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靖俞  王雪 《海外英语》2022,(21):79-81
该文以评价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其核心系统态度子系统出发,将国内新闻媒体在河南暴雨期间对平民英雄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积极话语分析,探究新闻媒体对暴雨中的平民英雄的态度,并通过对态度资源的分析对河南民众的形象构建进行讨论。研究发现,国内媒体运用了大量的积极态度资源,表达了对在暴雨中伸出援助之手的平凡人的赞赏,塑造了有温度,有力量,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河南民众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在勃兴的草根文化、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影响并规约着军旅题材电视剧中英雄形象的塑造,涌现出一批草根英雄。草根英雄塑造常常采用成长的叙事模式,描述个人与革命伦理复杂关系,采取戏谑的叙事策略。草根英雄模式体现了一种平民意识的英雄观,它论证了平凡和伟大、卑贱与崇高、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融入了当代精神,丰富了英雄主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觉践行"北京精神",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爱国、创新、厚德、包容"为主要内容,在主题教育实践中弘扬红色主旋律,在校风学风建设中发扬校训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道德力量,在构建和谐校园中体现大爱胸怀。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以家庭和民族作为两个基本的伦理实体,对"伦"的本性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形成了其在思辨中所建构的"伦理世界观"。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指出了"伦"的最终归宿,即"伦"最终以法、道德与伦理的现实形态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从伦理的角度看,道德焦虑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人类对自身所处的道德困境进行反思时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最美现象"反映了人民群众内心对社会风尚和社会道德的一种企盼和期许,它所折射出的"最美精神"具有一定的道德效应:营造"向善"的社会道德氛围,提升道德自信;彰显人的道德主体性,强化道德自律;引领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取向,增强道德自觉。道德效应是化解道德焦虑重要的、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李静 《文教资料》2012,(18):89-91
"北京精神"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内涵,而且有着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所在。"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厚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北京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与升华。  相似文献   

7.
彭德华 《贵州教育》2009,(13):46-46,48
在麻江县贤昌布依族乡贤昌小学里,青年教师秦主怡无私释放着自己的青春力量和智慧,引领孩子们迈进了智慧的大门,一天天茁壮成长,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好评。  相似文献   

8.
当河南安阳西高穴墓被各色的惊叹、疑惑及莫名的兴奋所缠绕时,一千八百年前的曹操以另类的方式再一次地诠释着他在我们文化心理中所折射出的暧昧与骑墙。红与黑的纠缠在奸雄形象被固化为民众心理之前,曹操的口碑其实并非如后来那般尴尬。  相似文献   

9.
周有利 《江苏教育》2008,(11):44-44
这几天正在教《海伦·凯勒》一文,沙利文与萨勒老师对海伦·凯勒没有嫌弃、更没有放弃。她们清楚自己的身份,更清楚一名教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有尊严地教”是来自内心道德力量的主动担当,一种权利与义务共在的职业操守。它不只是依靠社会监督、公众舆论、法律条文的强行约束,而是一种不矫情、不掩饰的真实而又自然状态下的“教学并生活着”的“职业尊严”,  相似文献   

10.
在建国后“十七年”中,个别作家写出了一些感伤的革命英雄叙事.虽然这些文本的作者不能完全摆脱当时政治文化的影响,但由于他们内心有对生命存在的敬重,有面对自己复杂内心世界的真诚和勇气,就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代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新闻工作者在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语言表达的种种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人性化"的语言表达倍受众多新闻工作者的关注与青睐."尊重人格、换位思考","平民视角、贴近生活","举重若轻、幽默个性","纠偏补正、正确引导"是"人性化"语言的特征.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服务人作为新闻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赋予新闻语言浓郁的"人性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章试用法国批评家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解读美国作家贝娄的作品,借助贝娄笔下主人公对希腊英雄、荒诞英雄和拜伦式英雄的戏仿层层递进分析奥吉、威尔姆和亨德森这三个人物形象,从而展现他们与传统作品中的英雄进行对话产生的结果:生活在现代荒原的人们只有将继承传统与突破自我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当代英雄,找到自我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3.
公共精神的“伦理”形态和“道德”形态实质上是两种“异质同构”的存在.“伦理”形态是客观的存在,“道德”形态是主观存在,二者统一于人伦规范和人德规范.因此,公共精神的普遍构建不仅要求内在德性的造就,也要依赖外在刚性要求的型塑,在“外—内”的生态中造就公共精神.当代公共精神的构建应包含如下举措:加强公德教育,培育现代人的公共感;完善奖惩机制,形成“德—得”生态互动;净化社会环境,形成遵道贵德的风尚.  相似文献   

14.
2010年5月5日上午,宜春市殡仪馆内哀乐低回,花圈林立,挽联低垂,黑纱裹着的王茂华遗像庄严地摆放在鲜花翠柏丛中,宜春市各界人士在这里沉重悼念火海救人英雄王茂华老师。"为人师表彰典范诠大爱育英才丹心写春秋,舍生忘死迎烈焰斗火魔救群童浩气昭日月",悬挂在大厅中央的这副挽联,正是王茂华同志忠诚使命、舍己救人光辉一生的写照。追悼大会会场内哭声一片。  相似文献   

15.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在哈佛大学  相似文献   

16.
《职业技术》2012,(6):14
这是6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从中读者不难看到我们时代的主流、社会的光明和中国的前途。从而以平民英雄为榜样,身体力行地去张扬和创造最美中国。  相似文献   

17.
徐幼萍 《文教资料》2011,(21):100-102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三平"精神。本文从"三平"精神与道德建设整合的现象意义与实践操作角度,阐释和探寻"三平"精神在中原崛起发展中的作用与路径。  相似文献   

18.
“济公”活佛精神倡导的是一种普度众生、乐于助人,惩恶扬善、扶困济贫,并敢于与为富不仁者斗智斗勇的精神。活佛“济公”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的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说明济公形象具有广泛的亲和力。“济公”活佛精神是一种“高深”的道德文化典型,也是我们当今社会公德建设的有力向导,它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内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济公”活佛文化其实就是文化强国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9.
灌输问题是我国德育改革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界定了灌输的内涵和特征,并进一步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论证了单纯倡导或反对灌输都是不科学的态度。要正确对待道德教育中的灌输问题,必须解决以下两个基本关系问题:一、传授道德知识和培养道德能力的关系;二、道德教育中师生主体性的双向发挥问题  相似文献   

20.
道德模范中“大学生群体”的伦理透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道德模范的人格具有崇高的价值。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所造就的"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实践中涌现出来的、符合社会主义道德价值需求的青年典型人物,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代人们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深刻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大学生道德模范"所蕴含的道德精神,正确认识"大学生道德模范"的社会功能以及在实践中产生的启意,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