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该说,“和谐”更多地带有中国文化的烙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学各派共同的精髓,其道义宏大。深入考察“和谐”的意义。发现其内涵可以凝聚在“和而不同”这四个字中。换言之,和谐并不来自于事物的同一,而恰恰来自于事物不同方面的对立统一。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同”,这才是“和”,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大学的关键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自古即有“天人合一”、“和为贵”、“家和万事兴”、“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等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几千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至高境界,是我国古哲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无讼"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讼”是中国古代对和谐秩序的一种追求,从“无讼”的法律观念中折射出独特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对当代的行政诉讼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培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中华民族有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传统智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但和谐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而且是一种现代文化,需要我们在现代条件下精心培育。[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和谐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中国文化在其民族性上就是一种和谐文化。虽然不同历史阶段中所阐发的和谐文化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却有一个世代相承的主张和谐的脉络和内核,这种脉络和内核作为和谐文化的既定理念,具有世代传承的价值。中国古代文化主体的儒家、道家等学派关于和谐的丰富思想,既形成了中国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可资利用的宝贵的思想资源。概括起来,这些关于“和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的贾母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见的睿智通达的老祖母的形象。在她的身上,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其中最突出的是传统“和”文化。依据文本,从贾母自身的和谐、与人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等几方面探索中国“和”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匀称”,从美学的角度看是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多样性的统一。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的组合,是一种能让人身心处于喻悦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8.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匀称”,从美学的角度看是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多样性的统一。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的组合,是一种能让人身心处于喻悦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9.
一.何谓教育学“中国化” 关于教育学“中国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教育学“中国化”就是教育学“本土化”,过去提“中国化”,观在提“本土化”。本土就是本民族的、传统的、现实的东西。教育“本土化”即指吸收外来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但是。提“本土化”是否会使教育不仅迷失了自我成长的正确方向。而且又远离了文化传统的精神家园,从而成为盲目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另有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10.
“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说“和为贵”,孟子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一种“和谐”观。我罔政府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的“和谐”观,分析了当下中国的形势和任务,2005年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突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其核心思想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和"人际和谐"两方面。在素质教育中,如何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和为贵“与“非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中国历代王朝奉行的对外政策是与各国在天朝礼治的和谐气氛中“共享太平之福“。在新的历史情况下,在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应坚持和发扬传统,从经济的“大“走向文化的“大“。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在中国源远流长。"天人合一"观念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模式,在承认事物之间差别的同时,又强调不同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协调性和整体性,追求不同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观念追求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其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对中韩传统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潘光旦的“位育”思想创造性地将西方生物学观点和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位育”不是简单的适应,它强调主体的能动性,是一种动静合一的关系,即求生存、得发展。使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老子对此有着深刻的体悟。如关于万物的生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诸多“和谐”问题,在“道法自然”思想里,这一精神蕴涵最为深刻。本文拟从《老子》——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出发,来初步探讨一下老子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和”、“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基本道德规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新主题,而中国传统“和”文化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本文论述了传统“和”文化对于确立现代新思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强调要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使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张建亮  马丽梅  韩勤 《文教资料》2011,(10):185-188
儒家传统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帮助人们修养身心,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和谐的人格境界。面对制造业向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弟子规是儒家传统文化中真正能与现代服务外包职业素养对接的资源.《“弟子规”与服务外包职业素养》课程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观念.把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统合起来,目的是创建现代服务外包文明.使现代新型服务外包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理念从“走进他人”的哲学层面回归世俗化生活“关心他人”的具体行为层面。  相似文献   

19.
“啃老”与中国文化所提倡的“孝”的精神是相背离的。但是,人们并未指责他们不孝敬老人,反倒不约而同地反应出一种一致性的理解和认同态度。除了对下岗失业人员生活困境的同情外,中国传统文化所形塑的思维惯习是更为深刻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文化表现为一种关系态不同事物或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状态;是对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一种和解式的体认。中国“和”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是和合:异质之和;和异:和而不同;和一:天人合一。世界和平:呼唤中国“和”文化——“异质之和”是“和平共处”的前提;“和而不同”是“多极共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