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国家图书馆金石组在整理周绍良先生捐赠的拓片中发现一张基督教的碑文拓片。此碑发现于1981年扬州,碑文刻有汉文、古叙利亚文。从此碑文看:(1)基督教文化的传播。(2)关于碑额的浮雕。(3)墓主的身份。(4)墓主的宗教派别。此碑的发现为研究基督教史提供了最直观的史料。  相似文献   

2.
今河南辉县百泉藏有一北宋碑刻,上有苏轼所书"苏门山涌金亭"六大字,并有"眉山苏轼"落款,碑刻上另有两处题记,史称涌金亭碣。碑文书法风格近似颜体,又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苏轼至辉县百泉的时间应为元祐三年(1088年)九月十七日至元祐四年(1089年)四月之间,碑文应题于斯时。碑刻题记详细记载了此碑的流传情况,此碑刻最早被汲郡胡戢收藏,后被进士孔揖、邑佐李琦收藏,最后邑令王嗣晖将其镶嵌在涌金亭内,流传至今。由对胡戢的考证可还原其和晁补之、苏轼、苏迈、张耒的交游情况。而胡氏藏匿此碑四十年,反映了北宋新旧党争的政治状况以及苏轼仕途和苏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阎鸣 《湖北档案》2001,(4):44-45
1999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大钊诞辰110周年的时候举行纪念活动,并拍摄电视文献纪录片<李大钊>.这一任务落到中央电视台社调中心的编导阎东头上.摄制组找到专家采访,希望发掘出李大钊生平的一些新情况.访谈中他们认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学者李玉贞,这位对李大钊素有研究的学者谈起李大钊时,说到二条线索.  相似文献   

4.
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源远流长,为太极拳各流派之始祖,始终保持着固有的传统功法.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陈氏始祖陈卜率全家迁居温县常阳村(后更名陈家沟)后,在村中设武学社,授徒传艺,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家风之先河.至九世陈王庭,陈氏拳术已很著名.陈王庭,绰号"二关公",文才武略出类拔萃,为明万历中后期的武学泰斗.  相似文献   

5.
新郑——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中华民族的圣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它位于郑州南50公里处,据历史记载及新郑裴里岗文化证实,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诞生、创业、建都于此,并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华夏文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在此相继建都539年之久.从而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因此新郑素有"露天博物馆"之称.轩辕故里、裴里岗文化遗址、郑韩故城、始祖山文化游览区等著名景点,都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日查阅资料中新发现一幅登载于《良友》画报1926年第5期的李大钊与顾孟余合影。通过对照片承载的信息和对当时报刊新闻报道的考证、推断,笔者认为,此照片应是1926年3月12日上午9时余李大钊、顾孟余出席国民党左派在北京三殿(由天安门起,直至太和殿)举行的纪念孙中山逝世一周年公祭活动时的合影。耐人寻味的是,《世界》画报所发《被段祺瑞通缉之五人》使用的李大钊照片,竟是后来《良友》画报1926年第5期登载的李大钊、顾孟余合影的一部分,只不过抹掉了照片上的背景以及顾孟余像那部分,仅留李大钊一人的照片,其刮擦制作痕迹明显。《良友》画报1926年第5期发表李大钊与顾孟余在太和殿纪念孙中山逝世周年公祭活动的合影,体现了国共合作、继承孙中山遗志,掀起国民革命高潮的时代主题,其寓意深远。  相似文献   

7.
《档案天地》2020,(7):3-3
为纪念李大钊同志就义9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河北省档案局(馆)、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河北省委省直工委、河北省社科院、李大钊纪念馆、河北博物院联合举办了"铁肩担道义——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档案文献展"。2017年6月29日,在河北博物院正式开展,展期两个月,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  相似文献   

8.
严勇 《湖北档案》2004,(8):10-10
荆门市档案局局长关明成带领征集科人员下乡征集历史档案资料时,在掇刀区团林镇李集村发现并征集到一块明代成化二年立的“圣旨碑”。历经“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该碑虽一分为几,碑文不全,但“圣旨”二字犹在,核心内容依旧清晰可见:“成化元年,李公思恭,献大麦50石,小麦350石,谷400石,拯救了襄阳灾民。此功德无量。大明成化二年立。”  相似文献   

9.
此件选自馆藏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反映一九二三年五月十日,社会主义青年团李大钊等四十余人在北大二院秘密会议,进行革命活动的情况,对研究党史和李大钊同志的革命业绩,均有参考价值,特予公布。  相似文献   

10.
清光绪纳户执照 1958年和1962年,上海市文博部门曾对市区及郊县进行了两次文物普查工作.在上海嘉定县发现清代"银锭完纳规则"残碑三块,随即做了拓片,之后尘封库房40年.现将碑文照抄(原碑文直书)并试考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刘静君是李大钊的女弟子,追随李大钊革命一生;刘导生在姑母刘静君的教导下成为坚定的革命战士。在李大钊牺牲后,姑侄二人为李大钊子女生活和成长、保存革命文物资料尽心尽力,很是令人感佩。现将相关资料略加整理,或可作为对该书的一点补充。  相似文献   

12.
吴朋飞 《历史档案》2020,(1):120-122
《历史档案》曾于2012年第4期刊发《河南贡院清代碑记两通》一文,(1)内有辑录整理的雍正十年(1732)《改建河南贡院记》(简称"雍正十年碑")和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河南贡院记》(简称"道光二十四年碑")碑文两通,为学界研究河南贡院乃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提供了很大方便。2012年,在济源宋村发现道光十一年(1831)《重修河南贡院记》碑文拓本(简称"道光十一年碑"),并据此重立石碑,与原存河南大学校园内的两通清碑一起,保持了河南贡院碑记的完整。兹对此碑文略作简介。  相似文献   

13.
《敕存汤王行庙之记》刊刻于宋开宝三年(970),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舞亭碑刻,其"凸"字形的舞亭形制,对于探讨中国早期神庙剧场形制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碑文表明山西阳城的商汤信仰早在唐五代时期即已萌芽,至宋初继续发展并日趋繁盛。碑文中描述了宋初民间祠庙的建筑形制,对于研究当时的民间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碑刻记载了民间祠庙祭祀用乐为胡部乐,此乐由唐至宋,经由乐户的传承而兴盛。碑刻显示宋初神庙祭祀贡品包括象牙、麒麟等域外宝物,这类物品在宋初民间祭祀仪式上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昭明文选》所收碑文五篇,即东汉蔡言《郭林宗碑文》、《陈太丘碑文》,南朝王俭《请渊碑文》、王巾《头陀寺碑文》、沈约《齐故安陆阳王碑文》。其中除《头陀寺碑文》外,都是立于墓前,记述死者姓名、事迹,用于称颂功德、以志不朽的碑文。实际上,碑文的种类很多,有立于名山大川的山川碑,有立于寺观的寺观碑(如《文选》所收《头陀寺碑文》即属此类),有记述、歌颂功德业绩的纪功碑、颂德碑,等等。本文仅就墓碑文加以探讨,人们习惯上所说的碑文,也大都是指这一类。据(礼记·丧大记》:“君葬用循,四绰二碑,御格用羽获。大夫葬…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夏,笔者在山西屯留县东酪酴村东南发现了一块元代碑刻,未见于以往著录。该碑刻保存完好,圆形碑首,长方形碑身,龟趺碑座。刻立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碑身正背面均有文字,正面题"潞州屯留县崇仁乡李高管重修灵岲王庙记",碑阴镌刻村名人目等。本文简要讨论三方面问题:一是碑文中的地震记录,为大德七年洪洞大地震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二是碑文中出现的地名、人物等,多可与附近同期墓葬出土的题记文字对读,为地方史志研究和乡村社会变迁提供了少见于传世文献记载的准确信息;三是碑文有关三嵕庙与羿神话传说的叙述,填补了三嵕庙祭祀羿神这一历史事实在元代史志资料中的阙如,这是三嵕神传说从宋金时期至明清时期传承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6.
尹雪萍  高健 《兰台世界》2017,(10):122-124
《裴岑纪功碑》自重现世以来就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其作为珍贵的史料,填补历史空白的作用当之无愧。但是针对石碑本身仍然有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尤其是碑文拓本纷繁复杂,以及各家著述对碑文记载的差异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在此将结合现有的文献材料以及不同的拓本对碑文加以考证,力求还碑文原貌,并对造成这一现象之原因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17.
朱渭波 《编辑学报》2015,27(5):509-510
古有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此联是明朝忠臣杨继盛的名句.杨一生为反强权,与奸臣严嵩对立,把生死都置之度外,在他第2次被诬陷下狱,临刑前在狱中墙上题了这一述志诗. 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十分推崇杨的品德,早在1913年主编《晨报》副刊时,就在创刊号上选刊了“铁肩担道义”一句作为本期警语.后来章士钊之妻吴弱男请李大钊写条幅以作纪念,李大钊便手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联,此联在杨继盛的名句上改动了一个字,实是李大钊自己的述志和写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图书评论》2002,(1):20-56
一、第五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获奖 图书书 名:李大钊全集出版者:河北教育出版社著作责任者:《李大钊全集》编委会编 《李大钊全集》是在几十年来李大钊研究工作者不断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编辑的。在编辑过程中,发掘了原来编辑《李大钊文集》时没有找到的李大钊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对日译西学的接受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日译西学成为李大钊"青春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观"哲学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皇宋中兴圣德颂》简介与碑文见疑及分析。此碑是国内仅有的一处与颂南宋"中兴"有关的宋代原刻摩崖。由于它处于瞿塘峡绝壁之上,不得迫近,世上亦鲜有拓片流传,三峡大坝承建之初,将其搬迁至中国三峡博物馆,遂得以示之众人。它对中国书法史、金石学、宋代文学及人物研究均有重要价值。三峡博物馆胡昌建先生曾对此碑做过研究,但经仔细比对,现有几处存疑,结合《奉节县志》及文意,对胡先生所附碑文提出疑义并予以阐释。第二部分为碑文书法艺术分析,通过对比以让学界认识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此摩崖书法融汇颜真卿之伟岸博大,苏轼之清雄,晋书之逸韵,北碑之遒健,褚遂良之灵动,欧阳询之峭拔,是宋代罕有的碑刻珍品,有着很高的艺术地位。在刻帖风行、碑刻罕有的宋代,此碑文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宋代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宋代楷书中的上品,相信必将引起世人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