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处在缺乏父母正常关怀环境下或单亲家庭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家庭”学生。这些学生不能像正常学生那样得到父母的疼爱和家庭的温暖,许多要求得不到满足,因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愿和人交往;虽胆小却又容易冲动,天常日久,便成了班上的后进生。在对我们班上的几名“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高校"问题学生"引导教育策略探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加强“问题学生”的引导教育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而言,要做好“问题学生”的引导教育工作,就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高校“问题学生”引导教育工作及应坚持的原则做了粗浅的分析与思考,以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启示。  相似文献   

3.
社会各种思潮对校园的冲击,再加上学校管理的失当、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家庭教育的失误等等,使部分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他们或沉迷网吧而不能自拔,或不思进取、成绩每况愈下,或抽烟喝酒、聚众斗殴,或离家出走、长期不归,或因小事与同学大打出手,更有甚者,走向犯罪的深渊等等。对于这样一些“问题学生”如何管理教育,已经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非常棘手的问题。下面谈谈我们对“问题”学生教育的体会。一、多一点期待,少一点“定位”对于“问题学生”,我们通常认为他们“没救了”,习惯于把这些学生打入“另册”。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也自…  相似文献   

4.
梁萌 《华章》2013,(12)
基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对高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育价值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性教学策略,这对于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研究发现,小红花引发了许多幼儿教育问题,反思产生这些教育问题背后的根源,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此,笔者提出:一、幼儿教师要树立科学儿童观;二、幼儿教师要具有崇高的“教育爱”;三、幼儿教师要努力做到教学公平。  相似文献   

6.
随班就读,就是指在普通小学的正常班里,招收少量(一般1—3名)的弱智或学习有障碍的儿童、少年随班学习的一种办学形式,也叫做“一体化教育”或“回归主流教育”。显然,这种教育旨在给随班就读生提供和普通学生等同的教育环境,让那些“非主流”的孩子们也能融于“主流”的学习与生活。不过,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一体化教育”却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关于“教育问题”的研究──教育研究对象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问题”才是教育研究的真正对象。在界定了“教育问题”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它的三大特征,即复杂性、整合性与两难性,并把“教育问题”分为“经验的教育问题”和“概念的教育问题”两大类。  相似文献   

8.
分类是一切学科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但以往的研究都未对教育问题进行过系统的分类,客观上造成了以往的许多研究尽管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所建树,却隐隐约约存在着缺少统一逻辑起点的遗憾,而且研究本身难以在理论上更加深入。本文依据教育理论、活动理论和系统理论,从“结构——功能”角度、“目的——手段”角度和“系统——环境”角度对教育问题分类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探讨,弥补了过去此类研究的不足,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试论"问题学生"的教育及转化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本文指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正面引导原则、情理交融原则、民主平等原则、合力协同原则。“问题学生”的教育成效有赖于对上述原则的灵活运用与掌握。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人们在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以专门的教育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的认识教育问题的实质和类型、发现并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教育问题的意向和能力。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与未决问题、表象问题与实质问题、“大”问题和“小”问题;教育问题的发现,主要有实践归纳、献综述和理论演绎等基本途径;教育问题的提出,可以有“科学式”、“价值性”、“发散性”和“质疑式”等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1.
赵子维 《文教资料》2010,(15):110-111
当前我们对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应深入到教育,对于使知识向个体发展的转化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学生.使他们充分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并通过对话实现不同形态知识之间的转换,从而实现知识对个体生命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是中小学的必修课,是学生将来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人类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广大农村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问题,有的学校甚至只作为“课表”课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阻碍了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本文根据笔者的调查和研究工作的经验,从农村实际出发,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2000年 2月 1日,江泽民同志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要求教育要把广大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同时提出我们的教育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的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和全面理解当前的教育方针,对于我们正确贯彻教育方针,克服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4.
1.完善立法 在美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很早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早在1960年,美国就针对迁移学生的学习问题发起了“迁移教育计划”,该计划旨在为迁移学生(主要指5-17岁迁移的农场工人的子女)提供补偿教育和服务支持,以降低迁移流动对学生的不利影响。1988年通过的“学校促进法案”又将年龄范围调整到3—21岁。2002年1月,美国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其使命是保证美国的每一个学生受到成功的学校教育,消除流动学生与非流动学生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张毅 《高教研究》2010,26(2):27-30
高校的“问题学生”一般来说个性特征比较突出,“缺陷”与“特长”并存,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使然。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看待“问题学生”,在实践中认识“问题学生”;通过提升“问题学生”的“软实力”、加强跟进性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个性成长档案袋等路径来有效转化“问题学生”,发挥潜能,促使其全面发展,也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教育公平,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体罚”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也是学校教育中屡“禁”而不“止”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一令许多教育实践工作者不得已而为之的“教育措施”,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试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审视体罚,以期为摈弃体罚的思想与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对策。1.法学角度看体罚我国制定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中都明文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学生。具体而言,《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  相似文献   

17.
对于农村幼小教育方面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学生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这一衔接阶段。作为人生中正式接触到规范的课程教学内容,对于幼年学生来说,接受教师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小学生这一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对于当前农村幼小教育中的衔接问题进行探讨,从更加贴合农村生活背景、更加符合农村幼小教育的实际进行分析,解决农村幼小教育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中小学校的比重很大,很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都在农村。因此,重视农村教育发展、关注农村教育现状,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刻不容缓的重任。在农村教育中,农村教师问题、农村学生问题、农村学校问题,被称为教育“三农”问题。当前我国教育“三农”问题较为突出。下面就此话题和大家交流研讨。  相似文献   

19.
吴建辉 《家教世界》2013,(6):196-197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进行学校培养工作的进程中,往往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过度重视,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导致目前高职学生在思政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本文将从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问题出发,为如何解决思政教育问题提供几点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中患心理疾病的学生增多,高校中频频出现“自杀”、“斗殴”等现象,我国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主要有教育内容问题、教育方法问题、教育体制问题等。因此,对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人生理想教育等是非常必要的。文中就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