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陈洪团 《现代教学》2009,(11):33-33
对于名家作品,学生常用贴标签方式进行解读。例如学习《石钟山记》,学生马上联系“乌台诗案”,说这是苏轼借讥刺李渤的“臆断”来抒发对御史们炮制“乌台诗案”的愤懑不平之情。其实,学生臆断了苏轼和《石钟山记》。如何建构起理性的阅读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1997年第3期<随笔>杂志发表的李国文先生的<乌台诗案>一文,关于"乌台诗案"与王安石的关系,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等问题与史实不符,有关结论也就难免主观臆断之嫌.  相似文献   

3.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通过精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泛读李渤的《辨石钟山记》、俞樾的《春在堂随笔·卷七》、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赤壁赋》等,重点探讨作品中的情趣与理趣——尤其是《石钟山记》的记游与说理。精读文章后,领会作者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的求真辨伪的旨趣。【预习任务】1.阅读《石钟山记》与李渤的《辨石钟山记》、俞樾的《春在堂随笔·卷七》,苏轼否定了李渤的看法,那么,俞樾同意苏轼的观点吗?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相似文献   

4.
秋临石钟山     
在浩瀚的长江与鄱阳湖衔口处,一座山崖拔江而起,雄奇险峻,傲视大江,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石钟山。说起石钟山,很少有人不知的。石钟山因苏轼的《石钟山记》而闻名遐迩。我国不少历史名胜古迹都是因文而名的。姑苏寒山寺因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声名鹊起;南昌的滕王阁以唐代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序别》而声名远播;武汉的黄鹤楼也由唐代崔灏的诗而驰名中外;石钟山亦由苏轼的《石钟山记》而饮誉世界。其实,石钟山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高度不过海拔57米,与比邻的庐山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由于石钟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其深蕴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5.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那里他见闻并亲自参与了当地的"迎紫姑"习俗,写了五篇相关作品:《子姑神记》《仙姑问答》《少年游》《天篆记》和《是日偶至》。十二年后,他被贬广东再遇此俗,感而为文,作《广州女仙》。苏轼的六篇紫姑书写对于苏轼研究意义重大,然而历来对东坡作品集的编订、注释和研究都不是很重视这几篇文章,甚至前五篇的写作时间都有很大争议。归根结底,遵循《苏文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和没有细读文本是导致失误的主要原因。本文对苏轼的六篇紫姑书写进行考订,基于文本细读、比较,梳理其写作时间和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6.
黄后颖 《文教资料》2011,(24):15-16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苏轼因"乌台诗案"寓居黄州三年时所作,深刻体现了苏轼豁达开阔的胸襟。苏轼才高八斗、磊落豪侠,在"乌台诗案"后,大彻大悟,淡泊和静定成为这一时期诗歌思想的主题。《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时写的散文小品,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被林语堂并称为苏轼四篇“最精的作品”。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它的美趣。  相似文献   

8.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因元丰二年"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于元丰六年不得签书公事时所写的。诗作道出了苏轼在大有可作为之年,被放逐成"闲人"的心酸与痛苦挣扎,反映了苏轼被贬而不甘沉糜的心情。文章通过对诗中"夜游""无与为乐者""竹柏"等意象的分析,指出了苏轼此时复杂的心境和所处的窘境,反映了苏轼竹柏明志、随遇而安的坚毅性格与旷达胸怀。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石钟山记》(下称《石》)是以游踪为线索来写的。由于《石》重在考证,不在记游,隐去了一些行踪的交代,所以不细心阅读是不易发现他的游踪的。苏轼游石钟山的行踪无史料可考,只能在《石》中细细寻找。认真领会“得双石于潭上”、“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等句子的真实含义,便可发现苏轼的游踪。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苏轼的考察对象吧。《石》是对李渤否定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命名缘由  相似文献   

10.
《石钟山记》是苏轼写的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这篇游记中,对于石钟山的命名,苏轼主张“风水如钟”说,而反对“石声如钟”说。  相似文献   

11.
海南诗文注释的几部代表著作,如《王弘诲张岳崧诗选》《苏轼文集》《苏轼海南诗文选注》《唐胄诗文集注》《张岳崧诗文集》《琼台诗文会稿》的字、词注释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杜康”不是周朝人,而应是夏朝人;“紫金”不是一个地名,而应代指富贵的生活等等。  相似文献   

12.
由于士人与政治间的密切关系,土人心态必然包括大量的政治内容。乌台诗案是北宋时期发生的一起文字狱,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它不仅在当时有重大影响,也为后人研究士人政治心态,特别是苏轼的政治心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人点。苏轼是士人群体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心态颇具典型性。乌台诗案构成苏轼政治心态演变的转折点。透过苏轼在诗案前、中、后的大量诗文,可以对苏轼政治心态及其变化有较全面的了解。苏轼的政治心态及其演变表明,在道、王夹缝中求生存的士人,其政治心态中存在着难以排解的紧张与焦虑。这是传统社会下,士人无法摆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苏轼等十六人雅集驸马王晋卿家西园,画家李伯时据实绘有《西园雅集图》,书法家、文学家米芾写有《西园雅集图记》。至于雅集的时间,宋人刘克庄以为在“乌台诗案”前不久,显然有误。今人孔凡礼先生以为在元祜三年。考米芾行踪,元祜三年不可能出席雅集盛会。雅集当在元祜二年夏秋。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先生《苏东坡突围》的分析论述有其独到之处,同时也有一些主观色彩较浓的地方,从而引发了作者的一些思考:"乌台诗案"原因的多重性;被贬黄州后,苏轼人生观、心理状态的纠结性。以期为人们正确、多元地理解苏轼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其实描绘的也是一幅自然生态图。从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看,两篇文章里所描写的生物种类,铜仁都确实存在,而且非常典型。这说明铜仁是《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的创作原型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库万晓、木斋二位先生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期刊登的《论文同诗中之“子平”为苏轼》一文中认为文同诗文中的子平当为苏轼,而孔凡礼先生却提出了异议,他提出文同诗中的“苏子平秘丞”不是苏轼的文献依据,文章并论及了苏轼未作舒州团练副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 ,它通过对西山之怪特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培土娄为类”的独特人格。  相似文献   

18.
苏轼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其政治处境、物质生活、精神面貌皆处于空前惨淡状态。在此期间,苏轼主观上选择"心隐"的生存方式,冲破"隐"与"仕"的二元对立,在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创作心态中开创了黄州诗词恬淡、清空的艺术境界,具有至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东福寺写本《参天台五台山记》中"坏"字,不应校勘为"坯"、"壞",而应校勘为"杯",义为小艇。  相似文献   

20.
熙宁四年(1071),苏轼自请外任,通判杭州。这既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失意,也为几年后的"乌台诗案"埋下了许多伏笔。通过对相关史料及苏轼作品的梳理,可以发现其倅杭时期心态包括以下几点:避谗离京,虽是自请,但因政治抱负受到打击而致的失落心情,成为倅杭三年心态的基调;徜徉山水,醉心美景以散愁纾闷;游心佛禅,借方外之力开解内心烦闷;诗文纾愤,将对政敌与新法的不满情绪毫无顾忌地出以诗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