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乾隆皇帝到江南巡视,见一农夫扛着锄头,就故意跟身边的宰相张玉书开玩笑:“农夫的‘夫’字怎么写?”张顺口答道:“就是二  相似文献   

2.
乾隆趣释“夫”字乾隆皇帝博学多才,思维敏捷,一次他到江南巡视,看见一农夫扛着锄头,就故意跟身边的宰相张玉书开玩笑地问:“这是什么人?”张回答道:“他是个农夫。”“农夫的夫字怎样写?”张玉书顺口回答:“就是两横一撇一捺,轿夫之夫、孔夫子之夫、夫妻之夫和...  相似文献   

3.
清朝乾隆皇帝有一次到江南巡视,看见一位农夫肩上扛着锄头,就问身边的大臣张玉书:"这是个什么人?"张回答道:"他是个农夫。"农夫的夫字怎么写?"张玉书顺口答道:"就是两横一撇一捺,轿夫之  相似文献   

4.
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一个农夫,就故意问身边的大臣:“这是什么人?”大臣答道:“是个农夫。”乾隆又问:“农夫的‘夫’字怎么写?”“农夫的‘夫’字是两横一撇一捺。”大臣说完又补充说:“轿夫的‘夫’字,孔夫子的‘夫’字,夫妻的‘夫’字,匹夫的‘夫’字都是这么写的。”  相似文献   

5.
提起牛,总会想起两个故事。一是韩国的。韩国有位官员曾微服私访来到乡间,见一农夫正在用两头牛耕地,便大声问道:“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好?”不料农夫没有回答,等到了地头,才小声附在官员的耳边说一句“:左边的那头更好。”官员挺费解,问“你刚才为什么不大声告诉我?”农夫回答:“另一头就能从我的表情动作猜出我对它的评价,它虽然尽了全力但没得到好评,心里头准会难过……”那位官员听了,恍然大悟,愧极。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是门科学,然而,当它被结合实际灵活地加以运用时,就有了特殊的含义. 有一次,清朝乾隆皇帝到江南巡视,看见一位农夫肩上扛着锄头,就问身边的大臣张玉书:"这是个什么人?"张回答道:"他是个农夫.""农夫的‘夫'字怎么写?"张玉书顺口答道:"二横一撇一捺,轿夫之夫,孔夫子之夫,夫妻之夫和匹夫之夫都是这么写的.  相似文献   

7.
相传一日乾隆皇帝下江南,见一农夫荷锄而过,即问左右道:“这是何人?”随侍其侧的文华殿大学士和坤抢前一步答道:“是个农夫。”乾隆又问:“这农夫的‘夫’字怎写?”和坤微微一怔,不知皇上此问何意,但他一时也不及细想,随即答曰:“农夫之‘夫’,即两横一撇一捺,与轿夫的夫,孔夫子的夫,夫妻的夫和匹夫的夫同一写法。”乾隆听罢大摇其头,说:“你身为宰相,如何连一个‘夫’字都不能解?”和坤向以善解圣意自诩,此时见龙颜不悦,却又不知如何作答,不由得汗如雨下,惶恐不已。乾隆见其一脸窘相,便不再为难他。转脸道:“刘墉,你来说说看,农夫的‘夫’…  相似文献   

8.
提起牛,总会想起两个故事。一是韩国的。韩国有位官员曾微服私访来到乡间,见一农夫正在用两头牛耕地,便大声问道:“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好?”不料农夫没有回答。等到了地头,才小声附在官员的耳边说一句:“左边的那头更好。”官员挺费解。问:“你刚才为什么不大声告诉我?”农夫回答:“另一个就能从我的表情动作猜出我对它的评价,它虽然尽了全力但没得到好评,心里头准会难过……” 那位官员听了,恍然大悟,愧极。一是印度的。有则成语叫“对牛弹琴”,我一直以为那就是真理,但最近看了一则来自印度的报道,才发现对牛弹琴不仅有用,而且还可提高牛…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的一位官员微服私访,路过一片农田,看见一个农夫赶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去吃草,农夫附在官员的耳边,低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官员奇怪地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跟我说话呢?”农夫答道:“牛虽然是畜类,但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说,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和声音中分辨出我的评论,那头不够优秀的牛,心里是会很难过的。”这个故事启发我们,作为一名家长,自己面对的是聪明而敏感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励,更需要心…  相似文献   

10.
释“南亩”     
杜牧《阿房宫赋》:“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南亩”泛指农田。为什么农田可以用“南亩”泛指呢?《辞源》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11.
新构思:1.“守株待兔”后,兔子为泄恨整天破坏农夫菜地。2.农夫在菜地挖了个陷阱等兔子。3.农夫的儿子不知情掉入陷阱,兔子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救出了农夫的儿子。4.从此,农夫和兔子和睦相处。自从发生“守株待兔”的故事后,兔子后代就觉得在树林里没有了立锥之地。一天,小兔子终于想出了一个方法来化解心中的怨恨。兔子每天像小偷一样,偷吃并破坏农夫菜地里的蔬菜。农夫整天愁眉苦脸地对着那块养家糊口的菜地,心中充满了对兔子的愤恨。该怎么对付兔子呢?农夫苦苦想了一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好法子。农夫兴高采烈地拿起锄头,在菜地挖了一个巨大的…  相似文献   

12.
韩国古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韩国官员黄喜微服私访,路过田间,看到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你这两头牛,哪个更棒?”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去了,农夫才附在黄喜耳边小声说:“边上的那头牛更好些。”黄喜很奇怪,说:“你干吗那么小的声音?”农夫说:“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如果我大声说,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价。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的。”我由此想到,我们有些家长,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谈及孩子,总是那么“一针见血”———“我这孩子,胆小得…  相似文献   

13.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见一个农夫扛着锄头从田间走过,便故意问身边的大臣:“那是个什么人?”大臣回答:“那是个农夫。”乾隆又问:“‘夫’字,该怎么写呢?”大臣答:“‘夫’字:两横,左一竖撇,右一捺,即成。轿夫、孔夫子、夫妻、匹夫的‘夫’字,也是这样写的。”乾隆听了,摇着头说:“不对,不对!农夫是刨土之人,故先写‘土’字,下面再加一个‘人’字;轿夫是扛竿之人,故应先写‘人’字,再在他的头上加两根竹竿;孔夫子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天’字出头便是;夫妻是二人,故应先写‘二’字,再写‘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应先写‘大’字,再加‘一…  相似文献   

14.
懂得尊重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农夫驱赶两头牛在耕地,一个商人路过,他问农夫:“这两头牛,哪一头更能干?”农夫说:“它们干活都很尽力。”商人听了不解。等到休息时,农夫把牛放在一边吃草,回过头来,附在商人耳边说:“西边那头更能干些。”商人奇怪地问:“刚才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呢?”农夫  相似文献   

15.
假设,有两个农夫、一头不会耕田的牛。第一个农夫拉着牛准备下田,而第个农夫则上前阻拦道:“不会耕田,怎能下田?第一个农夫为自己辨解说:“不会下田,怎会耕田?”在日常生活中,这是一个很可笑的问题,人们总认为第一个农夫的选择是理智的,而第二个农夫的选择却是愚蠢的,可别笑,这种认为也许于你心有戚戚焉。  相似文献   

16.
提起牛,总会想起两个故事。一是韩国的。韩国有位官员曾微服私访来到乡间,见一农夫正在用两头牛耕地,便大声问道:“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好?”不料农夫没有回答,等到了地头,才小声附在官员的耳边说一句“:左边的那头更好。”官员挺费解,问“:你刚才为什么不大声告诉我?”农夫回答“:另一头就能从我的表情动作猜出我对它的评价,它虽然尽了全力但没得到好评,心里头准会难过……”那位官员听了,恍然大悟,愧极。一是印度的。有则成语叫“对牛弹琴”,我一直以为那就是真理。但最近看了一则来自印度的报道,才发现对牛弹琴不仅有用,而且还可提高牛的产奶量。这就是,只要你用琴声摹拟出小牛的叫声,奶牛就会因此而动情,致使产奶量大增。如此看来,对牛弹琴的关键是看你弹奏什么。细品这两则故事,虽然讲的都是人与牛的交往,但包含其间的道理却非常深刻。于是,我想起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哲理诗:“我小心翼翼地在她的心弦上寻找着可以和我共鸣的声音,找到了它,我也就得到了她。”真是妙极——找到它就能得到她,既然如此,何不“找”一下?同样的道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也应明白——与学生交往时,最能打动学生的是“理解”与“尊重”,最有说服力的是“关心”与“用心”。既然如此...  相似文献   

17.
宰相与农夫     
从前,有一个年迈的宰相回乡遇见他童年时代一起玩的农夫,两个人都已古稀,成了驼背老人。一见面,宰相对农夫说:“啊,你我都衰老了,但我俩有共同点和不同点。”农夫问:“这是啥意思?”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则故事:古代的一位官员微服私访,路过一片农田,看见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官员的耳边,低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下江南察访中,乾隆见一农夫扛着锄头走过去,便故意开玩笑地问身边的一位大臣:“这是什么人?” 大臣随口应答:“是个农夫。”  相似文献   

20.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曾设计了这样一道数学题 :从前 ,有个农夫死后留下一些牛。他在遗书中写道 :“妻子分给全部牛的一半再加半头 ;长子分给剩下的一半再加半头 ;次子分给剩下的一半再加半头 ;女儿分给最后剩下的一半再加半头。”结果一头牛也没有杀且正好全部分完。问 :农夫留下了多少头牛 ?这道世界历史名题激起了无数青少年学习数学兴趣 ,下面 ,就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道名题的解题思路。思路 1 这是一道应用题 ,自然想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之。设农夫留下了x头牛 ,依题意 ,得 :妻子分得牛数为 :x2 + 12 =x + 12 ;长子分手牛数为 :12 (x - x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