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映周宣王时代战争的《诗经》战争诗 ,按战争发生的地域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是与西北戎狄的战争 ,如《采薇》、《出车》和《六月》;一是与东南荆蛮和徐淮的战争 ,如《采芑》、《江汉》和《常武》。这两部分作品由于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的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基调、感情和思想 :前者充满了悲愁哀伤和忧患意识 ,后者充满了必胜信念和远大抱负。这种反差和区别与战争的实际状况完全一致 ,体现了作品的高度历史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送别夏公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舞台,充满了惊心动魄的变化,悲欢跌宕的情节。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撞,东方观念与西方观念的纠扭,内忧外患与天灾人祸的困扰,政治风涛和战争烈火的考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夏公与世纪同龄,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人,还是历史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3.
铁凝的新作《笨花》在宏大的历史叙述中潜藏着强烈的女性意识:战争可以使男性成名成家、发财致富,而女性却成为战争与男人的双重牺牲品;日常生活对男女关系混乱的认同凸显了女性权力的丧失;无论是地狱还是天堂,女性的解放都充满艰辛而归于幻灭。作家通过叙述历史,发现了女性往往因"正义"而被摧残与戕害的荒唐,并通过"一将成名万骨枯"的残酷解构了男人的"丰功伟绩"与自恋的呓语。可见,《笨花》与其说是发现历史中的女性,不如说是女性去发现历史。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的孙子兵法文化在古今中西之间开始了融合与超越,呈现了独特的、丰富的景象。首先,超越经典:构建现代军事学;其次,应对战争:危机中的觉醒;重塑自信:从学术自觉到民族自觉。这种融合和超越在中国近现代军事学构建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和意义,既完成了学术上的融合与超越,又服务于战争尤其是抗日战争,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塑造了学术自觉与民族自信。古老的军事学理论在开放的学术环境中和被动的战争冲击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民国时期孙子兵法文化因此充满了民族性、实践性和现代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牛树梅诗歌再现了他两次从军经历。第一次从军发生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清廷针对瞻对的战争,第二次从军发生在咸丰三年(1853年)清廷围堵太平军北伐的战争。第一次军旅诗印证了有关茶马古道的传说和文献记载,印证了主帅琦善在奏折中所预设的征剿策略,描述了民族融合的历史画卷和170多年前藏族同胞生活的历史样态。在第二组军旅诗中,诗人描述了太平军北伐的历史图景。他的军旅诗慷慨任气,充满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且具有苍凉悲壮、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大笔勾勒的白描手法与典型的细节描写,成就了其情真意切、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6.
《春秋左传》中比较完备地保留了春秋时期的大量战争史实。这些翔实的战争记录显示,春秋时期频繁复杂、充满残酷杀戮的战争中却有着一整套与后世迥然不同的战争礼。这些战争礼不仅折射出当时战争不同于后世战争的温情与体恤,而且反映了人们尊王、从礼、敬德、重仁等思想。两千多年前中国战争的原始状况借助于战争礼得以真实展现。  相似文献   

7.
王娟 《历史教学问题》2023,(5):123-131+200
1861—1865年美国国内爆发的战争有多种名称。这些名称反映了交战各方对战争责任的不同认识,并带有为各自行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做宣传的意图。受到南北和解、美西战争等时代因素的影响,以及内战解释、西部史学等历史争论的演进,“内战”逐渐取代“叛乱战争”“国与国之战”成为这场战争的官方名称。中国国内最早将这场战争称为“南北战争”。现在学界一般通用“南北战争”或“内战”。不过,“南北战争”是对“Civil War”的误译。它不仅忽视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政治博弈,而且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战争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村上春树作为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认可的作家之一,其作品除了探究现代人孤独游离的精神状态之外,还展现出了其富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一面。即通过作品中的中国因素,引出原罪意识,然后对日本的历史尤其是二战期间包括侵华战争在内的充满暴力与邪恶的历史进行了揭露、追究,发掘出日本文化中暴力性因素的源头和传承,进而反省和思考日本民族的未来,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社会责任与道义的救赎。  相似文献   

9.
村上春树作为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认可的作家之一,其作品除了探究现代人孤独游离的精神状态之外,还展现出了其富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一面。即通过作品中的中国因素,引出原罪意识,然后对日本的历史尤其是二战期间包括侵华战争在内的充满暴力与邪恶的历史进行了揭露、追究,发掘出日本文化中暴力性因素的源头和传承,进而反省和思考日本民族的未来,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社会责任与道义的救赎。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小说家赞恩·格雷依托真实的美国社会历史,以西部牛仔为主人公完成了30余部西部牛仔小说的文学创作。格雷的作品在美国西部牛仔小说发展史上承上启下,既继承了20世纪初"文学牛仔"英雄形象的塑造传统,以模式化的方式展示了"文学牛仔"的浪漫传奇和侠肝义胆,从而持续推动了美国西部牛仔神话的形成;也通过对牧区战争、黑人牛仔、印第安人和现代牛仔形象的写实塑造,在间接反映"牧牛王国"发展真相的同时,为20世纪后半期西部牛仔小说从通俗走向严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赫卡柏》是欧里庇得斯悲剧中较为独特的一部,创作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它没有了大团圆式的结局,充满了悲哀和凄凉,似乎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描写是相悖的:好人却没有好的结局。这一特殊表现,是作者对战争带来的后果的反思。年老的赫卡柏,是战争的受害者,苦难的承担者。她痛失儿女的遭遇,是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和不幸的谴责。战争殃及了无辜者,战争泯灭了人性,战争斩断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日本四年一度的教科书审定,备受世人关注。今年3月以来,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声称将要求中国改善反日历史教育;日本传媒也发表评论,无端指责中国推行的爱国主义教育。然而,试问日本的历史教育改善了吗?不仅没有任何改善,而且变得愈来愈恶秽了。2005年4月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审定通过的8个版本的初中用历史教科书中,那本由右翼势力支持、“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简称编撰会)编写送审、歪曲史实的《新历史教科书》居然也在通过之列。日本的民间团体将《新历史教科书》称为“凶化书”(与“教科书”一词的日语发音相同),从其严重歪曲史实的内容来看,谓其“凶化”,恰如其分。因为《新历史教科书》充满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家族国家观、亚洲支配观、对他国优越感和本国中心史观,同时隐瞒加害亚洲受害国的史实,充满了受害者意识,还使用“大东亚战争”的说法,大肆宣扬侵略有理、侵略有功,肯定日本发动战争是自存自卫的战争,俨然将自己打扮成受害者,并且歌颂日本国民积极投身战争的献身精神。尤其匪夷所思的是《新历史教科书》还一如既往地特别注重煽动对中国的仇恨,以至将这种仇视情绪一直追溯到古代,妄称中日历次战争责任均在中国。如此等等可见,其“凶化”程度的变本加厉。本刊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报道,将日本《新历史教科书》大肆美化日本侵略战争、歪曲侵华历史等内容要点梳理如下,以备中学教师备课参考,同时警示世人认清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发生的战争很多与晋国有密切的关系,晋国历史文学,把战争与春秋时期的政治、外交、人民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历史文学的战争特色。  相似文献   

14.
张佳  邹仁波 《现代语文》2005,(10):39-39
用爱架起的桥是世界上最坚固的 用爱铺成的路是世界上最绵长的 ——题记 有两个村落,在一条长河的两 岸,一个充满幸福和欢乐,一个充满 灾难和痛苦。上天保护着充满幸福的 村落,于是用狂奔的河水把它们永远 的隔开。 充满幸福的村落没有战争,平静 而安宁。充满灾难的村落好像是灾难 的家,动荡而痛苦。这个村的人们迎 来一场战争又送走一场战争,这是痛 苦而绝望的生活。战争带来死亡,带 来痛苦更带来仇恨,仇恨意味着世间 最可帕的感情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当代战争小说对战争历史多元化的阐释,意味着对历史本原的"接近",意味着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也意味着对自身历史的正视与重构,以心灵激活历史,显示出人们对战争历史进行多元阐释的不懈探索。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作家们对"现实主义"的更深入的理解,看到了作家们对"现实主义审美精神"的极力张扬,从而敞开了对战争历史的多棱观照。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15,(4):81-86
"战争与和平"是艺术永恒的主题。冯小宁的"战争三部曲"既充满了激情与浪漫,又具有高度的责任与忧患,不管是从思想内容上,还是从影视效果上,都可称为难得的佳作。冯小宁战争影片通过鲜明的意象、唯美的画面和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中华民族及同盟者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故事内容,表现了各族人民忠贞团结、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本文以冯小宁"战争三部曲"为例,对其战争影片中色彩意象及和平主题的升华进行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殷商至明清时期,羌民族经历了太多的颠沛流离,经历了太多的战争与杀戮。哎古.日戈萨作为羌族战争舞蹈的一种类型,其舞蹈的内容和形式与战争息息相关。这种古老的大型男子集体舞蹈,无论是在充满战乱的遥远年代,还是宁静祥和的今天,其独特的舞蹈语言都因袭着羌人的内聚和自信,表现出了羌人勇敢强悍的气质。  相似文献   

18.
从殷商至明清时期,羌民族经历了太多的颠沛流离,经历了太多的战争与杀戮。“哎古·目戈萨”作为羌族战争舞蹈的一种类型,其舞蹈的内容和形式与战争息息相关。这种古老的大型男子集体舞蹈,无论是在充满战乱的遥远年代,还是宁静祥和的今天,其独特的舞蹈语言都因袭着羌人的内聚和自信,表现出了羌人勇敢强悍的气质。  相似文献   

19.
《冷山》是与《飘》齐名的美国南方小说,这两部作品作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都以南北战争为背景,以战争和爱情为主线,两个女主角都在乱世中找到真爱,然后分别,重逢,再分别,从上层社会的淑女变成勇敢坚强的成熟女人。两部小说中都充满了浓厚的南方情结。就其中的家园意识和回归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南方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人们对土地的眷恋在小说中的反映,以及战争的残酷和对生活的执着等这些互相交织的因素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哈代战争诗歌没有直接描述战争场面的血腥和屠戮,而是独树一帜,把焦点放在了对战争本身的荒诞性和人的存在价值命题的思考之上,因此,具有鲜明的存在主义特点。哈代与生命存在哲学有不解之缘,并在其战争诗歌中从战争的荒诞和人的困惑,人的异化性,个人主体性和自由选择,以及如何诗意的栖居等方面,探讨了人类在战争面前的存在主义命题。哈代的存在主义哲思并非单纯的虚无主义,而是充满乐观主义色彩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