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作品众多,其中《基督山伯爵》极具有代表性。小说剧情跌宕,具有极强的故事性,讲述主角爱德蒙·堂泰斯给拿破仑党人送心,结果被两个小人与法官联合陷害,入狱后又成功越狱回报恩人与报复仇人的故事。整个故事中充满着惩恶扬善的感觉,主角复仇过程中揭示人性与社会的阴暗面,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有必要做好相关研究工作。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与学识,查阅众多文献资料,探究小说复仇主题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一缕明媚的阳光,一段金色的岁月,一些缤纷的回忆,一片感伤的情怀.再动听的音乐也有休止符,再美好的故事也会结束.我们偶然在夏末相遇,仍然在夏末离别.但我们更加依恋对方,还有那找不回来的纯真年代.  相似文献   

3.
4.
绝望、自戕、复仇,这几个词奏响了一曲启蒙知识分子的人生悲歌,也连缀出孤独者魏连殳的命运轨迹——绝望中痛苦的挣扎,自我堕落般的别样复仇。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个个鲜活丰满、真实感人,读来令人拍案称绝。  相似文献   

5.
《迁徙》     
<正>~~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的心理描写,艺术地与其它诸种描写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其形式多样,可谓匠心独特。这一艺术形式起着塑造典型形象、表现作者观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内容、特征、文学价值等方面对《史记》复仇故事作了较全面地分析,认为这些复仇故事,或实录或虚构,不仅真实表现了作者复仇情绪,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汉武帝以前复仇文化面貌,对后来的复仇文学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沙沙何许人也?我不是太清楚;从其组诗《一路向北》可以看出,作者也许是一个女性,而且是一个敏感、喜欢怀旧而有卓越才华的女性。读了这一组诗,我深深地感觉到其诗情的浓郁、思想的深刻、时空的开阔、艺术的高超,不是一般的青年诗人的诗歌作品可以相比。甚至可以这样说,从江西刚刚回到武汉的我,读到这样的一组抒情诗,真是深受感动。  相似文献   

9.
复仇是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小说<白鲸>的一个最为显著和重要的主题.从复仇这一主题出发,探究亚哈船长向白鲸莫比·迪克的复仇和以白鲸为代表的鲸类向亚哈为代表的人类发起的反复仇的不同原因,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0.
《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戏剧史上著名的以"复仇"为主题的两出戏剧,两剧都以"复仇"展开剧情。由于国仇家恨紧密相连,剧中人物也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凭借个人复仇方式完成社会性复仇,用个人复仇的正义之举反抗社会中的非正义。但《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两剧的"复仇"中又暗含了不同的含义,本文即就《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两剧同中有异的复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重要标志,《呐喊》和《彷徨》共同表现了鲁迅对20世纪初现代中国现实的宏观感悟,但是两本小说集的艺术风格在客观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并反映了作家主观思想精神的变化。本文试从由反讽而抒情、叙述视角的由高而低两个方面对这两本小说集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结合具体作品之间的关系做微观的剖析论证。  相似文献   

12.
13.
沙沙何许人也?我不是太清楚;从其组诗《一路向北》可以看出,作者也许是一个女性,而且是一个敏感、喜欢怀旧而有卓越才华的女性。读了这一组诗,我深深地感觉到其诗情的浓郁、思想的深刻、时空的开阔、艺术  相似文献   

14.
论《呐喊》、《彷徨》的“审丑”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蒙立场导致《呐喊》、《彷徨》强烈的“审丑”意识,而“审丑”话语又赋予《呐喊》、《彷徨》不朽的思想价值《呐喊》、《彷徨》着重审视了人物之丑、灵魂之丑、人际关系之丑、环境之丑。  相似文献   

15.
《教父》自上世纪6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深受欢迎,其魅力经久不衰。正如朱光潜先生提出的悲剧快感一样,复仇小说也给读者带来了难以抗拒的复仇快感。对于该情节的形成,本文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心理角度出发,来分析《教父》这部复仇小说对读者所带来的巨大心理震撼力和所感受到的复仇快感。  相似文献   

16.
《呐喊》、《彷徨》是鲁迅极具代表性的两部小说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高度。有学者研究后发现两部小说集中存在着"看/被看"和"离去—归来—再离去"两种结构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后,作者发现"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下存在着一个更深层的结构模式——"审问/陈词"结构。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看/被看"这一结构模式的启发下,试对"审问/陈词"结构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说,悲剧作品采用平视视角,喜剧作品则采用俯视。正是通过视角的转换,《呐喊》《彷徨》中的大多数小说达到了悲喜杂糅的艺术效果,本文分析了视角转换的三种方式:独特叙事情境的设置、情节和内容的悖反及隐喻功能的运用、从旁观到自省。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自觉地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系列,人物悲剧的核心是精神悲剧,其主要特征是人物精神的痛苦与戕害,灵魂的苦难与毁灭,使有价值的东西被“消磨”,这种精神悲剧的冲突根源是国民劣根性。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两个重要的学习任务群,从阅读中培养思辨能力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所需关注的内容。如何将两个任务群进行结合并实现“1+1>2”的教学效果,成为研究的新思路。《彷徨》这本小说集,就比较适合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尼采两位生存哲学大师分别以过客的“走”和精神的“变形”两种不同的精神变革形式,实践对旧世界的“复仇”;以大于历史与伦理的生命话语,完成对童心世界的守望,并在对童心世界的反顾中获得灵魂的自救和实现对生命的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