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938年至1941年,徐悲鸿在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为抗日筹资,后应印度诗人泰戈尔邀请,赴印度讲学和举办画展。1941年,美国援华总会,又邀请先生赴美画展,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赴美之行被取消,先生于12月底取道缅甸回国,应保山民众之请,在保山举办“劳军画展”,其画展和为人作画的收入,都捐献给抗战。  相似文献   

2.
沙平 《云南档案》2012,(5):15-16
<正>1941年11月,徐悲鸿大师接受美国援华总会邀请,正欲赴美举办画展,谁料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时局骤变,他便匆匆取道缅甸回国。1942年春,徐悲鸿来到边陲重镇保山,并在此略作休息。此后来到了大理并在此停留月余。当时,大理军管  相似文献   

3.
赵芳 《湖南档案》2010,(7):39-39
一九三九年一月,徐悲鸿经由香港,来到新加坡举办个人面展。画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除非卖品外的作品,很快销售一空。徐将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了抗战中的祖国。同年七、八月间,徐悲鸿还替当时新加坡的总督汤姆斯爵士绘了一张巨幅画像,这幅面像现陈列在新加坡博物院的“国家面廊”中。  相似文献   

4.
1895年7月19日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一个贫苦的家庭。在父亲的启蒙下,悲鸿7岁时开始习书法、练绘画。1919年3月,在友人的帮助下.徐悲鸿赴英考察并到巴黎求学。在欧洲8年的留学生涯中.师从弗拉孟及法国古典主义画家达仰等先生.1927年4月离开巴黎.学成回国。  相似文献   

5.
徐悲鸿在我国画风萎靡的背景下,积极引进和倡导写实主义,突出地彰显了绘画艺术的现实价值。徐悲鸿绘画思想极大地拓展了我国绘画艺术发展的空间,促进了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绘画艺术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6.
徐悲鸿手迹     
  相似文献   

7.
本书揭示了徐悲鸿和刘海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恩怨,其中一些崭新的观点和结论为以前学者所未发。比如徐和刘到底是否为师生关系?周恩来是否调解过徐刘恩怨?等等。  相似文献   

8.
温化 《兰台内外》2007,(6):55-56
徐悲鸿穷途遇大师徐悲鸿17岁时就成为宜兴知名的画家,在宜兴女子师范、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三校教授美术。19岁时,父亲病逝,徐悲鸿含着深沉的哀痛埋葬了父亲后,决定去上海寻找半工半读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10.
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传世之作,代表了我国唐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堪与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比肩。吴道子一生作画极多,但大多数已湮灭,幸存的《八十七神仙卷》便成为屈指可数的中国古代重要艺术巨作中的一件。这一长卷之所以能穿越千年重现世人面前,美术大师徐悲鸿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1930年初夏,徐悲鸿来到庐山,居住了近半年时间.他一方面整理居留法国近10年的绘画心得,同时在庐山写生,试图在西洋画和中国画的结合上探索新路子.徐悲鸿在庐山留下了不少故事,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2.
沙平 《档案时空》2006,(3):26-27
悲鸿大师,一生淡泊,爱画如命,爱才、惜才更胜过黄金。其巨额收入,不是捐献给祖国,就是用来购置名画、资助贫穷的朋友和学生。1931年,徐悲鸿利用暑假来到南昌,当地报纸立即报导了他的行踪,于是,慕名来访、求教的人络绎不绝。当时的傅抱石才20多岁,他从未进过学校,也没拜过老师。全靠从小在裱画的铺子里看画、临摹和到野外不断写生;靠在旧书店里先是站读,后来感动了老板,让他上楼到书库里去静心研读,才自学到知识和造就出绘画的才能。他当过学徒、制伞工人、小学教师,这时正失业在家。得知徐悲鸿来到南昌的消息,便挟上自己的画夹求教。当时室…  相似文献   

13.
邓馨 《出版史料》2005,(1):82-83
最近听闻徐悲鸿(1895-1953年)先生的国画作品《十二生肖册》(见本期插页)在拍卖中以88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卖出,既反映了中国艺术品投资和收藏正在日益规范化并逐渐升温,也反映了徐先生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已经得到社会和艺术市场的高度认可。《十二生肖册》的面世,不仅引起了美术  相似文献   

14.
写实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是诸多艺术家共同的追求。徐悲鸿作为中国现代画家,作为金陵三杰的重要一员,是写实风格中国画的领军人物。徐悲鸿一生都在践行写实主义的绘画思想,他的这一绘画思想在20世纪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慈悲之恋,不仅仅是民国史上的一个花边新闻,留给后人的也不单单是一个电视连续剧般的离奇剧情,还会引起诸多复杂的人生况味和不尽的评说,不知多少民国版的慈悲之恋在今天上演,只是没有了艺术的底蕴,仅剩下欲望的狂欢罢了。  相似文献   

16.
马诚 《云南档案》2014,(8):25-27
<正>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其时,徐悲鸿(18951953)旅居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已三年,徐在海外举办画展,并将几年来卖画所得全部捐献给祖国用于抗战救国大业。在新加坡,战火使徐赴美洲大陆办画展的计划落空,他只得将随身携带的几十箱珍贵艺术品委托友人收藏,伺机运送回国,轻装踏上了回国之路。1942年,徐悲鸿在云南生活约半年,其中,近四个月在滇西地区度过。当时他并不是一个行色匆  相似文献   

17.
徐悲鸿与刘海粟,两位中国画坛巨匠,艺术轨迹、名声技艺不分伯仲。二人之间一段中国美术史上的公案,因两封信的面世再度引发波澜  相似文献   

18.
近日笔者发现一件来自台湾地区的档案,内容是1947年“国立北平艺专学生自治会”呈报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的秘密报告,报告指控徐悲鸿掩护共产党及民盟追随者而解聘国民党籍教授,经与吴铸人商榷,要求速将徐悲鸿撤换、续聘国民党籍教授。吴铸人(1902—1984),原名寿金,江苏盱眙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并成为骨干分子。1946年,作为国民党中央派系的代表,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以下简称“中统”)的支持下当选国民党北平市党部主任委员。任内,利用过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高级班学员的人脉以及“中统”的力量积极反对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9.
古今画家作画,有的取材宏博,艺贯万缘,有的博观约取,一艺名身。前所取固广,然记忆所及,似乎除却任伯年、齐白石等有数的几位外,往往失之泛滥,短于精深,而后所取固少,然确多一艺流播,久而弥之士。比如画竹,前有与可,后有郑板桥便是典型的例子。实在世界之大,物类之繁,人生不永,精力有限,能够工其一点,使之达到既深且精,拓古启新的程度,亦不愧对艺术的一大贡献了。曹明求以牡丹为题材,竭诚耕耘,  相似文献   

20.
1953年9月27日的上午,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正召开全国第二次文代会美术分会大会,中国美协副主席叶浅予走上讲台,怀着沉痛的心情宣布:美协主席徐悲鸿病逝了。当时,我正在大会上采访,同与会者一样感到非常突然和震惊,情不自禁地想到徐先生生前最后一次接受我采访的情景。当时,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参加全国第二次文代会美术分会场的报道工作。徐先生担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又是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在大会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