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出现的信息传播“第四媒体”,正广泛地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信息在全球的自由流动,成为文化全球化的突出表现形式。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普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思维形式、学习内容产生着及其深刻的影响,忽视对网络文化的引导与管理将对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诸多的负面效应。本文试图通过对互联网特点、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的分析,探讨高校如何加强学生网络使用的管理,如何更好的利用网络,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大学校园正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正在因互联网发生着变化。如何认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研,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兴起,大学生参与网络借贷的行为不断发生,因校园借贷行为而引发的安全隐患及债务问题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对大学生参与网络借贷的动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其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对策,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4.
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信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阐明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前进方向,也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价值导向、信仰教育的任务。目前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陷入了“信仰困境”。大学生信仰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总的说来,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西方文化的渗透;我国社会发展特定阶段文化的影响;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大学生走出“信仰困境”,加速他们的信仰重建。  相似文献   

5.
“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演绎成为新时期热点的社会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笔者从构建高校体育文化入手,提出通过创新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引导和替代“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综合体育运动的生理、心理疗法持续有效地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进行科学干预.旨在为高校施行素质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无孔不入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进行着多元文化的渗透,互联网在推动人类进步的同时,所带来的“黄色风暴“”病毒传播“”网络犯罪“”人际疏离”等道德失范问题也不容忽视,这给“三观”尚未完全形成、自控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文章将从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内容入手,客观分析当今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提出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即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社交网站”或“社交网”,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也指社会现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本文介绍了社交网络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现有商业校园SNS社区平台的三大缺陷,并分析了SNS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提出了高校引导社交网络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郑娟 《文教资料》2006,(28):73-74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渗透,网络已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二生存空间”,我们也将其称为“网络生态空间”。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对网络的滥用、误用,使网络环境日益恶化,网络生态系统平衡正在失调。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更是首当其冲,造成大学生的跌落。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将其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我国,由于校园网络建设的超前、便利和费用低廉等因素,使大学生在互联网使用人群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伴随着网络的过度使用而引起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及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已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高度关注,其行为的预防也给高等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大学生在网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国外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平均每周使用网络38.5小时,而未成瘾者仅为4.9小时。1.学习问题。研究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中国台湾网共同主办的“建行e路通杯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暨第四届大陆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3月24日在京举行启动仪式。本次大赛以两岸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的实际商业问题、商业项目、社会文化为比赛内容,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第四大媒体”。与互联网相伴而行的“网络文化”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当代大学生既是网上冲浪的主力军,又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网络文化的出现,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网络文化“双重影响”的特点分析 所谓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人——机”信息互动为沟通半径、以个性化的选择偏好为基础的“价值——行为世界”的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关键,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对大学生价值观确立起到关键性作用。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圈群代表着当代青年特有的社会文化,成为塑造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网络圈群文化所具有的广泛性与复杂性、自发性与排他性、定向性与片面性等特点,明晰网络圈群背景下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地位主导性的消解、内容整体性的离散和目标有效性的削弱等困境,提出“进圈”“融圈”“扩圈”的实践路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之要。  相似文献   

13.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这一概念进行追溯,挖掘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从虚拟社会、现实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五个维度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分析原因,最终提出矫正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不仅带来了教育方式的变革,更重构了教育空间、教育情境和教育关系,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教育文化。网络民族志以网络环境作为主要的研究背景和环境,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和互动工具来收集数据资料,以探究和阐释互联网及相关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伴随网络文化现象而产生的研究方法,网络民族志对于探究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浸润体验、对话互动、情境追踪和多维分析等具体方法,实现对网络教育现象的整体性认知、共情化理解和过程性透视。文章指出了网络民族志在教育研究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为“互联网+”时代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社会文化背景下,德育实践出现了新形态。一方面当代青少年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网络文化对他们的浸染直接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是网络生活的依托,网络生活因文化而获得意义,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但目前网络文化存在生态危机,网络文化合理性缺失,存在泥沙俱下的情况,对青少年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6.
微博时代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引发了学界的深刻反思。面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和”的困境,要以和合学为思维武器,着力促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双方的心理磨合、“供求”的吻合,理论务虚与社会务实的结合,以和合文化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首先对互联网使青少年所遭遇到的社会化困境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然后又指出,网络空间的文化危机才是青少年网上不良行为发生的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由于互联网具有不同的社会控制结构,它的有序性问题,特别需要精神治理的解决方案。通过解决“认同难题”,本文将网络空间文化准则概括为“善待网络”,并梳理出网络道德的五条基本规范。既然使网络走向有序的最有效手段是基于道德的精神治理,青少年网德教育便成了教育在新世纪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网络社会思潮之所以产生并形成巨大影响,从宏观背景来看,是互联技术构建网络社会的必然产物;从社会层面来讲,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从微观层面来说,与大学生自身的“个体化”趋势紧密相连。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大学生“个体化”这一基本事实,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体化”的积极内涵和合理边界,才能防止大学生因对“个体化”的错误理解而陷入错误思潮,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网络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进而实现大学生“脱嵌”后的“再嵌入”。  相似文献   

19.
“梗”文化是网络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产物,青年网络交往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深受“梗”文化的影响。“梗”文化本质上属于网络亚文化,具有表达形式多样、流行传播圈层化和价值情感成分多元的特征,为青年群体热衷追捧。但由于“梗”文化内容鱼龙混杂,形式泥沙俱下,容易引发侵蚀语言文字规范、触犯网络空间道德底线等问题,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这需要从提升青年网络素养、纾解青年成长成才压力、创新主流文化内容等多个角度发力,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网络交往活动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析网络“人肉搜索”的监管和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共享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涉及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等多种社会因素。“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维护社会正义良知和异化为“网络暴政”的双重社会功能。从法治、德治、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以及实现网络与传统媒体互动等途径对“人肉搜索”进行监管和引导,对于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