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义是政治哲学的中心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系统阐述了他关于正义的思想,在他看来,理想国实际上就是正义的国家。人们应该过一个善的生活。对于个人来说,正义是最大的善。要实现正义,一方面靠教育学习,纯洁个体的灵魂;另一方面,由于个人要在国家中生活,所以需要一个正义的环境。要想把这种正义国家变为现实,关键在于哲学王统治。这是因为,建立正义的国家的关键是必须有关于它的知识,知识是正确、恰当行动的必要条件,这种知识只为哲学家所有。所以只有哲学王统治,正义国家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的荣誉观主要体现在他的相论、灵魂观和国家观中。"善的相"是万物存在的终极目的,理解了"相"的本质并刻意去追求"善的相",人自然会变得崇高和伟大,自然自发地去追求最接近善的正义与荣耀。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和可轮回的,灵魂的本性是理性,只有在理性的约束下,通过正义去获得荣誉,人们才能够漠视现世的享乐,以永恒荣耀的灵魂去接受来世的轮回。在荣誉与国家的关系上,柏拉图抨击了社会上盛行的以名取利的行为,提出了为国家利益而取得的荣誉是最珍贵的,从而使荣誉观与爱国主义达到了理论上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相当丰富,在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理念的世界"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是贯穿柏拉图哲学思想的主线。柏拉图在其"理念的世界"中构建了世界的存在方式以及人的存在状况,表征了人的存在是自然界规则或秩序的源泉;而关于"善"、"灵魂不朽"、"美德"等问题的探讨则回答了人应当如何从"是"走向"应当是"的问题。柏拉图奠定了关于独立的有思想的凭借自己的力量立足于世界的人的哲学基础,体现了丰富的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的idea思想,使世界二分,开辟了西方形而上学入学传统.柏拉图认为,由于人的本性由灵魂决定,灵魂又由理性所主导,所以人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人的灵魂来自理念世界,其自在自为、永恒不朽的特性使得人们一通过回忆和灵魂的转向可以认识理念世界,从而发展自身.柏拉图的入学思想建基于idea思想之上而具备了超越性层面,使人的发展也具有了追求超越的特性,教育是对现实人的一种实现,也是对最完善的"理念"人的超越追求.在柏拉图看来,政治结构和灵魂结构是相一致的,国家、个人和灵魂具有承载关系,因而灵魂的教育是国家正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国家篇》被公认为是柏拉图中期对话篇中的重要著作之一,在其中他用大量篇幅谈论和阐发了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学界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虽多有研究,但都未能站在柏拉图的立场上,与其纯粹哲学、政治理想契合一致地展开讨论;尤其是一些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往往从狭隘的视域窥探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误解甚至歪曲了《国家篇》的思想实质。为了正本清源,还柏拉图教育思想之真貌,有必要对《国家篇》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柏拉图以理念论作为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悉心勾画了一幅理想国家的宏伟蓝图。他把正义作为这个理想国家的最高原则和价值,以期使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契合一致,最终实现全民的共同幸福。他认为唯有通过教育,使心灵转向,培养和塑造健康和洽的心灵、正义良善的灵魂,才可以实现城邦正义,构筑理想国家。教育是理想国家得以构筑的必要条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至为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对现代教育理论具有重大贡献,实际上他们的教育思想大都由讨论政治问题延伸而来,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有明显表现,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与之也有类似之处,三者的政治理想都离不开对公民的德性教育,而公民的善与城邦的善是一致的,由此追溯西方教育思想的政治源头。  相似文献   

7.
姚丽平 《文教资料》2009,(24):99-100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要追寻的是对正义的定义.他虽然没有对正义进行直接的定义,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对正义的界定.柏拉图的正义现是非常独特的,它是基于人生和天赋能力不平等的观念.灵魂的正义就是要求个人去实现这种不平等的天赋能力:城邦的正义就是让城邦的各项工作让天赋相适合的人去做.可是灵魂与城邦的这种正义是善的吗?柏拉图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人们选择正义便是走向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哲学核心范畴是正义。正义不仅能维护国家的稳定,使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而且还能驾驭个人与灵魂,使理性、激情、欲望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柏拉图的正义是实现美善统一的价值论,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他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理想国。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将伦理学的主题从苏格拉底的个人德性修养、学习转移到国家、公民的正义上来。他从国家和个人相互依存的思路出发 ,将国家和公民个人的正义紧密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国家与公民个人合一的正义观。这是贯穿《理想国》一书的思想主线 ,全书就是对国家和个人的正义何以能一致 ,如何一致 ,怎样一致的解答。最终通过正义的实现到达他所追求的至善的国家 ,使所有公民过上幸福的至善的生活 ,实现其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人的根本是什么”是人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灵魂观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思维意识。在古希腊时期就流行“灵魂是人的本质”的这种观点,此观点是当时哲学家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在研读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的灵魂观和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彝族先民灵魂观之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性质---都是人学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1.
"人的根本是什么"是人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灵魂观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思维意识。在古希腊时期就流行"灵魂是人的本质"的这种观点,此观点是当时哲学家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在研读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的灵魂观和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彝族先民灵魂观之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性质——都是人学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理想国》与希罗多德《历史》中记载了两个不同版本的隐身戒隐喻,他们从恶之自由和恶之枷锁两个角度对善与正义的同一性发起质疑。后者对苏格拉底"各行其是"的正义观提出三方面质疑:一,节制与勇敢如何各行其是而避免冲突;二,如果人并非"被迫"行恶,他能否自觉抵制不正义的诱惑;三,当人为保存生命而"被迫"作恶时,他有何办法寻求宽恕。隐身戒隐喻的变体在柏拉图各行其是的正义论体系中打开了缺口,上述问题需要一个尊重多元之善的异质性正义来加以协调。  相似文献   

13.
《尼各马可伦理学》对“最高善”的规定存在着逻辑上的模糊,这种情形进而又使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praxis(实践)”与“theoria(理论)”间的关系趋于复杂。对“最高善”规定的模糊性概源于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不同叙事风格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质疑。此外,praxis和theoria间的张力使得一种隐秘于柏拉图一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端中实践的哲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韩非子的思想历来被认为是"刻薄寡恩"的,他将亲人之间的关系认定为利害关系,对竞争中的失败者态度冷漠,更重要的是他强调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不能因为个人感情而枉法曲断。韩非子的无情,正是因为他深刻地意识到了人之私利、私情对公领域的有害干扰,试图将之彻底逐出公领域。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城邦中废除家庭制度和私有财产,提倡卫士等级共有妻子儿女和财产,这是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彻底否定。与韩非子相同,柏拉图的无情也是为了排除个人私利和感情对社会正义的破坏。为了在政治混乱、正义缺失的时代重建正义,他们强调社会和国家公利高于个人私利。因此,必须加强国家对个人的控制,不同程度地将个人工具化。不同的是,韩非子秉持"世异则事异"的历史观,因此有可能在国家大治之后,改变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使个人成为目的而国家成为工具。柏拉图则基于"两个世界"的划分和理念论,认为理想城邦不应有任何变化,这样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也就无从改变。韩非子与柏拉图思想的相似性说明,无论中西,心智结构相同的人们会基于相同的人性,对相似的时代问题给出大致相同的解决方案;而他们思想的差异性则展现出古代中国思想与古希腊哲学的根本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教育家是走出洞穴的人,要把洞穴里的囚徒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灵魂看到善。当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与"民主","人"与"民主"就是这个时代的善。  相似文献   

16.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教育家是走出洞穴的人,要把洞穴里的囚徒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灵魂看到善。当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与“民主”,“人”与“民主”就是这个时代的善。  相似文献   

17.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教育家是走出洞穴的人,要把洞穴里的囚徒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灵魂看到善。当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与“民主”,“人”与“民主”就是这个时代的善。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9,(2):9-10
柏拉图通过建立理想城邦来诉说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其《理想国》是他思想的产物,他以理念论为核心,提出"善的理念"。柏拉图的教育最终是为奴隶主贵族阶级培养"哲学王"。他将城邦分为三个等级,而所谓的正义城邦就是三个等级的公民各司其职,从而达到和谐。理想国中的教育实则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属于精英教育。孟子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与柏拉图属于同一时代人物,其思想中体现着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其理论核心为"性善论",提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本文通过比较柏拉图和孟子,从他们的生活背景、理论哲学基础为出发点,比较二者对于"善"的不同见解,从"仁、义、礼、智"对比"灵魂四德说",概述了教育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对亚里士多德的立法思想进行独立研究意义重大,他的立法思想从实践来讲,是针对当时破败的奴隶制城邦开出的救世良方;从思想根源看,是在批判柏拉图思想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善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是西方文明的先哲和巨人,他的巨著《理想国》是西方政治哲学和教育理论的经典之作。书中强调实现国家正义与个人灵魂的正义,重视教育的积极作用。《理想国》中的国家观和教育观对西方世界的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力探究《理想国》的国家观和教育观及其对现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