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施俊秀 《考试周刊》2009,(20):179-179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传授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同时,注重优化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本文就优化《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季连忠 《文教资料》2005,(26):65-66
中学《历史与社会》重视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的体验,获取一定的社会科学发展观教学方法和技能。因此有必要加强与《历史与社会》知识有关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让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让学生具备科学发展观方面的知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3.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中考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来越体现时政热点,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教学实际,改变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师要面对的教学任务的要求会更高。怎样才能让学生迅速地融入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把学生留住,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其实把时政知识带入课堂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虽然我们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教学,但把时政热点带入课堂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在中考中得心应手地运用时政知识。  相似文献   

4.
陈肖凌 《文教资料》2013,(28):181-183,191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在教学课本知识的同时,对于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应用也更加丰富,而如何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把现实中的案例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合理选择、科学设置、灵活运用时政案例辅助课堂教学,强化学科知识点,为时政案例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更科学合理地运用探寻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使时政案例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历史与社会》这门崭新的课程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和杜威先生“教育即生活”教育理念的高度结合。课程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兴趣、意志等品质培养,更突出课堂的外延——课外学习生活的重要地位。故而学生的课外学习就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契机,使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以鼓励学生积极、自觉投入课外学习。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精辟而又系统地阐述了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是指导《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活动的最根本的依据。当前《历史与社会》教学坚持“依标施教”,就是强调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结合省特级教师唐少华老师《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教学观摩课,笔者认为,坚持“依标施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落实“三维目标”;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三、充分挖掘现有教材资源,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相似文献   

7.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讲述的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多数知识是需要通过学生去直接体验来获得的,如果在教学中有意地创设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而且教学效果会大为改观。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场景,采取角色扮演,实现与历史的“亲密接触”,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去体味历史,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历史场景中感受真实的生活。如上《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我组织学生演出了一幕小品《老师与学生》。有五个学生出演,一个学生负责旁白,一个学生扮演扔纸屑者,依次出场的另外三个学生分别扮演倾向儒家、法家、…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适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论述了多样化教学模式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让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紧地联系起来,应该是教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课题。前不久.笔观摩了察州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其中三年级《父母的疼爱》一课的教学片断给了我深深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陈素瑶 《考试周刊》2009,(29):161-162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问题行为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历史与社会》学科客观上存在的特殊性,使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尤为突出。本文作者把这类现象通称为绝缘体,并总结多年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经验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转变绝缘体的良方:首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让学生树立自信,在主观上不想再“绝缘”;其次,在课堂上,改善教学环境,在客观上让“绝缘体”不再“绝缘”;最后。以作业为切口。让“绝缘体”拒绝“绝缘”,旨在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在本学科中取得较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历史与社会》课程为例,阐释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用好教材上已有的知识,更要联系社会热点,使学生懂得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相似文献   

12.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答案就是必须让品德课与生活同行。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和成长。"以生活作为本源,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历史与社会课堂走向"生活化",使其深深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利于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历史与社会》课程为例,阐释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用好教材上已有的知识,更要联系社会热点,使学生懂得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活”学,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金武阳 《文教资料》2012,(9):185-186
创新是现代人第一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启发创新;整合教材,激发兴趣,促使创新;积极评价,鼓励创新;设置相关悬念,启发连锁思考。  相似文献   

17.
李国林 《考试周刊》2009,(10):233-23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着力抓住“趣味”、“辩论”、“体验”这三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18.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目的是为让学生了解和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认识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但是传统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未能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经济政治与社会》开展实践性课程的背景,提出要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习任务分配、加强综合能力考核等方面,提高《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实践性效果.  相似文献   

19.
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师生共同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结合学生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必须常抓不懈,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假、大、空"的问题迎刃而解,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走进小学教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杨秀杰 《考试周刊》2013,(43):135-136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过于强调让学生接受学习,学生缺乏主动精神与活力,易产生厌学心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通过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在生活中也要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