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化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中,从而 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 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 得到真正的陶冶。也就是说,教学生活化是为了将教学的目的 要求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内外需求’并将生活中的知识融入 学习中,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就高中语文作业教 学生活化实践进行相关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3.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其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4.
曾俊霞 《陕西教育》2011,(12):44-44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5.
汤艳 《文教资料》2008,(7):137-139
品德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品德,这是道德教育的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使教学返朴归真,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6.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7.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生活化教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情感,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陶冶。  相似文献   

9.
正一、问题生活化策略。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所谓问题生活化策略是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66):135-136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11.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习得赋予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并使人格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12.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如此,让学生站在源头上学习原汁原味的、纯粹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能产生原生态效果。  相似文献   

13.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如此,让学生站在源头上学习原汁原味的、纯粹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能产生原生态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娟 《陕西教育》2011,(7):41-41
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它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15.
语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周泳宏 《今日教育》2008,(11):47-47
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语文课堂应着力实施生活化教学。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7.
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它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18.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为将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做了一些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9.
语言来源于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生活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的误区,走进生活,让学生真  相似文献   

20.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要培养这种体现"全面"与"综合"的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实践证明,语文课程教学生活化是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