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赵陈君 《上海教育》2012,(19):60-61
"舐犊之私"本有私《左传》中记载过一个大义灭亲的故事。鲁隐公四年,卫国发生政变,卫庄公的儿子州吁杀了自己的兄弟桓公自立为君。卫国大夫石碏对弑君篡位者嗤之以鼻,不仅设计将州吁逮捕,更亲自派家臣将自己作为州吁帮凶的儿子石厚给杀了。明代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对这段历史有过演义。书中写到众人规劝石碏放过亲儿时,石碏反问之:"州吁之恶,皆逆  相似文献   

2.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庄公非常喜欢他的儿子州吁(yù)。由于父母的溺爱、娇惯,州吁长大以后非常任性,生活放荡,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后来,卫庄公病死了,太子姬完继位当了国君,称卫桓(huán)公。卫庄公时卫国有位老臣、大夫石碏(què)。有一个儿子,名叫石厚。石厚与州吁的关系很密切,经常一起外出游玩。石碏不准儿子与州吁来往,石厚也不听他的话。后来卫庄公死后,石碏大夫也老了,就回家乡养老。州吁和石厚相互勾结,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杀死了卫桓公,州吁夺取了王位。石碏是先王忠心耿(ěn)耿的老臣,对州吁和石厚这两个窃国君臣恨之入骨,心中一直…  相似文献   

3.
大义灭亲     
1.春秋时,卫国的州吁弑兄篡国,闹得众叛亲离,人心不附。为了改变这种孤立困境,他与心腹石厚商议对策,石厚说:"我父石碏(què)做上卿时,人人服他,现告老在家,若能请他出来辅政,您的君位就稳了。"2.州吁取出白璧一双,命石厚去聘请石碏。石碏却推托有病,坚决不肯入朝。州吁无奈,又命石厚去向石碏求教稳定君位的妙计,石碏说:"诸侯接位,应得周天子许可,只要他点头,众人就不能不服。"  相似文献   

4.
大义灭亲     
卫庄公有个儿子叫州吁,从小就很受宠爱,可是他不务正业,只喜欢舞刀弄枪。而当时,大夫石碏也有个儿子名石厚,与州吁臭味相投,两个人关系很好。卫庄公死后,公子完继位,即卫桓公。一天,卫桓公要到洛邑去见周王,州吁和石厚便借送行的机会杀死了卫桓公,夺取了王位。可是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于是他们商量找石碏帮忙,以安抚民心。石碏告诉前来求助的儿子说:“你们只要去请陈桓公帮你们在周王面前说说情,得到周王的同意就好了。”  相似文献   

5.
《江淮学刊》一九六四年第三期发表了吳孟复的《<古文观止>批判》。对《古文现止》的編輯意图和某些文章进行批判。摘要如下: 一、《古文观止》以“正蒙养”为目的,以宣揚封建倫理为中心。如《石碏谏寵州吁》中的“六逆”“六順”,从正反  相似文献   

6.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太子)得臣(齐太子名)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卫人作《硕人》赞美她)。又娶于陈(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开封市以东),曰厉妫(guī,姓),生孝伯,早死。其娣(妹妹)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xū),嬖(bì,受宠之人,此指宠妃)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喜欢武事),公弗(不能)禁,庄姜恶(讨厌)之。石(què,卫国大夫)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邪道)。骄奢淫佚(yì,过度放纵),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阶梯,途径)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安于自己地位的…  相似文献   

7.
《六逆论》是唐代著名法家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是唐代儒法大论战的产物,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尊法反儒思想。《六逆论》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对春秋左传所载卫国奴隶主贵族石碏提出的“六逆”说加以评论和批判。所谓“六逆”,就是所谓六种祸乱之本,即“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石碏认为,在选择国君和用人问题上,如果贱妨贵(出身低贱的妨碍了出身高贵的),少陵长(小辈的地位超过了长辈),远间亲(宗族关系疏远的排斥了关系亲近的),新间旧(新进人员排斥了旧有人员),小加大(青年人的  相似文献   

8.
在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利益,建立了以世袭制和等级制为中心的"任人唯亲"的执政体系.实际上,这种体系也是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国家政治混乱的祸根."六逆"之说(<左传·隐公三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担心卫庄公废嫡立幼,遂提出"六逆"之说,即"六种大逆不道"的说法)正是世袭制和等级制的理论壁垒,流毒深广.  相似文献   

9.
<正> 十、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姬的儿子,受到庄公的宠爱而喜欢武事,庄公不禁止。(《左传译文》第7页) 沈玉成同志将“有宠而好兵”译成“受到庄公的宠爱而喜欢武事”是不甚允当的。按照译文的意思,就使“有宠”与“好兵”成了因果关系。其实这二者是并列关系。《说文》云:“宠,尊居也。” “有宠而好兵”原意是说公子州吁拥有尊显的地位,而且喜欢武事。 典籍中常用“宠”字的“尊居”一义。例如《左传·昭公八年》中有“子旗曰:‘子胡然?彼孺子也,吾诲之,犹懼其不济,吾又宠秩之,其若先人何?’”杜预在“宠秩”下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汉书》、《后汉书》、《两汉纪》与《资治通鉴》中关于昭君之子的记载,发现《后汉书》记载的"昭君之子被杀"与其它三部史书存在差异。通过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及其儿子们即位情况的分析,发现"昭君之子被杀"记载有误;通过王莽拜单于、《后汉书》成书背景也得出昭君之子没有被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丁公被杀是由于对项王的不忠,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说丁公被杀是"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其实不然,丁公被杀是由于丁公不懂人性,企望施恩图报的心理造成丁公不明智的谒见,致使刘邦感受到被要挟,以及刘邦不堪受辱,怕自己自私寡情的真实面目被暴露,乃至杀之灭口。  相似文献   

12.
《桑中》一诗是卫国青年赞美他们爱情活动的乐歌,是一首活泼、质朴而又充满向往之情的情歌,即使今天看来,情调也是健康的。这正是未受礼教束缚以前的、坦白地表露自己性爱的诗歌。诗中孟姜、孟弋、孟庸是作为美丽姑娘的代称。《桑中》非"相窃妻妾"之诗。桑间濮上之音与《桑中》一诗也无关。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也就是人的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问题,作为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休谟在《人性论》中已经做过探讨,基于此,有学者认为,承认"我"与"私"的正当性是约束"我"的膨胀和"私"的泛滥的有效途径,作者认为这也是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了郑文公之子子臧因"好聚鹬冠"而得罪郑文公,进而被其父杀害的历史事件。"好聚鹬冠"为何会导致子臧被杀,自刘向、郑玄以来的传统礼制说认为:"鹬冠"是不合礼制之服,故子臧是因违背礼制而被杀。至唐颜师古始有不同观点。颜氏将"好聚鹬冠"解释为"与知天文者游聚,有所图议",从而将子臧被杀的原因定为谋逆。对"好聚鹬冠"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双方对子臧被杀事件的不同历史解读。虽然双方观点不同,但却都承认或者说默认了《左传》历史叙事的合理性,即"好聚鹬冠"是子臧被杀的原因所在。通过对《左传》中相关历史叙事的分析,可以看到《左传》的历史叙事是分析与叙事的结合,并具有鲜明的"尚礼"的特点。子臧因服饰不合礼制而被杀,应当被看作是《左传》作者研究历史的成果,而非客观历史本身。结合当时郑文公对群公子杀、逐的大背景来看,子臧被杀的真正原因当是父子相残的政治斗争,"好聚鹬冠"只是郑文公杀子臧的借口而已。  相似文献   

15.
《“泰山石敢当”是何意》(《语文知识》1997年12期)一文引杨羽仪的《太阳·神和人……》中“村夫石敢当为民除害驱逐妖孽而被敬为泰山神”之语,以此断言石敢当为一“村夫”,这实乃大错特错也,石敢当并非姓石的村夫,而是龙的第五个儿子。相传野龙生有九子,形态各异:第一个儿子叫贪婪,它的四足踏的一是兵书、一是宝剑、一是金元宝、一是珍珠。后来衙门的堂门上都画有贪婪,官员参拜均在此画下,  相似文献   

16.
周敏  李萍 《大连大学学报》1999,20(5):63-65,75
恩 格 斯 的《家 庭 、私 有 制 和 国 家 的 起 源》, 从 妇 女 学 角 度 看 , 又 是 一 部马 克 思 主 义 妇 女 学 的 主 要 著 作 。 著 作 论 述 了 妇 女 地 位 沦 落 的 过 程 及 原 因 , 家 庭 演变 对 妇 女 的 影 响 , 私 有 制 下 的 婚 姻 抹 杀 了 人 的 爱 情 , 并 揭 示 了 妇 女 解 放 的 道 路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成语"一窍不通"出自《吕氏春秋·过理》:"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这个词语似乎最早是用来骂商纣王的,其实不然。在先秦的《列子》中,已经提到过一个"一窍不通"的龙叔了。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的赵姨娘,是个"人见人嫌"的主,但她的所作所为,其最初动机皆是出于母性的本能——维护儿子贾环的合法权益,使自己的儿子,进而使自己,能够得到他人的"平等相待"。但在专制等级社会里,追求平等、渴望幸福、希望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终归是梦幻而已。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了无辜。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  相似文献   

20.
杀之而已矣明朝的一次考试,以《杀鸡》为题,有个考生提笔写道:"为雄鸡,为雌鸡,不雄不雌为阉鸡,姑勿论也,杀之而已矣。为红鸡,为白鸡,不红不白为花鸡矣,姑勿论也,杀之而已矣……"如此《杀鸡》作文,可谓"雷人"。哥哥你错也清代有一年乡试,其命题为《昧昧我思之》,这是语出《周书·秦誓》中的一句话,昧昧的意思是暗暗、静静,原意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