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2.
徐乐 《现代语文》2007,(9):49-49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不仅直接指导着教法实践的方向,还强调课堂主导思想必须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扮演着渗透人格教育的重要角色。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现的科学精神,知识修养,道德风范,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人文素养,无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相似文献   

4.
毛萍 《现代语文》2007,(2):51-5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宣示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同等苇要,它们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谁也不可缺。“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基于这一精神,作为一个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陈绍明 《云南教育》2003,(25):18-20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依据小学语文课程特点,结合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以广泛的人文熏陶,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过去,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比较狭隘,往往重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因而,出现了单纯传授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6.
一、语教学对人教育的作用 所谓人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而人素养教育就是人类优秀的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相似文献   

7.
马志兵 《现代语文》2006,(11):106-107
2001年的《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003年的《语课程标准》也提心了“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较高的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取民族化智慧”和“尊重多样化”等人内容。作为纲领性指导性件的课程标准多次反复提到人,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什么是人呢?人就是指人类的各种现象,包括各种社会思潮和化现象。它既涵盖了政治性或思想性,也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一切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因素。钱梦龙认为人性就是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等。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可见,当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区别于以往教学大纲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对语文学科定性时,除了继续突出其工具性以外,更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众所周知,人文素养无法通过灌输来培育,只有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才能实现。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充分开发并活用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要求把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目标归结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12.
《颜氏家训》中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这句话道出了生活氛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而担负着传承人类文化这一重要任务的语文教学,亦然如此。我们知道,文化的传承绝不仅仅靠耳提面受,还靠一种浸染,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正所谓“文化文化,以化成天下”。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营造浓浓的文化氛围,是完成语文传承文化使命的一个重要渠道。笔者通过研究和实践,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开发者。中华古诗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正是我们身边很好的课程资源。近年来,我一直把吟诵古诗文作为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课题,深深地体悟到,吟诵古诗文不仅能为学生创造独特的文化氛网,感受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而且有利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试图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谈一下它与提高语文素养的关系.与大家其同商榷。  相似文献   

14.
叶蓓 《江西教育》2002,(9):25-25
如何在语文课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呢?这主要依赖于在语文实践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被学生吸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质。下面以第一册语文教材为例略陈浅见。一、细品儿歌,快乐中受教育儿歌,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宜于孩子理解与记忆。教材收录了近二十首儿歌,有游戏儿歌、知识儿歌、猜谜儿歌、亲情儿歌、生活儿歌等。孩子们快快乐乐地接受着这些儿歌,认识了可爱团结的“小黄鸡”和“小黑鸡”,活泼爱笑的“小白兔”,有礼貌的“大公鸡”,不怕苦、不怕累的“林文”和“孙燕”,奇妙美丽的“彩虹”……这…  相似文献   

15.
杨岗 《学周刊C版》2011,(7):37-37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育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说,语文学科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是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不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外“附加”一个培育人文素质的环节。因此,人文教育的“主战场”就是课堂。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素养、道德修养的提高上,使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品格,激发起学习的热情与爱国情怀,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字感知能力。人文主义、人文关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到广泛关注,因为它们可以体现出人性关爱,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良好的人文熏陶。一、给予学生人文熏陶的教育意义从人文素养的角度来说,其可以体现出对社会美好、人生美好的一种追求,可以将感性的内容、人的感情充分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新课程标准”的名义之下,各省纷纷“自编”的教材,不仅增加的“实用文本”索然无味,还把一些传统的文学性趣味较强的文章给删掉了,故人文性和文学性在某些省编的“新教材”中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有所削弱。  相似文献   

18.
曾万明 《学子》2014,(9):42-42
一、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结合作文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新课程标准"的名义之下,各省纷纷"自编"的教材,不仅增  相似文献   

20.
钱国芬 《教师》2011,(18):55-55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人文因素,渗透人文思想,把握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