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其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约束自我行为,借以提升其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大多数历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针对常考历史事件、导火索以及影响结果来陈述列举,学生学到的也只是应试套路,对于日常生活或者爱国主义激发的帮助作用微乎其微。实际上,老师作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尤其是历史老师更需要激起学生的爱国赤子心。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来说,阐述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希望能够为历史教学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我国仍然有一些地区对《品德与社会》课不重视,许多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的态度也不正确,没有认识到这门课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因此很多学校设置的课程内容可操作性不强、过于抽象。笔者通过调查和总结,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我国仍然有一些地区对《品德与社会》课不重视,许多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的态度也不正确,没有认识到这门课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因此很多学校设置的课程内容可操作性不强、过于抽象。笔者通过调查和总结,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引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小学品德与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充分展现出自身的情感因素,并能完全投入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最终的效果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制定出完善的教学策略,为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情感是我们国家屹立于世界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核心情感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历史教材的挖掘,在各教学环节中融入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内容,让学生通过体验历史、学习历史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做爱国主义接班人。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进行分析,旨在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品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引导他们建立起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为了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切实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开发利用好教材,结合实际生活经验,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小学阶段,教师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应用。为此,探寻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从依托源自生活的事件促进真实学习过程、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实践实现课堂教学的拓展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小学《品德与社会》旨在从初级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塑造小学生的情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和态度以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时期学生的世界观和自身意念都尚处于未成形的启蒙状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有效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这里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是否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事关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关键.而情感教学又是近年来新课程极力倡导的一个主题方向,所以,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是教师目前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人们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更加注重。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该学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完全没有把该学科的价值体现出来,严重阻碍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不断探索合适而有效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1.
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国历史题材的教学总不尽人意。为了让历史题材的品德课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情感的熏陶,笔者从课堂教学的导入、学习和总结三阶段进行探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质疑、实物等方式来铺垫历史的情感;用故事讲述、媒体运用、操作体验、联系生活的方式让历史贴近童心;用学后感、辩论和情境模拟来反思历史,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高尚情操,在小学教育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基于课题解读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进行探究,希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道德素养能够提升。  相似文献   

13.
14.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围绕着学生的个人生活。以主题构建单元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教材的设计理念、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同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长期以来。教材就是教师的“教本”,教师习惯于讲教材,面对新教材、新理念,我们又将如何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用好教材呢?对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5.
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品德与社会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素质和审美情操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则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意义。此次研究主要是阐述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方式,希望能为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品德和社会学科的教学逐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修养品德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需要逐步强化小学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品行,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文章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展开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在实践中了解人们的所思所想,对于思想品德规范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并且能够正确地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并自觉地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品德与社会教学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新课改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教师要用生活化的学科教学让小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当中体验品德,在生活化的教学讨论当中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在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当中践行品德,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重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与态度,塑造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情感。本文介绍了情感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详细论述了情感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改深入发展,教学模式及育人理念得以革新,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其前提是教师需积极学习先进育人方略,扩宽教学实践途径,将科学、可行且富有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化作让知识走进学生心灵的桥梁,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目的。本文通过探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以期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