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现在,迎接未来。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阵地,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采取合理措施,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又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为此笔者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让学生养成倾听、表达、自助、合作、操作、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过去信息技术教学多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课堂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为基本任务,而教育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来,核心素养成为新的育人目标。一线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适应未来人才的需求。文章梳理了项目式教学、游戏化学习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势,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评价、情境创设”四个方面提出重构课堂的策略,并构建“面向核心素养的课堂重构”策略模型,以其中一次优课《点亮心中的明灯》为例,论述如何运用这样的策略重构课堂,最后运用问卷分析教学中的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课堂行为,是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注意力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目前,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自律差、课堂行为不良等诸多问题。教师一味的管制中,并未受到良好的成效。要想解决这类问题,首先需从低年级学生特点入手,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上,开展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家长、学生、教师需协作配合,并建立"四位一体"培养模式,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和实践性,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计算机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而忽视它的德育功能。一、注重操作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十分重要。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抓好课堂常规入手,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引导他们遵守操作规范,如不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越来越重要。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不是高考科目,部分学生认为学多学少无所谓。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潜意识,教师必须从课堂设计入手,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6.
孙锋 《亚太教育》2020,(2):82-82
在指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时,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盘活信息技术课堂,探寻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要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引导学生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相似文献   

7.
<正>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指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基础课程,是信息技术时代发展的产物,能够促进学生与社会生活相衔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意义,并提出有效的开展策略,希望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化时代,需要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提前具备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即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为的就是加快实现这一教学目的。但是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想要促进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教师从调整教学方式入手,对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各项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本文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朱玮诗 《福建教育》2022,(23):33-35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应从教材的编排逻辑入手,立足单元语文要素,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本文从整体规划、语文要素、语言实践三个方面提出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0.
如何培养未来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机房上课的管理一直是令信息技术教师头疼的问题,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开学之初的第一节课,信息技术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定的良好习惯,要坚持引导学生对号入座,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尤其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循循善诱,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爱护机器设备的重要性,以养成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实践智慧是教师良好的理论素养的体现,推进学生学习深入开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和实践创新等途径,培养实践智慧。是教师优秀教学能力的反映。信息技术课堂需要教育实践智慧去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和个人魅力的修炼、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好地保证课堂质量。教师应立足课堂,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着力构建“立学课堂”,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课外资源的延伸、分组教学的落实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参与体验,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立足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希望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4.
姜虹 《中国教师》2012,(14):22-23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少年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品格的人。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立足现实,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品德与社会课堂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程学习兴趣,对于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注意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故立足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同时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展开研究,指出教师可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配置多元教学资源、应用激趣教学方法、组织个性教学活动四个角度出发落实教学工作,希望为优化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课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当前课堂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培训学习正逐步展开,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也亟需改进己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文章阐述在信息技术教学力量和资源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教师要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吸引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体验、实践,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并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行为和心理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如今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薄弱欠缺之处,提出了增强行为习惯培养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渗透、提升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的参与感、深化学生对于行为习惯培养意义的认识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领域,教育教学进入智能化时代。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打造智能化教学课堂,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良好基础,帮助学生实现高效率的学习。本文立足实际,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智能化教学创新策略展开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当前课堂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培训学习正逐步展开,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也亟需改进己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文章阐述在信息技术教学力量和资源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教师要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吸引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体验、实践,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杨小雷 《学苑教育》2023,(16):47-48+51
信息技术多样化教学是针对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单一的现象提出的,应试教育理念下信息技术学科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即便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信息技术教学依然存在着传统教育的影子,课堂教学思路局限,教学方式策略相对单一,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评价相对缺失等现象依然存在。立足上述教学问题,教师要结合当前教育发展要求,从不同维度入手,打造符合高中生需求的信息技术多样化课堂,从而建立起符合学生发展的多样化发展平台,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