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孙皇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作为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不仅参与了唐初一系列重要事件,并扮演了非同寻常的角色,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于成就唐太宗的人生功业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本文重点论述了长孙皇后在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之变和构建“贞观之治”这一治世工程中所表现出的卓越见识与非凡智慧。可以看得出,唐太宗的人生功业是与长孙皇后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东坡离檐北归常州行至江苏镇江金山寺时,曾作(自题金山画像)诗,给自己的一生作出了如下总结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增州。”东坡在官场和贬地尤其在海南增州,可说是历尽坎坷艰辛,已经被折磨得心灰意懒,但他也度过了颇富意义的即将结束的人生历程,创造出他值得自慰的“与渔樵杂处”、超然自得”的“功业”。对于东坡晚年遭贬海南信州的这段历史和“功业”,过去学者的研究较为薄弱,近读了朱玉书于1993年结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苏东坡在海南岛),我们…  相似文献   

3.
梅大圣 《黄冈师专学报》1996,16(1):44-49,55
本文以民族文化传统的深沉影响为基本依据,阐释了苏式关于“问汝平生功显,黄州、惠州、儋州”的形而上“功业观”的实际内涵,重点论述了苏轼在黄州期问的困顿中建立“平生功业”的成功范式。这个范式的本质特征蕴涵两个积极的层面:一是“非逃世之事,而避世之机”是苏辛点建立“功业”的精神支撑点;二是主劝地接近黄州人,适时地转移其生活方式,在与黄州人休戚与共的亲密关束中实现其“平生功业”。同时向读者展示了至夸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东坡居士形象。  相似文献   

4.
直面英雄泪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歌唱家杨洪基豪放而略带悲凉的声调中,我乘船在滔滔历史长河中穿梭,观两岸盛衰兴替之景,叹人世沧桑浮沉:眼前时而花月春风车水马龙,时而刀光剑影战鼓雷鸣;时而层楼叠嶂灯光辉煌,时而断壁残垣残阳如血;时而笙歌宴舞暖风融融,时而路有冻骨哀鸣声声……浪花打在船上,船儿一阵摇摆,一声哗响,那是英雄的呐喊。“弄潮儿须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看他们,在历史的波涛中跌宕沉浮,雄姿英发豪情满怀壮志填胸,双眼却充满了浊泪——不知何时,眼前弥漫了战火的硝烟。一员虎将立马横戟于巨鹿之上。那将军的呐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民族文化传统的深沉影响为基本依据,阐释了苏轼关于“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形而上“功业观”的实际内涵,重点论述了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困顿中建立“平生功业”的成功范式。这个范式的本质特征蕴涵两个积极的层面;一是“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是苏轼建立“功业”的精神支撑点;二是主动地接近黄州人,适时地转移其生活方式,在与黄州人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中实现其“平生功业”。同时向读者展示了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东坡居士形象。  相似文献   

6.
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 ,在描绘了滕王阁四周景物的壮丽和宴会的盛况后 ,借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两个典故 ,抒发了年时易往、功业难就的感慨 ,赢得千百年来读者的共鸣 ,典故中这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确实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 ,冯唐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汉文帝时年龄已经较大了 ,但官职卑微 ,不受重用。到景帝时 ,略有升迁 ,但不久被免官闲居 ,后来汉武帝寻求贤才 ,听到人们盛赞冯唐 ,就召见了他 ,但这时冯唐已九十余 ,不能复为官 ,这就是“冯唐易老”的故事。冯唐青壮年正逢历史上有名的“文景…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身边,有一位“采得百花成蜜后,为我辛苦为我甜”的“她”。“她”秀外慧中,与众不同。“她”才华横溢,经纶满腹。集百家之灵气,聚现代之精华。“她”,时而是忠心耿耿之臣,时而是循循善诱之师,时而又是与你携手共进的莫逆之友。“她”既是指路人又是挑战者。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9.
李志灵 《现代语文》2006,(10):18-19
苏轼生于1036年,卒于1101年。诗人作品中屡次出现的孤鸿、飞蓬的意象恰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苏轼三遭贬谪,即他的自嘲诗中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之贬起于北宋名的“乌台诗案”,儋州之贬则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远的放逐。儋州就是被称为天涯海角的海南,诗人正是在从儋州北归的途中染疾而终。  相似文献   

10.
陶用舒教授承担的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研究》一书 ,圆满完成并交由岳麓书社正式出版了 ,这是值得庆贺和令人高兴的一件事。近代湖南人才辈出 ,历来为举世瞩目。当代著名学者谭其骧教授曾赞誉说 :“清季以来 ,湖南人才辈出 ,功业之盛 ,举世无出其右。”侨居美国的华人主编的《北美日报》亦说到 :“湘籍历史名人 ,学者、政治家人数之多 ,近百年一直居各省之冠。”然而近代湖南人才、功业之盛 ,有一个历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并非简单的“地灵人杰”四字就能够说明得了的。近代湖南人才兴盛和辈出的具体情况怎样 ?这一…  相似文献   

11.
复仇,是人类古老的习俗与震撼人心的文学主题。在经历了先秦侠义复仇、两汉血亲复仇的历史行程后,歌咏复仇的呼声于魏晋南北朝文人作品中不约而同地转向了“侠少年”这一意象上,集中体现了文人诗歌繁盛期主体之于功业之念的关注,以及这种关注表现形式的渐趋模式化。由复仇主题及侠文学的角度剖析此间  相似文献   

12.
李斯《谏逐客书》一文中的“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以客之功”,即“以客为功”——句中之“之”犹“为”,应是一个泛义(意义广泛的)动词,这里可具体解为“成就”、“取得”、“建立”之类的意思。“功”,名词,功业义。“以客之功”意即“凭借客卿成就(取得、建立)功业”之义。目前流行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权威的训释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文学史上,有一位被尊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的作家,名叫华盛顿·欧文(1783—1859)。他创作的小说《瑞普·凡·温克尔》在美国文坛上一直享有盛誉。本文就《瑞普·凡·温克尔》作些分析,并谈谈《瑞普·凡·温克尔》中的美国梦。美国独立之后,政治、经济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民族文化也随之兴旺,很快迎来了第一个文学艺术的高峰。欧文赶上了好时光,他乘上了美国历史上第一艘文学之舟。在《瑞普·凡;·温克尔》中,欧文用他那支“雅洁流畅,简炼缤密”的笔,时而抒情,时而叙事,时而议论,时而描写,现实主义式的对客观现实的摹…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中的孔子有多张面孔,时而是儒家,时而是道家,时而是由儒入道,对这一现象大致有三种解说,一是“诋訾说”,二是“助孔说”,三是“尊孔说”,这三种解说均忽视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和文本主旨,而有以儒家之功利观进行评判之嫌,因而未能揭示著者本意。本文试图从“形式即内容”这一理论视角作出新的解说,认为这一现象反映了著者对语言能否准确表达思想持怀疑态度,它是著者相对主义理论在语言观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汉武盛世,人才荟萃。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史籍,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对《史记》在史学和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精辟评价。司马迁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开创了纪传体的先河,成为历代史家编撰史书的范例。因此,他被称为“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相似文献   

16.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全才,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苏轼在政治生涯中却扮演着失败的角色,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被迫外任,“乌台诗案”的发生,标识着苏轼政治仕途的重大挫折,但这却成全了苏轼在文学上的“功业”。政治与文学的互动,使得诗人不仅收获了斐然的文学成绩,同时也在文学中释然自己苦闷的心情,从而为后人展现了面对不幸命运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7.
朱志红 《广西教育》2010,(28):40-40
学生们不喜欢复习课,因为复习课往往表现较为枯燥、刻板。理想的课堂往往是这样的:教师双目炯炯,讲授时时而激越昂扬,时而语重心长,气定神闲中智慧的火花在飞溅;学生眼波清亮,聆听时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各抒己见,井然有序中思维在碰撞。复习课是不是也可以上成这样呢?当然可以,秘诀就是巧妙安排“语趣”包装。这可以理解为教师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趣味,这里的“书面语言”指的是练习题的表述。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增强语言的趣味,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孔子从道德和事功的分合着眼,对管仲作出了“如其仁”和“不知礼”是非两分的评价;孟子则鉴于时代要求和推行王道的需要,极力贬低管仲的霸道功业及其品德;程颐和朱熹从寻求普适的道德标准出发,以长幼、忠信之义为原则对管仲、魏征作出了正反不同的评价;王夫之以国家大义替代长幼之义,亟称管仲之仁与功,同时严斥魏征之不仁不义。由此反映了儒家在坚持义以至上的同时,对义利合一的艰难追求。  相似文献   

19.
“文”与“道”的关系,是一个争论已久但至今仍然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多年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有时过于强调“道”,语文课便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此谓“载道说”;有时过于强调“文”,语文课又上成了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此谓“工具说”。“载道说”与“工具说”时而更迭、时而交汇,起起伏伏,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史、尤其是百年来的现代语文教育史。  相似文献   

20.
舒克申是苏联当代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被苏联评论界称为“农村作家”。他创作的主要视点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的历史及离开农村的农民的历史的历史”。他的笔锋时而温和抒情,时而犀利尖锐,对农民的生活历史描述的淋漓尽致。他短暂的一生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