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课程,主要是指省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开发和管理的课程。湖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计与开发,结合湖南实际,依托地方优质教育资源,采用边研究边实施的两轮协同推进的策略,明确地方课程的教育目标和设置原则,定位地方课程的架构与特征,通过“研究先行,行政主导,四环相扣”运作模式,构建了两大支柱:《生命与健康常识》《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开发三大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评价体系;实现四大功能:面向中小学的育人功能、课程建设的拓展功能、湖湘文化的传承功能、以及辐射社会的科普功能,为培养具有湖湘文化特质的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湖南人提供课程养料,也有助于丰富我国地方课程开发理论。  相似文献   

2.
《生活与哲学》摈弃了《哲学常识》注重学科本位和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内容繁琐、偏难等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因素,批判地吸收了《哲学常识》编写体例和课程资源开发上的优点,特别是整合、提炼、升华了《哲学常识》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组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成功经验,将高中哲学课程改革推向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高中政治必修课讲授的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与生活》,其实质是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文化常识和哲学常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说到,高中政治课的核心价值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这意味着,不论怎样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灵魂仍然是一门意识形态教育课程。所有政治教师都必须明白这一点,否则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政治老师。既然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教育,那么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就必须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有基本  相似文献   

4.
合理利用《广府文化读本》地方课程资源,开展实地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是品德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文章立足于推广《广府文化读本》地方课程资源,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在对所处地域广府文化资源以及本校学生关于广府文化知识掌握情况初步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把广府文化与品德课程有机整合,以引领学生通过实地探究学习,深度认识广府文化历史,培养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吉铠东 《文教资料》2015,(4):161-162,191
桂林历史文化悠久、遗址遗迹众多,将桂林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合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具有拓展教材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作用。桂林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的融合可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与教材主干知识结合、与教学手段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可采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若将桂林地方文化资源与《纲要》教学有效融合,能提高我校学生对《纲要》课程学习的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对文化的了解至关重要。然而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语言而忽略文化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教学实践、调查及反馈对《中西文化常识》这门课程的教学成效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归纳出该课程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常识》大纲指出小学常识课是一门指导学生积极探究周围环境、初步认识世界,进行生活和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显而易见,生活与《常识》具有密切的联系。 一、挖掘与生活联系的内容。 《常识》第一学年的教学目标首先是了解学校和家庭的环境、成员、学习与生活劳动。知道一些学校生活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会一些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孝敬父母,尊敬师  相似文献   

8.
《经济生活》与《经济常识》的课程资源构建有显著的区别,而学科核心价值导向和教育功能呈现内在连续与创新发展的特点.《经济生活》与《经济常识》的根本区别是,将教学活动的焦点由关注知识学习转向关注学习知识的主体——学生本身的发展需要,力求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生存发展的能力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并非忽视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9.
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展后,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名称由原来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改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与生活》,新增加了《文化生活》。这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课程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思想政治课  相似文献   

10.
徐媛 《成才之路》2009,(36):I0032-I0032
日前,湖南省教育厅公布了《2010年湖南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标准》.其中包括思想品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九科考试标准。除思想出德学科按照相关文件进行了修订。民族团结教育试题分值占总分数的15%;地理学科根据新颁布的《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课程标准(修订稿)》。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冲击很大.尤其是时政性、逻辑型很强的高中政治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和变化。由原来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部分变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内容大幅度增加,课时量不变。这对于高中政治教师如何既能贯穿和遵循新理念又能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是个不小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印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9年9月起,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作为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的专项教育,开始在我国中小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有《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两本教材,在初中阶段有《民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的必修课。其主要教学内容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软硬件基本知识和计算机的初步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技能与方法、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多媒体使用常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与基本应用常识。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来,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对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学生社团活动等等进行整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地方乡土文化内容,挖掘开发富有创意特色的校本系列课程。我们开发、建设、实施的校本课程教材主要有《走近七都》《航海模——科技创造未来》《鲈乡风——走进家乡》《太湖蟹》等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学习改进,尝试构建了几种基于"整合生本创意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思考,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提出建设本色语文系列课程,把其宗旨确定为"承接传统、恪守常识、回归本色"。目前该课程已开设六门:"蒙学导引"(传统蒙学介绍和应用),"《说文》导学"(《说文解字》及汉字文字学的学习和教学),"古文导读"(《古文观止》选读和文言文教学),"诗联学步"(近体诗词格律和联律的学习、创作和教学),"书道探幽"(软笔硬笔书法的学习和应用)和"唐调流声"(传统诗文吟诵调  相似文献   

16.
“以知载德”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途径,即以社会常识为载体,教师在知识传授中体现人文精神,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接受到品格教育。《品德与社会》课中的社会常识、史地知识是小学生综合素质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课改实施以来,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已为广大教师熟知,但是,教师仍然普遍反映,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地理题材的课很难上。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现激活教材的过程,因此基于地域特色的史料是这门课程鲜活的课程资源。在开发和运用地域特色资源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海西文化”,通过教学实现教室里的学生的自我建构,达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优秀品质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笔者最近有幸观摩的三堂课,都是《胡同文化》。更为幸运的是,还学习了同一位教师在其两个任教班级的不同教法。第一次课,教师是从《想北平》《故都的秋》导入新课,详细介绍文学常识与写作背景,接下来按顺序逐段分析,得出了胡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并分析了作者对胡同衰败的无奈心理。整节课节奏快,上得按部就班、面面俱到。课上基本是满堂灌,学生的分组讨论,有为"分组"而"分组"之嫌。在介绍常识背景时,教师泛化了课程资源。很多问题的设计都比较简单、浅显。后两次课,是同一位教师教授的。第二次课,教师从饮食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学习古诗文了解掌握古代文化常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本文以《孔雀东南飞》为例,分述诗中所涉及汉代婚俗、计时法、节日、服饰、交通工具、行政区划和商业贸易等丰富文化常识,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笔者最近有幸观摩的三堂课,都是《胡同文化》。更为幸运的是,还学习了同一位教师在其两个任教班级的不同教法。第一次课,教师是从《想北平》《故都的秋》导入新课,详细介绍文学常识与写作背景,接下来按顺序逐段分析,得出了胡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并分析了作者对胡同衰败的无奈心理。整节课节奏快,上得按部就班、面面俱到。课上基本是满堂灌,学生的分组讨论,有为"分组"而"分组"之嫌。在介绍常识背景时,教师泛化了课程资源。很多问题的设计都比较简单、浅显。后两次课,是同一位教师教授的。第二次课,教师从饮食文  相似文献   

20.
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成分,《西方文化概论》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该课程旨在普及西方文化常识、梳理西方历史脉络,为专门学科的学习提供较广阔的知识背景。然而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面对着三种矛盾:一是宗旨上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矛盾,二是体例上经和权的矛盾,三是内容上专和博的矛盾。能否正确处理这三组矛盾,是完善教学内容、提升课程质量、构建全面和批判的西学知识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