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人文思想,它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定位自我并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对他人满怀友善,关心弱势群体,认同社会集体,增进集体团结,增强集体凝聚力等。这些认知与实践,对当代青年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双城为例,通过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民间音乐及戏曲四方面进行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特色。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传承濒临灭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运用地方资源,积极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兴国县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深刻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5.
《滨州学院学报》2020,(3):93-96
高校图书馆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高校中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利用文献信息服务优势创建非物质文化特色馆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氛围、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措施,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高校人才成长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包含于后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地域文化中的遗存,因而非遗具有地域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荆州非遗文化在荆楚文化土壤中生成、发展与传承,具有先秦楚文化的烙印以及荆楚文化的典型特征,是湖北现代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荆州非遗传统音乐项目具有浓郁的楚歌艺术特色,手工技艺类项目则继承了楚国手工艺技术的特色,而民间文学类项目也普遍以荆楚地域历史文化、名人为创作和歌颂的对象,它们共同体现了荆州非遗的楚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传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所面临的传承问题更为直接和迫切.在传承问题上,必须重视和讨论三个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的课程配置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师徒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应从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的定位、满足高校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教育、传承的需要几个方面着手.在课程实践方面,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强化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实现高校引领文化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走向消亡。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责任,也是教育部门的义务。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进校园的重要性作了深入的分析,并具体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赵瑞雪 《下一代》2013,(7):44-45,4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得以传续、发展。面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青少年作为未来国家的中坚力量,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在青少年手中进行传承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高校建设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风骨和灵魂,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人的思维、行为和精神境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累积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入到文化校园的建设中,一方面有利于建设高水平文化校园,一方面有利于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建设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风骨和灵魂,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人的思维、行为和精神境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累积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入到文化校园的建设中,一方面有利于建设高水平文化校园,一方面有利于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关系文化大国建设的重要方面,搞好这项工作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继承与创新以及增强我国的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璀璨多姿的赤峰非物质文化遗产论题,择取五个具有赤峰地域特色的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14.
唐雯 《职教论坛》2012,(33):2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职业属性为高职教育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可能性;而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担当又向高职教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必要性的要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各地方高职教育特色生成的契机。高职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宋春颖 《文教资料》2010,(34):81-82
中华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民族之神,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培养机构,担负着发展中华民族科技、历史、文化的重任,应该在传播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在文化艺术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发挥教育功能。以优秀的文化瑰宝感染青年,鼓舞青年,进一步完善高校素质教育和美育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6.
李嘉征 《教师》2019,(1):127-128
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大力开展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中小学校中应该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这项活动?作者以“三入”为理论框架,以侗族芦笙的实践为事实依据,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述了从进入到纳入,最后是如何融入相关课程和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7.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置身于中原文化的沃土之中,孕育和生发了璀璨夺目的艺术奇葩。淮阳的"泥泥狗"、灵宝的布缝、桐柏的皮影、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方城的石猴、浚县的"泥咕咕"、濮阳的虎头鞋以及安阳、洛阳、濮阳、灵宝的剪纸等都成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形象和文化载体。而这些视觉形象和文化载体在中原民俗文化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为我们研究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开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宝贵财富,正在遭受破坏甚至濒临灭绝。而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若将濒临灭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把学校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相结合,这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有效方式,我校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深刻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人类文化艺术成就,其惟一的不可再创造性,以及历史事件和过程的客观见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树立"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理念,坚持保护与创新,才能使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莽山瑶族木桶鼓赛鼓是春节期间莽山瑶族村寨为欢庆新年,祈祷国泰民安互相鼟鼓并伴以歌唱为主要形式的民间娱乐活动,流传于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莽山瑶族乡。2012年宜章莽山瑶族赛鼓被列入郴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郴州市唯一的集歌、舞、鼓为一体的民族竞技类非遗项目。莽山瑶族赛鼓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较高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