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湖南卫视去年推出的《爸爸去哪儿》节目红遍了大江南北。随着今年小学毕业日期的临近,"爸爸,去哪儿读初中"成为了广大"小升初"学生新的热门话题。今年初,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对公办学校"小升初"实行"对口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等政策。这意味着小学毕业生不能像过去一样自由择校了,而跨县跨地区选择优质公办初中就更不可能了。"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校"。于是,优质民办初中就成了众多小学毕业生及家长心目中的"香饽饽"。长沙金海教育集团作为湖南民办基础教育的"领头羊",无疑成为了"小升初"学生及家长的首选对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为了推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实现社会范围内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各个地区在小升初的招生中做出了很多尝试.现在,绝大多数地区都取消了小升初的选拔性考试,实行电脑派位、就近入学,各个学校的生源结构也因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湖南教育》2014,(5):F0003-F0003
湖南卫视去年推出的《爸爸去哪儿》节目红遍了大江南北。随着今年小学毕业日期的临近,“爸爸,去哪儿读初中”成为了广大“小升初”学生新的热门话题。今年初,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对公办学校“小升初”实行“对口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等政策。这意味着小学毕业生不能像过去一样自由择校了,而跨县跨地区选择优质公办初中就更不可能了。  相似文献   

4.
正大城市小升初择校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家长,也困扰着教育部门。它不仅影响到教育公平,也造成教育的激烈竞争而导致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虽然教育部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规定小升初不考试,就近入学。但由于学校发展不均衡、政策不配套,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很  相似文献   

5.
"在北京,小升初最难,中考最容易,高考介于两者之间。"这是一位家长的感叹。每到毕业季,就有许多小学毕业生涌入"小升初"的赶考大军,熬夜强化、上补习班,早早就开始了"赶考"之旅……有专家以北京为例,认为:"在近十几年间,北京市的小升初政策从《义务教育法》的立场逐渐退步,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被逐渐模糊。隐性和变相的考试已经压倒了免试入学,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优择校成为正式制度。”“小升初考孩子,更是考家长”,经济能力成了能否上名校的重要的现实指标,孩子也无奈,“没有有钱的老爸,都不好意思上学了”。搜狐网专门开设“小升初”择校专题指出:择校利益链形成、公器私用,学区房、贪污,诸种社会问题由此而生。3月1日,21世纪教合发布了《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2)》,针对北京市提出了“规范办学行为、调整‘小升初’政策、缩小学校差距……”  相似文献   

6.
2014年北京市颁布《北京市教委关于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开始严肃治理"小升初"择校乱象,通过政策调整、技术手段、资源拓展等一系列"组合拳",疏堵结合、有破有立,一举改变了"小升初"择校的面貌,基本实现了就近入学的目标。但新政实行的第一年,许多问题积重难返,难以一步到位,包括择校现象在一些名校依然突出、"两次派位"政策存在弊端、"特长生"比例偏高、政策保障协调入学渠道不透明、"寄宿生"等择校渠道尚未认真清理等。因此,"小升初"新政要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划片就近入学"的原则,巩固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通过深化和完善改革,清理尚未涉及的死角,着手解决影响均衡发展的深层问题,营造改革的氛围和态势,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行动,打消名校和家长观望、赌博的心态,迈上新的台阶,打造"首善之都"堪为表率的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7.
就近入学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普及教育的实现,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人为遏制了择校的需求,造成弱势群体的就学机会更加不利,学生学业负担没有实质上的减轻。就近入学政策陷入了落实困境,需要对其背后的择校治理观进行反思:择校是民众的正当权利,该疏而不该堵;教育均衡无尽期,治理择校不应寄希望于教育均衡。未来应将提供就近的教育服务与学生入学政策区别开来,推进有序择校,重新反思小升初考试以及以分择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吉林教育》2008,(15):5
北京“小升初”推出新办法 取消改制校和学科实验班招生方式 学校不得自行组织考试(据中国教育报)北京2008年“小升初”推出新办法,包括取消改制校和学科实验班招生方式、学校不得自行组织考试等措施。体制改革试点学校改制后,属公办性质的按公办学校办法招生,划归民办的按民办学校招生办法招生;没有改制的一律按公办学校办法招生。在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下,对文体科技特长生入学方式也作了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9.
资讯     
《江苏教育》2014,(9):6
<正>教育部:小升初特长生比例应低于5%。2014年1月1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发出小升初特长生"减招令",要求到2016年,小升初特长生招生比例应降到5%以内。没有特长生招生方式的地方不再增设该方式。针对"择校难",《意见》明确要求小升初  相似文献   

10.
上海“小升初”择校战依旧激烈为读名校,不少家庭斥资百万上演“新孟母择邻”上海市教委最近公布了2005年上海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入学入园最新政策,强调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一律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测试。“就近”和“免试”继续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的两大关键词,使得颇有争议的“电脑派位”依旧在“小升初”选择中占主要地位。据介绍,从2002学年起,上海市开始实施旨在全面提高初中教育质量的“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目前上海各公办初中之间的差距已缩小,由于小学也是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录取,因此各校生源分配也较为平均,…  相似文献   

11.
唐子惠 《教育》2011,(22):34-35
"小升初"竞争日趋白热化教育专家王铭说:在北京,"小升初"最难,中考最容易,高考介于二者之间。"小升初"的激烈竞争与重点学校的纵容、甚至暗箱操作不无干系。不能公开进行考试选拔人才,不少公办中学就和培训机构"暗通款曲""坑班"就是这种背景下的怪胎。"小升初"战役不止是小学生之间的竞争,更是家长们权利、财力、能力精力的竞争,这场战役更是会在"小升初"考试的前几个月打响。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不少孩子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考试,也被考生家长形容为"心力交瘁"。"小升初"有多难?一位家长这样形容:"不曾经历过的永远不能体会个中艰辛。"其实,这场"艰辛"的考试并不需要试卷,而是划片就近入学、推优随机入学。很多家长认为,它难就难在不考试。造成"小升初"乱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变相的重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国家推行取消"小升初"考试、小学生和初中生就近入学这一重大举措。但随着这一制度的实行,却引发了中小学生"择校"这一负面现象。为了解决"择校"问题和城乡教育资源差异问题,中国借鉴了国外的教师流动制度,在均衡教育资源、解决"择校"问题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可以有效地抑制教师的"单向上位流动",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提高教学效率。强制性的流动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容易滋生腐败风气,不利于教师安心工作;与教师职业的长期性特点相悖,教师的家庭等后顾之忧难以解决。要真正解决"择校问题",需要将重点高中的名额指标下放到各个初中,利用优厚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薄弱学校,实行教育券制度等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于择校有不同的政策安排,而对于什么样的择校政策能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却是众说纷纭。本文基于大规模实证调查,对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与非公办学校之间的择校、公办学校之间的择校以及参加课后辅导等择校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弱势群体在择校竞争中处境明显不利,而现行的就近入学政策和择校收费行为则进一步维持和强化了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扩大弱势群体择校自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每年5、6月,“小升初”都是个热门话题。这是许多城市小学六年级学生及家长最烦恼、最纠结的一段时间。尽管有关各方、一些地区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极大努力。从最初统一考试,到后来渐次推行就近入学、电脑派位、推优入学等多种方式,力图使学生和家长有更多的选择。但“择校热”非但没有从根本上有所缓解.甚至在一些地区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6.
为了遏制"以钱择校"、"以权择校"等择校方式导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国家实施了就近入学政策。然而,就近入学政策还存在缺陷,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寻求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7.
<正>导致北京市小升初乱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三个比较确定的主要原因。一是资源不公,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导致学校之间差距过大,从而造成家长不得不择校的倒逼机制。二是规则不公,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优择校的多元择校政策颠覆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三是"政府失灵",政府和主管部门缺乏  相似文献   

18.
郑州市部分公办中学打着"师资交流""教育集团"的旗号,通过民办中学或培训机构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小升初"考试,争相"掐尖"招生,借机大肆敛财。这条越拉越长的黑色利益链,把许多面临"小升初"的孩子家长变成了刀俎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围绕就近入学和择校展开的论争是教育领域中的热点话题。从法理学的视角来看,就近入学和择校二者均是公民权利的内容,但择校体现了公民权利的更高要求,而就近入学是实现这种权利的必然途径。要协调二者,须在贯彻就近入学政策的基础上扩大教育选择范围,以法律和政策规范择校行为,并对弱势群体实行特殊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20.
徐倩 《上海教育》2015,(10):12-16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开局之年,各项新政不断出台,让人耳目一新。国务院全面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部相继出台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职教改革发展也拉开新的帷幕;户籍改革深入,随迁子女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城市严格“就近入学”,义务教育力争实现“无择校”;全国各地的高校乃至中小学开始制订学校管理章程……与此同时,在遍及中国大地东南西北的各个地域,一所又一所具有变革精神的学校正在生长起来。有公办,有民办:有的地处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