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德育存在的基本问题是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灌输道德知识,脱离人的实际生活,其结果培养出许多"道德专家",而不是有道德的人.德育回归生活的意义在于关注人本身,造就有德性的公民.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德育回归生活价值,在当前德育的研究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旨在审视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其人性理念,实现德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大众化理论准备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盲目和从众的传统社会心态以及不正确的政绩观等原因,快速发展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受到了社会的诟诘,高层在总结反思,大学举办者和管理者也开始反思,扩招的势头开始减缓,并逐步回归理性。处于这一态性下的地方性大学需要尽快梳理存在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调整发展战略,强化内涵发展和学科建设,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促质量,以特色创品牌。  相似文献   

3.
回归理性后的地方高校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大众化理论准备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盲目和从众的传统社会心态以及不正确的政绩观等原因,快速发展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受到了社会的诟诘,高层在总结反思,大学举办者和管理者也开始反思,扩招的势头开始减缓,逐步回归理性。处于这一态性下的地方性大学需要尽快梳理存在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调整发展战略,强化内涵发展和学科建设,以特色求发展。  相似文献   

4.
写作主体问题是传统中国写作学研究关注较少的问题,就写作主体在中国写作学研究架构中产生一失落-回归的过程及其成因的考察,并确立以主体研究作为现代写作学建构的逻辑起点,对建设科学的现代写作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媛 《文教资料》2012,(10):115-117
本文具体考察当前提出"德育回归生活"理念的意义,认为德育要回归生活,既有历史遗留下的问题,又有现实的困境。历史上由于德育政治化与德育应试教育化,德育脱离生活,而在当前特殊时期德育面临新的困境,历史与现实相纠结,共同构成了德育回归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7.
历史上,关于人性的纶断有许多种: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亦善亦恶论等等。他们大多以其人性观为起点,依据一定的道德目的来建构自己的道德体系的。可以说不同的人性观就推演出不同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在探讨全球化与德育问题的关系时,不仅应该看到后者受到前者的影响日益深化这一现实,即全球化中的德育,而且更应该洞见到在前者的影响下后者自身也存在着的发展趋势。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中国传统的德育会带来一定的挑战,但同时也会带来重要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9.
人的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西方哲学家们探求人性的内涵,不断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摇摆。梳理从古希腊哲学中的“灵魂说”到康德的“理性人”的人性论的种种观点,将西方哲学中的人类理性按其发展的线索重新综合,探究人性新的内涵,为人性的解说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0.
艺术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陶冶其情操,培养其艺术欣赏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为了考级或者获取证书。然而,由于许多学校在招生时,十分看重学生在社会艺术考级中获得的等级,这引发了家长对孩子艺术培训的追捧,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家长都要把孩子送到音乐、美术等特长班、艺术班学习,参加考级,一心为了拿一张艺术考级证书,以便在升学时加分或者获得特殊照顾。这种盲目的纯粹为了考级和升学的艺术学习,让很多孩子不堪其苦,  相似文献   

11.
大学德育的异化与回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仕杰 《江苏高教》2006,(6):111-113
大学德育工作低效是不争的事实,其症结在于大学德育异化成了技术德育。由于受社会发展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主要是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影响,无论是主观定位,还是客观操作,都呈现出技术痕迹,其根源在于以技术化操作来解决思想道德的内生性问题,其解决途径就是使德育回归人性。  相似文献   

12.
国内学术界对大学在大发展中出现的行政化、企业化现象展开了系列批评,提出了大学理性回归命题。对大学理性的讨论,还需要对大学理性概念本身严格考证和发展探源。基于大学理性失范事实,《大学理性研究》对大学理性发展谱系进行历史考源,形成了关于大学理性的独特认知,在其中发现学者责任伦理缺失这一本源性问题,故最终把大学理性回归的希望寄托于真正学者的成长。这一思路颇具启发性,深化了关于大学理性的认识。但大学领导人的角色应给予格外重视,他们非一般学者可比,必须担负保护大学理性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在我看来,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础教育应该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使学校生活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的源泉和宝库,以便让学生形成快乐、  相似文献   

14.
一、人性为本的内涵人性为本是人本思想的一个延伸。人本思想强调的是人的发展,而人性为本强调的是做人思想工作的立足点和切入点。人性按我的理解应有两方面:一是人的本性,二是人的个性。所谓人的本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它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具有普遍性。所谓人的个性是指人在一定的成长环境及教育方式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标志及原因。所谓以人性为本的原则也就是指在日常学生思想工作中,分析了解学生行为表现中的本性因素并给予尊重,把它作为思想教育的切入点,以求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管理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实效。当前,高校德育的目标偏离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内容上严重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德育管理方法单一,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德育管理只有确立多层级的人性化德育管理目标、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人本化德育内容、创新凸显大学生主体的德育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高等德育存在的问题,本着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宗旨,提出了高校德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的观点,同时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就更新教育观念,丰富德育内容,改革传统德育方法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7.
黄承基 《课外阅读》2011,(6):254-255
自然写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台湾兴起,以人文地理探察为经,以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生态观察为纬,在作品中展现了对自然的一种悯人的情感,对当下日益严峻的自然生态问题具有人文观照意义,同时对破坏环境的恶性因素有几分惊醒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德育规律的合理性与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规律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人性具有不变性,德育规律建立在不变的人性假设之上。考察德育史表明,德育规律与人性假设有密切关系,德育规律在人性假设中生成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当前德育实践中的德育话语存在着失当现象,表现为德育目标的理想化与政治化、德育过程的简单化与扭曲化、德育内容的滞后性及与生活的疏离、德育方法的单一性与强制性等;深入分析其背后原因,在健全德育目标、完善德育过程、更新德育内容、优化德育方法等方面积极进行改进,有助于改变德育话语失当的现状,实现德育话语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回归,课堂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但是当我们冷静地审视时下的课堂,却又发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有的教师矫枉过正,在课堂上当讲不讲,当问不问,唯恐被扣上一言堂和满堂灌的帽子:课上看似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