在,因而“鲁迅”也只好成为尘封的历史一页。说“鲁迅离我们远去”,有其合情合理的一面。而且那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鲁迅的确定了,谁也不能挽留。这是社会的一种无奈,历史的一种遗憾。说“鲁迅永远活在我们心…  相似文献   

7.
鲁迅对庄子的批判与认同,体现了庄子对他的巨大诱惑。在寻求自由的路上,他们分别选择了“逍遥”与“拯救”的殊途。他们关注人的“异化”,完成了对自己时代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庄子对鲁迅的影响,既养成了鲁迅的深刻,也是鲁迅矛盾痛苦的根源之所在。鲁迅与庄子既是精神的知己,又是思想上的对手。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育》2006,(8):55-57
浓密的眉毛,和鲁迅极其相似的一字胡,每次被人介绍时,名字之前也总是会被加上“鲁迅长孙”四字……已过50岁的周令飞虽然过去偶有为其祖父盛名所累的感觉,但现在整天为了”鲁迅”之名而奔忙。[编按]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行中学语教材中的重点课,仅鲁迅作品就选用了18篇,占阅读课总数的10%以上。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杂、散,几乎代表了鲁迅各个时期的重要章,而且贯穿于中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各册教科书中。可见,鲁迅作品教学直接影响着中学语教学的整体水平。遗憾的是,作为阅读教学的重头戏,鲁迅作品教学却面临着自身的尴尬:教师感到鲁迅作品难教、怕教,学生感到难学、怕学。从惧怕“鲁迅”  相似文献   

10.
鲁迅虽已过去,但是历史还在继续。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却被延续至今。鲁迅关注的某些问题仍然存在,或者变异。鲁迅研究在当代还要继续。而且在重新审视鲁迅的时候.我们发现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遗产的“鲁迅精神”和“鲁迅思维”,它是鲁迅的精髓,相对于问题来说,这些更值得新世纪的青年一代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视读者接受的作家之一,鲁迅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所构筑的正是基于城市读书人的现代乡土中国的生存图景,而且面对这些读者,鲁迅的“启蒙主义”更接近于康德“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的启蒙。在鲁迅小说中普遍采用的“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小说模式,更贴合读者观察现实、审视自身的需要。不仅如此,鲁迅小说透过叙述者对人物的否定以及隐含作者对叙述者的否定的否定,也实现了对不同层面读者的阅读接受。在“顾念读者”与“抒写自我”之间,鲁迅小说与五四时期一代人最深刻的焦虑与思索联结在一起,传达着那个时代所共有的情感标记与心理氛围。  相似文献   

12.
鲁迅理解儿童,关心儿童,爱护儿童,早在“五四运动”前夕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时代呼声。鲁迅的儿童观旨在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和兴趣爱好,主张对儿童进行全面合理的教育,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鲁迅认为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他们的精神面貌预示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13.
1980年代以来,从本土语境考察鲁迅思想的生成,成为鲁迅早期思想研究的重要路径之一。但是,现有研究大都遵循着影响研究的常规路径展开,从设定的具体议题来探寻双方之间的相似性,由此论证本土资源对鲁迅思想建构的影响。这种研究模式不仅忽视了鲁迅的主观能动性,也未能将鲁迅早期思想视作一个有机整体。更重要的是,研究者未能站在近现代转型的历史高度去反思本土思想资源在赋予鲁迅相关思维方式的同时,对其接受西方现代思想而言起到怎样的负面影响。因此,相对于常见的“复古”和“开新”式研究,“对话”式研究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文章拟从“人生追求”与“社会思想”两个维面让鲁迅与孔子进行精神对话。在人生追求上,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与鲁迅的“走”的生命哲学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经世情怀。鲁迅的“中间物”意识是对孔子“中庸”“至善”思想的一种形而上的消解。在伦理学方面,孔子与鲁迅有着根本性的冲突,孔子所倡导的孝悌观念正是鲁迅反封建的矛头所指。孔子的“忠恕”思想只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生活关系的道德准则,而鲁迅的“不宽恕”是对自己信仰、人格和理想的一种坚守与延续。政治理想方面,孔子的“大同”世界与鲁迅的“人国”理念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具有“顾后性”,以尧舜时代为样本,后者具有“前瞻性”,是中国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第三样时代”;孔子的“大同”理想重在物质的满足,鲁迅的“人国”重在精神的觉醒。孔子的思想是“君”本位的“治民”之术,鲁迅则是“民”本位的“启民”之道。教育思想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封建贵族对教育的垄断。鲁迅对中国现代教育的普及和妇女教育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鲁迅的教育目的是“改造国民性”。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论鲁迅——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研究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并专门论述“鲁迅精神”,概括“鲁迅精神”的内涵和特点的是毛泽东;第一个最全面最正确最深刻地论述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的光辉业绩、崇高地位和巨大作用的也是毛泽东。毛泽东高度评价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以三“家”一体的全面的整体的观点,从“文学”、“思想”、“革命”三个视角来评论鲁迅,对我们认识鲁迅,研究鲁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鲁迅小说《药》的主题,中学语教学和众多研究资料几乎无一例外的归纳为“是对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批判”,这似乎已成定论。然而,当我们结合当时“新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作当时的写作心态、动机时,我们可以发现,《药》在揭露和批判封建化及其影响下产生的国民劣根性的同时,寄予如何使知识分子“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扎根华夏大地的思索,是对“新化运动”呐喊助威的时代作品。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社戏》,同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一样,是一篇自传体的短篇小说。小说中的最重要的形象——贯穿着小说前后两个部分,联结着过去与现在、童年与中年三十年间生活的主要人物“我”,就是鲁迅本人的形象,是鲁迅把自传性的材料加以艺术提炼,按照自己独特的思想面貌和身世经历塑造出来的。恩格斯说:  相似文献   

18.
一、教鲁迅要有“立体感” 鲁迅的作品。如同他本人一样,与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以及国内外的思想潮流、文学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与同时代作家作品更是密不可分。我们教他的作品,首先要注意上下左右的纵横观,即有一定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立体感。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旧式婚姻不能归结于鲁迅母亲的“盲目”,是旧时代馈赠给鲁迅的一枚苦果;鲁迅对于婚姻、爱情的思考并非抚摸自己的伤口,而是一个反封建战士的时代思考;鲁迅的新式爱情也不是纯然的个人选择,是反封建的时代斗争绽出的爱情之花。鲁迅的婚姻和爱情都是时代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对任何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人来说,鲁迅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结”:鲁迅的作品被大量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直到我们现在成为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鲁迅仍然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