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下半期以来,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出现了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势,这不仅表现于人们对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现象予以反省和批判,而且,在新的理论建设、政府决策和实践的层面上,向生活回归也是一种重要的趋向.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在从事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等平凡的世俗生活形式,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基石,生活世界支撑着哲学理性的大厦,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让人们过上道德的生活,道德教育只有摆脱“工具理性”的樊篱,才能回到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德育严重脱离中小学学生主体和生活实际、德育效果甚微的状况,笔者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重塑中小学道德教育———德育回归生活,即在德育实践中,切实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关注学生的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活教育学生、启迪学生,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人生和德性,使学生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规范,追求可能更美好的生活,创新生活、享受生活并提升生活。  相似文献   

4.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论的出现,给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人们在这一理论的研究上还存在分歧。只有澄清“教育是否应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的是哪种层面的生活世界”等问题,才能使教育回归生活的理论更加明晰,从而更好地引领教育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中主体性越来越关注.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深层意义在于对教育中主体的生命和生存意义的追寻,使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指引人们批判现实,超越现实,走向美好的未来生活.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动力机制是指以科学决策和动力激发为主要内容,推动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并为持续提供长期稳定动力支持的运行机制。道德教育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激发机制、道德奖罚机制和教育导向机制。研究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动力机制,就是研究学校道德教育动力产生的原理、方法、手段与过程。高职院校要着力创新道德教育动力机制,建立学生道德生成机制和引导机制,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形成强大的思想道德教育合力,构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原初的德育与生活世界具有天然的统一性,而科学化、技术化的发展使得德育与生活世界相背离。德育应寻求以生活为中心,切实关怀人精神成长的德育发展方向,力求实现对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理性反思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教育理论界的学术热点,并开始向实践渗透。在教学的视域里,对“什么是生活世界?如何理解回归?教学在何等程度上回归生活世界?回归之后又意味着什么?”等问题的思考,是探讨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不可避免的。教学回归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教学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处于思想多变的大变革时期,高职校园同样经受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给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使有些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严峻考验.如何进行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要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观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但是,现在的课堂教学又出现了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关注其现实性和趣味性,却忽视数学教学的目的性、实效性和客观性,将数学作为单纯的生活叠加,致使数学教学走入极端“生活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的根源也是养育它的土壤。传统德育模式与生活世界相剥离,使得德育陷入了困境。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发现德育工作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找回它的价值,发挥它的有效性。从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构建一种基于生活世界的体验式德育模式和建立面向生活世界的综合性德育网络,为高职德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教学脱离生活成为当下教学中被人关注的焦点,从理论到实践都在呼唤着教学对生活的回归.教学向生活回归的前提、可能、意义以及所要回归生活的设计成为研究的重点,也是存在着争议的问题.教学回归生活,本质上是对教学与生活关系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让化学课堂回归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充分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创造新生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不仅是通过教材书面知识和技术技能去培养学生,要达到中国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还需要解决大学生活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包含人生、知识、生命以及社会四个方面的生活教育,它的理论特质是丰富的,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对教育的追求。本文从生活教育的含义入手,分析了其意义和必要性,并对高职院校在生活教育中应该处理的几种关系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讨论,以求引起高职院校对生活教育的重视,以及其师生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所乐于接受的文化形态之一,将青年亚文化与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已逐渐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广州某高职院校广交会志愿者管理工作为例,在志愿活动期间,志愿者通过符号化的称谓、交流方式等青年群体独有的亚文化表现方式,以及在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组织、协调工作上所取得的成效,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载体。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活动早期,人们通过社会生活、社会交往沟通感情、增长智能、获得经验,从而获得相应的教育。随着学校的诞生及其发展,人们逐渐产生一个误区,即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教导儿童德行良好和教给儿童经验的知识。正式教育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裂口越来越大。当前,迫切需要以实践的观点、实践的态度、实践的活动,认识并构建"生活世界"的理论,真正了解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遗忘了生活世界,偏离了育人的方向,我们在反思现代教育的缺失时,要重新转向生活世界,从生活世界汲取养料。教育既要回归生活世界又不能遗忘改造生活世界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德育回归生活"理论的产生背景、内涵以及体育院校学生生活特点的分析,指出深入挖掘体育运动的道德教育价值是体育院校实现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途径,并对其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教育从工具理性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 ,是当代教育的一种必然抉择。面向生活世界的女童教育 ,就是要关注女童的精神修养 ,关注女童对生活世界意义的理解。由对小城镇女童教育主体性理解发展到与之进行主体间性的交往 ,应是建构促进小城镇女童发展的教育生活世界的基础 ;家庭—学校—社区相互沟通并消解对女童生活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 ,是构建小城镇女童教育生活世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期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转型期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加强道德教育的时候,要理清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关系,按照适应社会发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批判与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原则,充分吸取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并使之与我国当代的道德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