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画欣赏     
锘挎皯婊$珷锛庣敱瑙嗙櫧鍏? 鑾枫€?0骞村墠鐨?969骞?鏈?5 p锛孖閭瘷锛屽寲瑙d斧鐩撅紝姝㈣澊寮曞畧锛屽垯鍊糐椹鐗欎釜鈥樼帇鍜藉叓姣斿暘灏斤紝B蹇р€濃€? 锘库€滀开蹇楀肪鐜颁細鈥濈墖锛胯鐩寸殑涓婂畞绗嗕竴鎬曟澂鐨勭僵浼︾幆鍩癸紝銆愪綋鍛樺伐涓€浜樺湪鍔姏锛佸奺姏锛?tq闃矵鍦烼鐢╁彛 浜轰簩鈥濋棬銆曚箼uJ T7T7鍒佸巶銆戝彛1 鍗淟浜篔闂甁 WWWW路U锛嶁€欎簩姝瑰廵彛D锛嶪H锛屸€斺€斺€斺€斺€斺€斺€旓紞锛屸€斺€斺€旓紞锛? 锘挎鍝嶈捣鏃讹紝娌冲崡鐢佃瀹炵幇浜嗛浂鐨勭獊D 鍦ㄤ緥鍗楃敥…  相似文献   

2.
锘? 鐞嗙殑璇勬拨銆傛湀4鏃ワ紝浠栧湪鏉窞浼氳涓婂悜涓庝細鍚屽織鎺ㄨ崘浜嗐€婁汉姘戞棩 璁茬悊鐨勮瘎璁哄繀椤讳互璁轰负涓汇€傚湪璇勮鍐欎綔涓紝瑕佷緷鎵? 鎶ャ€嬬殑鐭瘎銆婇€氳繃鍏堣繘涓庤惤鍚庣殑瀵规瘮淇冭繘鐢熶骇銆嬶紙浣滆€呮槸三秦大地闹新春@辛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范甯在政治、经学、教育、书法方面的作为及其为人,其中重点论述了其在经学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刘德清 《兰台世界》2007,(8X):57-58
本文介绍了范甯在政治、经学、教育、书法方面的作为及其为人,其中重点论述了其在经学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一九三三年二月为悼念柔石等烈士就义二周年而写《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并录入在烈士就义当时所作悼诗“惯于长夜过春时”七律一首,此诗郁怒情深、真挚沉痛,为世传诵。一般对此诗结句“月光如水照缁衣”中“缁衣”的解释,都引用许寿裳《亡友鲁迅印  相似文献   

6.
明末黄道周所撰《缁衣集传》,是现所见仅有的疏解《礼记·缁衣》篇的专著。明崇祯年间刻本很有可能是该书的初刻本。崇祯十六年(1643年)卢之颐、李清校刻本因刊刻时间较早,且完好保留校勘痕迹,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郑开极刻本传世最广,但各图书馆藏书目录多将此本与乾隆年间翻郑刻本、道光年间彭蕴章重刊郑刻本混淆,相关讹误应予以补正。至于乾隆间《四库全书》写本则质量不佳,讹脱衍倒及篡改较多,需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7.
具德弘礼主持灵隐寺期间,历时十八年,募化筹资重建灵隐寺;沿袭元、明禅风,开堂说法,广受缁俗皈依;以方丈香资,购置山地。经其努力,灵隐寺梵刹庄严,古风重振,一跃而居"东南之冠"。  相似文献   

8.
"诗僧",指善诗的或以诗名世的出家僧侣,也即孙昌武先生所说的"披着袈裟的诗人"。"唐代缁流,能诗者众"。中唐以来,出现了一大批诗僧。刘禹锡说:"自近世而降,释子以诗名闻于世者相  相似文献   

9.
缁峥蒲О?,2001,2(1):46-48 [6] 康文科,崔新浅谈设计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1):52-53    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日益激烈,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已经渐渐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及社会的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  相似文献   

10.
白庆珉 《图书情报工作》2005,49(5):91-93,108
介绍具备情报能力的重要性、网络环境下情报活动的变化及网络环境下情报能力教育要素的变化等內容岢鲆桓鐾缁肪诚虑楸芰逃迪值娜P?并对模型的总体结构及其所涉及的教授方法、学习方法、教育内容、手段、评价、环境等实现问题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1.
艾迪 《新闻战线》2022,(9):31-34
<正>用符合受众新阅读习惯的视听语言“再加工”,打通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舆论场”与依托互联网移动终端存在的“民间舆论场”,做好主题宣传报道。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以《艾看福建|跟着林占熺种草去》短视频专题为抓手,进行了积极探索。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1为了实现主流价值的有效“送达”,  相似文献   

12.
古人为何把医生叫作“郎中”?任何一个民族的蒙昧时代,可以治病救人的医学总归是不发达的,医生与巫术也总归纠缠在一起,分不清什么为医,什么是巫,古代汉字的医就写作毉,这里的“巫”是“毉”的义符,而“医”或“毉”只是“毉”的音符,医与巫合称“巫医”芄恢尾【热说奈滓皆谠疾柯淅锿褪乔醭せ蛄煨淙宋铮匚皇呛芨叩模撬孀派缁岬姆⒄梗僦啊⒉聘怀晌饬咳嗣巧缁岬匚坏闹饕曜迹谑且揽孔吧衽砗诘奈滓降牡匚蝗找嫦陆担糯泄绕淙绱恕:捍僦浦杏小袄芍辛睢保罢乒⒌木溃褪呛罄唇驳挠志@芍写蟛糠钟山ㄊ…  相似文献   

13.
刘文华 《历史档案》2020,(1):F0002-F0002
丝纶也称“纶音”,专指帝王诏旨,源于《礼记·缁衣》所言“王言曰丝,其出如纶”。清代“每日发科本章,满汉票签处该直中书摘记事由、详录圣旨为一册,曰丝纶簿”,即每日发交六科处理的题奏本章,由内阁满、汉票签处值班中书摘录事由,详细记录所奉圣旨(即批红),形成丝纶簿档册。  相似文献   

14.
《独庵外集续稿》五卷,是现知姚广孝惟一独存的诗文集。姚广孝其人,很特别,年十四岁出家。作为一名和尚,他名不副实,八十多岁的一生,约近四十年是从政的,是永乐皇帝篡权夺位的密谋者,定策、起兵、征战的功臣;作为一位政治家,他是成功的,封特进、上柱国、荣国公,但不蓄发不还俗,缁衣秃头住在  相似文献   

15.
“杏林”、“杏坛”两个词虽不常用,但极易用错。请看:“战国时名医扁鹊,医术高明,精通内科、妇科、五官科和小儿科等,还创造了切脉医术,为脉学的倡导者,当时曾誉满杏坛,后被秦太医忌杀。”这段话中“誉满杏坛”用错了。何谓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的处所。《庄子·渔父》云:“孔子游乎缁(zī)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庄子寓言,本非实  相似文献   

16.
闲读偶记     
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的一个奇特人物.他初为富家子弟,声色犬马,风流倜傥;后为艺术家,才华横溢,艺品高绝,于诗词、戏剧、绘画、音乐、书法、篆刻,无不具有高深造诣,为世间留下了大量艺术珍品.正当他39岁的盛年,竟毅然舍弃妖妻美子,万贯家财,和酷爱半生艺术事业,去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了.出家后,修南山律宗,持戒甚严,缁衣芒鞋,黄卷青灯,一日二餐,过午不食,物质生活十分清苦,而内心世界却异常澄澈而平静.从李叙同,到弘一法师(李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从一个蜚声海内的艺术家,到六根清净、一心念佛的苦行僧,这个转变实在太大,以致于在当时和以后,世人多不理解.但当我们了解了他的生平事略,他的思想演进的轨迹之后,便庶几可以解开他的出家之谜.  相似文献   

17.
信息沟     
存在就是影响力,虽如此,影响力却分正负两般. 人生天地间,突如远行客,远行即一途长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执仍难免落伍.所有落伍者,皆有人心不古、今不如昔之叹,越发以为自己缁衣玄巾,风致朴野,他人则厌常喜新,去朴从艳.不甘落伍者,只能追随与效仿,其代价是盲目从俗,泯灭个性. 在一个影像胜过文字、读屏多于读本的时代,对于如我这般老派读书人而言,感到数字图像式观看与理解,或属多余.读书这等天下美事,何以等而下之以流动书包、丢书大战诱惑之.然传统的口语与文字书写,已不再是产生知识的唯一途径,视觉影像亦意义建构的机制.数字图像集各种表达形式于一体,分散生产,集约传播,将视觉、文字、口语诸元素予以结合,故事讲述较之理论论证更易改变思想,让人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建筑仍是空间的语言,书本已非语言的建筑.  相似文献   

18.
埃及狮身人面兽让人猜的谜语是:“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猜一猜,这是哪种动物?”答案是:“人。”因为,婴儿用四肢爬,成人用两条腿走路,老人靠拐杖支撑。这拐杖,就是老年人的第三条腿。缁素概莫能外。 据《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鹫峰说法时,有一位老比丘在登山时跌倒了。佛就听许诸比丘中的老弱无力或病苦缠身者持用拄杖。这种杖,恐怕就是一般人用的拐棍儿。后来,中国的僧人,特别是禅宗的僧人,常在出外游行时,于所持的拄杖下半截约相当于从地面到自己膝盖的长度之处弄上一根横枝,作为渡水徒涉时探测水深之用,特称之为“探水”。这大约是中国游方的云水僧人对拄杖的实用性发展,很适合旅游使用。现当代大德老法师和老居士拄使的拐杖,据笔者所见,与一般老人所用者并无不同。 另据《十诵律》卷四十等记载,释迦牟尼佛指导弟子们坐禅时,有的僧人坐不住,不能澄心静虑,老是昏昏欲睡。佛便指导释子们用盆往头上浇凉水。这种盆原来没有把柄,掌握不住,掉在头上,“痛恼垂死”,佛说“应施柄!”可是,老往头上浇凉水,也非长久之计,于是又想出由禅侣用手敲脑壳的办法,用毡球往他身上拽的办  相似文献   

19.
元代缁衣黄冠的道士群体中,不乏有成就的文人学者,朱思本就是其中之一。明吴宽在朱思本《贞一稿》后跋中云:“故元文章之盛,虽方外道流亦有其人。”认为朱思本所著诗文,“尤为精深”。其实,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梵文翻译家。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认为,中国地图“计里开方之法,至思本而始备。” 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说朱思本的《舆地图》“为数百年来中国地理学界之权威。”(见《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七卷二号,吴晗译)《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讲到朱思本精通梵文,曾以“华文”译梵字地理图书。但这样一位很有成就的道士,因正史无传,其事迹又不见方志记载,所以至今鲜为人知,这实在是学术界的一件憾事。 一 朱思本字本初,号贞一,江西临川人。他在一首诗的题目中云:“至大四年辛亥(1311),予年三十九。”由此推知,本初当生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即元世祖至元十年。他的祖父曾做过南宋的地方官。欧阳应丙《朱炼师文集序》云:“本初大父以科举仕宋,至淮阴宰。”刘有庆、吴全节在《贞一稿序》中讲到他的家庭出身,或云“故礼义家”,或云他为“儒家子”。可见他是出生在一个南宋下层官吏的知识分子家庭。 朱思本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后来虽然做了道士,但儒家思想几乎左右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