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儿童教育观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儿童观从成人刻意将儿童置于中心向成人和儿童同为社会建构者转变.(2)儿童教育由规训教化向意义生成转变.(3)教师由传统的园丁向与儿童平等、共生的社会建构者转变.  相似文献   

2.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它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德性,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挖掘儿童的潜能,实现儿童的自我价值;为儿童建构以意义为核心的精神世界;激活当下儿童教育发展的可能性,敞开儿童教育的人性空间。研究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人文价值,有助于培育个体的人性和精神生命,使个体拥有人文的情怀,拥有自由、尊严与幸福,最终促进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儿童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儿童教育主体以自身的儿童教育价值观念为基础与导向,为满足自身对儿童教育的需要而产生的儿童教育行动方向的选择偏好。陶行知儿童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造儿童的世界”的儿童本位取向;二是“以科学之方,新教育之事”的科学本位取向;三是“小朋友是民族的未来”的民族本位取向。  相似文献   

4.
传统儿童教育的误区可以归因在没有认识到儿童的精神发生现象和发生规律.没有认识到成人的精神世界是要经过儿童的精神世界的数次结构性转换才能达成.对儿童精神发生现象的无知是成人本位的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创作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的根源之一.中国传统教育和传统儿童文学创作所强调的将成人世界的"大道理"教给幼小儿童、时下流行的儿童读经运动等等,都是脱离儿童世界的.中华民族迄今在文化层面上尚未建立现代儿童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5.
想象作为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长期以来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想象存在贬视和误解。在柏拉图开启的西方理性主义身心二元论传统中,想象被视为最低等级的心灵状态,是感性与知性之间的中介。康德提出了想象力作为“先验”能力的新概念,使想象从逻辑上成为经验建构的潜在基础。在整个20世纪,胡塞尔开启的现象学想象哲学从更广泛的本体论意义上对想象进行了较为彻底的研究,将想象视为一种呈现和创造现实的构成性力量。巴什拉和梅洛-庞蒂突破意识哲学,通过考察儿童时期身体与世界原初接触时的物质(元素)想象开辟了想象本体论的新路径。儿童想象是身体与周围世界建立原初的深层互动关系并不断生成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对世界陷入更深层次的情感关涉的过程,想象因此成为一种与世界相亲的存在方式。这些研究启发我们,儿童教育亟须确立想象的本体论价值取向,守护儿童想象的时空,支持儿童游戏对想象的生动呈现,从而为儿童建构良好的想象生态。  相似文献   

6.
鲁迅作为一位曾经较长时间从事过教育工作的文学家、思想家,在儿童教育问题上亦颇有见地:基于他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儿童观、父母观及其传统文化层面的考察,在儿童教育问题方面提出了要理解儿童、指导儿童和解放儿童的思想。他认为,应当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去理解儿童,从正确的儿童观出发去正确地指导儿童,从摈弃传统教育观出发去解放儿童。鲁迅先生关于儿童教育的这些认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今天儿童教育中如何科学地认识儿童、正确地指导儿童、理性地解放儿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社会消解了历史的传统,使教育陷入迷失的危机中,面对现代性教育的复杂标准,本雅明从孤独中走了出来,用隐喻和寓言反观教育,寻找儿童世界的方向感,试图以"片断"的方式冲破现代性教育的困境,实现教育简单而尊贵的理想模式。在反叛现代性的教育后,本雅明重构了儿童的文学教育理念,在思辨的逻辑思维中建构儿童教育的艺术空间,使教育重拾起精神的失落文明,从边缘化地带向中心靠近,捍卫了儿童教育的人本立场和道德尊严。  相似文献   

8.
发展超常儿童教育是美国支持卓越人才培养,保障超常儿童群体禀赋得以充分发展的重要举措。美国超常儿童教育发展的三重逻辑路向包括满足超常儿童差异化发展需要的育人逻辑,回应国际竞争对特殊人才供给需求的历史逻辑,维护教育与社会公平发展要求的社会逻辑。美国超常儿童教育发展表征为教育体系一体化、教育实践专业化和培养方式多样化等。美国完善超常儿童教育政策,构建超常儿童教育制度体系;确保超常儿童教师专业化发展,维持具有胜任力的教师队伍;拓展学校资优课程内容,满足超常儿童个性化发展;汇聚超常儿童教育机构力量,形成协同的社会支持体系等实践路径,对我国制定系统的超常儿童教育政策、设置多样的教育课程、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和建构多元的支持体系,保障超常儿童特殊天赋和才能的发展,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全面保障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别从传统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三种说法,即“批判说”、“对比说”、“儿童中心说”入手,提出了“两种冲突说”,即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冲突。这两种文化冲突对儿童教育影响巨大,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两种冲突的方法———学校教育应实现知识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联系,顺应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个体差异,建构生命课堂,从而将儿童的自然天性合理有序地融入社会理性之中,弘扬儿童个性,完善儿童人生,引领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儿童的网络探究对其建构世界的意义、探究自我、探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究生活,形成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儿童的网络探究会促进儿童网络活动中意义生成与理解的深度,进而通过参与、反思、完善自身行为而增强对网络世界的建构。因此,以探究为取向,让儿童在网络实践中提升探究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儿童主体视角下的场馆教育实践可以促进儿童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突出儿童教育价值,弥补传统教育形式的不足,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然而,当前我国场馆教育实践却发展缓慢,面临着非常规、不科学、低水平等严峻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为儿童提供具备教育性的经验、建构符合儿童认知逻辑的场馆学习模型、提升场馆教育水平等应对策略,以期能够使场馆教育在儿童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儿童教育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儿童观认为,儿童与成人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知.与此相应,儿童教育的任务就是把成人世界的东西灌输给儿童.而现代儿童观则认为.儿童有其不同于成人的生活,儿童是在自己的生活里实现其成长的.传统教育是学习取向的,现代教育是成长取向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没有任何事物比儿童及其成长更重要.除了现代儿童教育观念,我们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13.
郑福明 《中国教师》2012,(11):29-31
<正>一、儿童教育意义的思考儿童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童年的价值在哪里?虽然每一个关心儿童成长的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每一个人由于视角不同,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两类:其一认为,儿童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感受到快乐,让孩子能享受快乐的童年;其二认为,儿童教育的价值在于让孩子为今后的成长做好准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反思,提出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科学世界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之上的,属于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儿童教育应体现生命价值,回归本源的"生活世界",从儿童世界的既有内涵出发,通过"基于生活"的各种方式,引导儿童参与现实问题的解决,建立自己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沟通,从而丰富和充盈自己的世界,舒展自己的生命,享受生活的快乐。  相似文献   

15.
盛玉莹  张聪 《江苏教育》2022,(63):51-56+60
苏霍姆林斯基的儿童教育思想扎根于人道主义精神传统,其核心主张是围绕儿童,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保护儿童的自尊感,尊重儿童的内在天性,促进其技能、品质的发展,使儿童成长为“真正的人”,这对新时代我国儿童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儿童观是人们如何看待、评价儿童的基本理念或基本态度。儿童观影响儿童教育的理念、路径、方式与实践行动。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表明,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立场与儿童教育实践。儿童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要求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审思现代儿童教育实践的应有状态,必须站在儿童发展的视角予其以关注,予现代儿童观以必要的人文关怀。这在今天不仅有其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是现代儿童教育应然的价值追问。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历史上,童年这个概念本来是没有的,童年概念是被历史地建构起来的。童年的建构历程与现代儿童观的形成历程和儿童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是同步的,同时,童年的历史建构也和印刷文化的出现有关。童年价值的确立是在童年概念完全被建构之后的。童年价值的确立,意味着童年文化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并与成人文化形成一个共时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传统社会视儿童为“小大人”或成人的附庸,这种儿童观深刻影响了童谣与儿童的关系。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生活缠杂不清,远离儿童。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当顺应“童子之情”后,童谣才见转折,开始贴近儿童和儿童生活。清末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教育踏入近代的门槛。而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真正意义上的童谣集。故此,童谣发展的历史恰好清晰地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儿童的尊严是儿童发展的最高价值,它意味着每一个儿童作为人的存在所具有的独立且自足的价值,因之,儿童的尊严是平等的。儿童的尊严为个体提供自我教化的内在动力。儿童尊严不仅是儿童在教育中的一项基本权利,而且还是儿童教育应当追求的最高理想。作为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它为教育行动设立了最低准则,尊重儿童尊严成为一种无条件要求。作为教育的一个最高理想,它又设定了教育行动的明确方向,教育必须"为了儿童"和"通过儿童"。不正义的教育通常误置儿童尊严的基础,致使儿童尊严由一种目的性价值降低为一种条件性价值,最终导致儿童尊严的贬损和失落。  相似文献   

20.
秉持自然法则的儿童教育始终以儿童的生成发展作为衡量自身法理性存在的基本尺度,坚决秉持抵制知识导向的"基础主义"教育观,主张儿童教育需要回到"原点",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和引导儿童的兴趣发展,时刻以儿童的主动性健康成长为己任,给儿童提供一种"适合的教育",既守护儿童个体的"私密花园",又引导儿童走向开放的生活和开放的自我,避免成人的权威意志渗入并支配儿童的自由成长空间,从而维护儿童的生命成长秩序,以保全儿童的自然天性、守护儿童的诗化童年和建构儿童的可能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