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锄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内容仅短短四行,二十个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描写的是烈日下农民挥汗锄禾的情景,着实让人留于脑海之中,久久挥之不去。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这些生活衣食无忧、幸福快乐的孩子而言,此情此景,怎样才能打动他们幼小的心灵呢?怎样通过教学让他们真切体会到粮食的...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教材六年制第二册第31课《锄禾》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古诗。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6个生字及其相关的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会背诵这首诗。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学步骤可以这样来设计: 一、解诗题,明大意。 1、出示课题后,指导学生看插图思考:①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一位农民伯伯顶着烈日在庄稼地里锄草。)②“锄禾”是什么意思?(“锄”是锄草的工具,在这里是指锄草的动作,“禾”就是幼小的庄稼苗。“锄禾”就是指给禾苗锄草。)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里选编了一首古诗《锄禾》,第四册里选编了一首《春晓》。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的名作,它们由于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通俗,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朴实,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因而远在明、清时代,这些诗早就被人用来作为少年儿童的启蒙读物,至今也还为广大人民所喜爱。《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流传很广的名诗。  相似文献   

4.
李绅的诗,语言质朴,通俗明白,但无单调浅薄之弊,使人常读常新。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特别提到“李二十新歌行”,对他的一些“为时”“为事”而作的诗篇十分推崇。《锄禾》(人教版五年制二册第35课)一诗也是范例。其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成为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格言。这首诗一开始就从形象描绘入手。一、二句描述了农民的辛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  相似文献   

5.
一次教学《锄禾》,小结中引导学生体会农民的辛苦,教导他们珍惜粮食,一学生突然发问:“老师,农民伯伯锄禾为何要日当午,早晨或傍晚去锄禾不是可以少流汗吗?”我惊讶于孩子对农民体贴的深层表现,更不愿放过一次劳动常识教育的机会(这在语文教学中是经常碰到的)。而对劳动知识的恰当处理,可以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甚至起到画龙点睛之妙。教学中,我教  相似文献   

6.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一首经典的小诗,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首诗的含义,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和不易。但是对"锄禾"为何要"日当午"的生物学含义却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7.
《锄禾》(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是一首古诗。诗人用朴素而生动的语言,概括地描绘了农民在田间锄禾的辛苦情景,表达了对农民的怜悯之心,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8.
《锄禾》诗作者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为李绅撰《悯农二首·其二》,现在已几无异议了。近读《全唐诗》,发现编者对此诗之注,把“锄田日当午”四句作为“绝句”分别放在李绅、聂夷中名下,又在聂的《田家二首》的“锄田”四句下注“此篇一作李绅诗”,而在李绅《古风二首》这四句下却未加注。那么,此诗究出谁手?主出于聂者:一、清代著名诗论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如是说;二、宋陈景沂撰《全芳备祖》将这四句《田家》诗作为聂夷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唱古诗歌曲《锄禾》;欣赏《读唐诗》。 年级:四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听音乐、诵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在音乐中吟唱古诗的能力,感受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制约,写出的句子形式、内容单一,千篇一律,那么应如何有效地指导低年级学生造句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于永正老师的两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之一:指导用“流利”造句。 师:还记得《锄禾》这首诗吗?谁能背下来?  相似文献   

11.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这一课,我决定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那么,如何有效地应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去教这首诗呢?首先,在解读《秋思》的基础上,要抓住教学这首诗的难点——充分挖掘诗中蕴含的三个生活片段,并对照三个生活片段先后创设对应的教学情境:一是秋季来临时诗人客居洛阳的情境;二是深夜里诗人执笔写信的情境;三是诗人托行人捎信的情境。这三个生活片段虽然看似独立,但对于远离家乡的张籍而言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其次,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情境画面,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也常常会让教师在备课时陷入困境。我们对于诗歌教学总是存在某种教学观念上的误差,从而走入了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诗歌的涵咏功能,以及诗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让学生失去了对美的体味和感悟。《锦瑟》这首诗是李商隐朦胧诗的代表作,虽晦涩难懂,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因此,如何将"晦涩"变为"浅显",引导学生产生共鸣,便成了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3.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写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诗。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这首诗,我采用分层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4.
谢守伟 《考试周刊》2014,(50):51-51
对小学生来说,古诗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学习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古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字字句句都表达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在古诗中学会生字,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诗文中的情感。本文以《锄禾》和《悯农》为例,分析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状况,并根据相关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5.
《锄禾》(人教版第二册第35课)教程设计如下:1.导言,诱发动机。小明友们,我们每天都吃饭,你们知道做饭的米面都是从哪里来的吗?(学生答后总结)对啦,我们做饭用的粮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那么,农  相似文献   

16.
一天下午,我正在做作业。六岁的小堂弟正在背《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突然想到,农民为什么要锄禾呢?禾苗不是长在水中吗?为什么要用锄头去除草呢?农民的汗水为什么会滴在  相似文献   

17.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唐诗《锄禾》中的两句(,)[。]这诗句,(劳动人民是多么熟悉啊!它将永远刻在我的脑海里,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珍惜劳动人民的果实。在学校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同学随便浪费粮食[的现象]。他们饭吃了一半,不想吃了,就随手一(撤)[撒],(然后](头也不回,)扬长而去;馒头吃了一半,便拿去打人。当你痛心地对他说:“[看,]这多么可惜啊!”他却毫不在乎地回答:“你真小气,这有啥了不起的?”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似乎]显示了城市人的大方。”可是,大家想过跳跃太大,删去后,更言简意明。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好! 语言欠顺畅,这样改你看怎样? 重复! “是”太肯定!  相似文献   

18.
师:古今中外,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数不胜数。而凄美的爱情悲剧,尤其容易动人心魄。我很喜欢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诗中有这样的两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我为什么引出这两句诗呢?自然是与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有关。请同学们诵读《涉江采芙蓉》这首诗,请读出你的情感,读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读完这首诗,是不是觉得这首诗很好理解?这首诗实际上没有题目,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给它命个题目吧。(拟定的题目有"无题"、"离人"、"忧思"、"望乡"等,)出现了这么多的题  相似文献   

19.
锄禾日当午     
在教学《锄禾》这首诗之前,我就担心教学效果会不好。因为孩子们对这首诗实在是太熟悉了,它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启蒙诗,人人都会背。怎样才能打破孩子们原有的思维定势,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打造一个精彩的古诗文课堂呢?我思索着。  相似文献   

20.
教学《村居》这首诗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理清诗脉,解决难点所谓诗脉,就是诗的脉络,也就是诗人写诗时的思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诗歌脉络,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村居”是什么意思?(在乡村里居住。)准在乡村里居住?(诗人。)这就告诉我们是诗人居住在乡村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先写了什么?然后又写了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