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论述“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课程思政”实践的必要性,从建设专业群课程思政网络教育平台、“线上+线下”多维度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思想道德接受特点、加强“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开展线上“云”评价等方面提出“互联网+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高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目标具有一致性,但二者之间的割裂现状不容忽视,因此亟需将二者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育人的实效性。各高校应该牢固树立“党建+课程思政”理念,大力提升“党建+课程思政”能力,精心培养“党建+课程思政”队伍,拓展“党建+课程思政”载体,健全“党建+课程思政”机制。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承担着幼儿师资培养的重任,在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学校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增强教育主体运行合力,提升学生主体意识,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同时,建立“思政+学前教育”“思政+专业建设”“思政+课程改革”“思政+主题实践”的多层面思政教育综合体,积极推动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实践。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资源共享平台,积极打造课程思政教学新路径,有序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教育”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有着积极影响。在初中历史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互联网+”在激活初中历史课程思政元素、连接初中历史课程思政共同体、丰富初中历史课程思政方法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初中历史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尝试建设初中历史课程思政情境库、构建初中历史课程思政多元评价机制、积极组织开展跨学科协作学习,从而使初中历史课程思政能够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5.
中等职业学校探索构建课程思政模式是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的需要、全方位贯彻国家政策的需要,有利于全面提升新时代育人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福建省邮电学校以文化育人、情感教育、综合素质教育、问题导向教学为理论根基,以传承和弘扬“红色邮电精神”为思政核心,以“扬通信文化、树服务精神、明强国担当”为思政主线,以“课堂+校园+社会”三域协同为运行机制,构建了“1+1+3+N”课程思政模式。并从深化教学改革、延伸育人空间、弘扬红色通信、深化校企合作、打造课程思政创新团队等方面开展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6.
为高质量开展高年级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库建设,提出了彰显核心目标指向、和谐融入专业教学、强调突出思政增益的建设思路。针对课程思政元素库建设,提出向心度、融入度、思政增益和思政绩效等评价指标,设计了评建一体的课程思政元素库结构。以“光纤通信”课程为例,阐释了课程思政元素库的构建和评价方法,为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元素库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专业思政角度进行思政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概念辨析及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价值入手,寻找思政课程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在分析教学内容、学情、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寻找思政+专业课程设计的融入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形成有辨识度的“一专业一思政”的思政金课,加强教师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交流,建立多维学习体系,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目前课程思政存在的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两层皮,思政资源不充足,专业课程教师思政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建思政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同探索思政元素切入点,并建立工科课程科技思政元素库,以案例分享的形式对专业教师开展思政能力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心理有针对性地融合思政元素,最终使得课程思政落地实施,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培养学生新时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坚定笃行的“硬科技精神”,实现思政+专业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问卷和期末结业成绩分析,对单独的理论授课、理论+PBL和PBL+课程思政等不同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BL+课程思政这种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积极性与科研兴趣,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提升职业素养与激发爱国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认为“PBL+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政的有效方法,可以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刘捷 《教育评论》2022,(11):97-103
“大思政课”是持续推动学校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具有大宗旨、大方向、大内涵、大形式,需要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然而,各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程借力各类课程存在思政课和各类课程功能相混淆的疑虑、课程教育政治性和学理性难以统一的困惑、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知识性与价值性双向关联不足的担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难以有机结合的顾虑。与此同时,“大思政课”背景下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面临各学科相互认识不足、学科教学目标不同、学科建设人才不足、学科教材不足、学科综合应用方法不足等问题。建设“大思政课”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现实路径,需要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共筑信念信仰、共建制度、共育人才、共制教材、共通方法。  相似文献   

11.
深入理解“立德树人”基本任务中的三个关键要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角色,是理解课程思政“道”与“术”的基础。其中,思政课程是实施“立德树人”任务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该任务的关键步骤;教师是成功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这三个要素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各有重要性,并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共同完成“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为了推动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在理论上理解这三个关键的关系和大思政课的实质,还需要教师追求育人之“道”,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之“术”。课程思政的“道”与“术”不仅是建立新时代大思政课框架的必经之路,也是对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意识的必然要求。只有掌握了课程思政的“道”与“术”,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教书育人的“道”与“术”;只有“道术相济”才能系统培养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继人才。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一种将不同学科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机结合、构建全课程育人的综合教育形式,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之根本,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实践问题做出了回答,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影响的教学实践。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力学课程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探究力学课程思政的内涵,深层次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开展课程思政以及如何做到课程思政这三个问题,从而构建土木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大体系。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应运而生,为创新高校“课程思政”理念和模式提供了新视角。高校“互联网+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提质增效,应当把握五个着力点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加强教学内容建设、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完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需要走向理论和实践自觉,“中层理论”为课程思政走向理论自觉提供了机遇和潜力。其以对“有限领域”的关注,从微观的探讨到宏观的阐述,形成其独特的问题视距,对应着课程思政“问题群”“问题层”“问题域”的问题向度,涉及了课程思政的关键问题、主要问题、基础问题和延展问题。这种“问题视距”既是中层理论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衔接与契机,也是课程思政运用中层理论构建范式研究的重要抓手。以跨界形式引入中层理论,打开了课程思政问题研究理路与进路,提升了聚焦问题的精准性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大思政”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混合式教学是融合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两者一个引领思想,一个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工程力学课程思政设计具体教学实践措施包括:通过“线上+课前”的案例故事唤醒学生、“线下+课中”的情境案例打动学生、“线下+课后+课中”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并将课程思政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徐福林 《广西教育》2022,(12):29-33
本文分析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论述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原则,从价值理念、师资队伍、制度机制、考核评价等层面提出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7.
构建“大思政课”格局下,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同时各科课程与思政课紧密融合、同向同行,对实现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厘清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和主要原因,就“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难点破解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中小学学科课程评价在理念上导向人的身心发展,彰显课程评价的育人定位;在形式上立足学科实践,凸显课程评价的研究性质;在品质上根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呈现多元和合的评价思维。以地理学科为例,结合“学科+思政”的课程评价的整体性、系统性等特征,可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框架,建构指向课程思政的中小学学科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现双向融合,需要二类课程的互相渗透,互为表里。二者渗透的具体模式可以设置为“1+N模式”,即一个思政教师和若干专业相同或相近的教师进行协同。这种模式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效率较高,最易接受。在推进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可以从顶层设计、实施教师教授方式的转变以及学生提供考核促进三个方面进行着力。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应协同“思政课程”发挥好育人功能,形成“课程思政”隐性育人与“思政课程”显性育人相连接的“大思政”新态势。二者协同育人的特征是主体的全员性、过程的完整性和方位的立体性,逻辑基础是“思政课程”向思政教育提出挑战和“课程思政”为思政教育带来新思路,逻辑路径是非理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协同育人、非连续性教育与连续性教育协同育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