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散观念的变化,散艺术的开放,当代各种艺术信息的渗透,散审美风格也由过去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转变。从作家的个人化写作到社会化写作的变化过程,作家的审美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表现出不同作家对不同的审美艺术的追求与开拓,形成了斑斓多姿的散审美风格,这种审美风格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散的语言怎样才能体现其独特的风格美?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要提高运用语言的功力。力求语言的个性化;二是要贴近生活,贴近作家的本色和个性,力求语言的自然之美;三是要避熟就生,力求语言的陌生化。  相似文献   

2.
铁凝是以《哦,香雪》为标志正式登上中国新时期文坛的。小说在作家主体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的追求上,表现出“五四”时期以冰心、丁玲等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群体在女性审美意识追求上所具有的典型特点。然而,铁凝的这一审美追求在时代文化语境的制约和作家主体审美意识自觉追求的互动作用下,最终实现了从对“少女时代”审美风格的向往到逐步走向女性文学个性化追求的审美嬗变。  相似文献   

3.
顾文婷  肖飞 《语文知识》2013,(3):113-115
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修辞的选用应与作家的个人风格相一致。在其作品中,汪曾祺常用日常口语,多用短句、散句。对语言修辞效果的这种追求,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简洁平淡的语言特色。其小说中的比喻及通感这两种修辞手法,也与其特色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漂泊作为一种生存状况和精神现象是东西方所共有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西作家迥异的漂泊心态。中国作家惧怕厌倦漂泊,而西方作家则喜欢追求漂泊;从漂泊动机上说,中国作家是被动无奈,西方作家则是主动选择。这些不同在文学的主题、取材、意象、人物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5.
毕淑敏以一个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在散中表达了她对人生的感悟,阐述了她的人生观、女性观。表现出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萧红散描述的是她真实的生活经历。本试图从萧红散所表现的情态出发,解读萧红在特定时代、特定历史和不幸的人生经历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及其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家庭历史小说是20世纪中国小说中最具历史性、文化性和情感复杂性的小说品种。本文从作家的家乡情结和“出家”追求两方面剖析了促进家族小说成就和局限的原因,指出,传统家庭文化持久熏陶所积淀形成的依恋故土、看重血缘的家情结和追求科学文明、呼唤人性的审美理想,构成作家创作中的家缘与诗思矛盾纠结的复杂的心理根由。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台湾作家桂文亚的文学成就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和论述,并重点地对她的儿童散文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认为桂文亚的儿童散文在贯注母爱追求诗情,以及贴近儿童心灵和蕴含游戏精神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语言上认为她是一个“浅语艺术家”,是大陆的儿童散大创作很值得借鉴的。文章从桂文亚的亲情散文、校园散文和游记散大三大类对她的儿童散文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理性的归结。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小说恬静温馨的和谐之美中凝聚着儒道佛相互渗透的传统文化意识,体现了他所追求的熔铸了中和主义审美观的审美境界。同时,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现实生活赋予作家的切身体验又最终挣脱了作家的主观控制,沉重地表达出他对苦难人生的审美体验,呈现出难以抹去的悲剧色彩,从而构成了其小说文化内涵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0.
从20年代末开始,在北京逐渐形成了一个松散的但却很有特色的作家群,被人称之为“京派作家”,这派作家所崇尚的是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对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所熟悉的农业大文化表示温存,追求一种纯情优美的乡村生活,“乡情”成了京派小说的“魂”。在艺术上,京派小说追求一种和谐的美和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散文化是京派小说的特点,这一特点,使中国小说向逐步打破故事叙述模式的世界小说靠近  相似文献   

11.
对余秋雨历史化散的研究和评价,是以对时代语境的理解为基础.把余秋雨历史化散的成功放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中加以考察,认为余秋雨历史化散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散作家在80年代已经拥有了自由创作的心灵空间,获得了话语权;其次,在80年代余秋雨完成了自己精神主体价值重心的重新贞立并完成了自己理论思维话语的重组再构,为创作历史化散做好了主体精神的准备;再次,余秋雨所创作的历史化散客观上抒解了中外受众的历史情结,满足了他们对历史的需求,其成功后面活跃着市场经济的面影。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前后崛起的西部散是一道独特的景致。其价值在于它既丰富和充实着新时期国内散创作的内涵。同时又在证实着同一时态背景下内地散即主流散的存在。作为创作主体,贾平凹为标志的西部散作家有许多共同创作特征,严肃真诚地创作、展示地域风情世相与民族历史化、关注人生和探讨生命、普遍追求艺术风格的浑厚大气。这些恰是构成西部散独特格调与美质的基础,同时作为创作操守与把握生活的艺术精神,也对新时期散创作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是人学,任何一位作家都不可能回避人最根本的问题-生命的存在,伟大的作家常常通过写人物的死亡来表现人的生命意识,在鲁迅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有多篇写了主人公的死亡,鲁迅着力表现主人公死亡之前所进行的挣扎和斗争,写出了主人公留恋生命,抗拒死亡,从而批判了当时非人的社会生存环境,表现出作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更高生命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重庆作家许大立在从事小说、报告学和影视学创作之余,也努力进行散创作。在当今散挣破昔日的歌颂性抒情散创作模式之后,呈现出了丰富多样而又怪异芜杂的大散创作形态。许大立散在这大散格局中,占有自己的艺术空间。许大立散应定位于知青散和记散。这种散体现了对生活的强烈干预性。许大立散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完美。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两个伟大作家的比较研究,可揭开茅盾文艺思想和艺术创作中人们较少注意的—面——对浪漫风格的核心与追求,揭示他的人文背景和精神结构中某些潜在的为人所忽略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以欧阳修骈文作品为例,深入、详尽分析其骈文散化的具体现象,如句式散化、句型多样化、用词通俗化、长句增加、用典减少、重叙述、多说理、善议论、具散文气势等。同时作了几方面的扩展论证,从作家散化骈文创作实绩,扩展到作家的观念更新、理论推动等思想根源的探究;从骈文散化的文学现象,扩展到北宋政治、文化、哲学和北宋古文运动的影响的挖掘;从骈文在欧阳修骈文文本的表现和北宋变革的状态,扩展到骈文兴衰的历史进程的梳理。  相似文献   

17.
本从艺术哲学的角度,通过对苏轼散创伤态度,艺术风格与人格追求的论述,展示了苏轼散有补于世、自然天成、闲适旷达和追求完美人格的化品格,同时,也展示了作的复杂心态与卓荦不群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张中行是活跃在八九十年代坛的名散作家,他们都擅长写“记人散”,但在人物风致和书写方式上则各有特点,这是由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谈三毛散文中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是学的重要主题之一。自19世纪以来,作家之死,也是与作家这一群体紧密关联的重要话题之一。本从死亡哲学的角度,解读台湾作家三毛和她的散的死亡意识,并试图从中提炼形而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期,在翻身解放的兴奋与自豪中,在艺为政治服务的导向下,在艺为工农兵的规范下,上海的诗歌,散创作呈现出以颂歌为主的形式和基调;讴歌人民领袖,讴歌共产党,歌唱社会主义建设,颂扬工农兵英雄的形象,咏唱大跃进,人民公社,诗歌缺少含蓄深邃的意境,成为被时代扭曲的记录,散常与通讯特写等接近,常缺乏艺术的精心推敲与营构。学的繁荣与发展与特定时代的艺政策,与作家们是否对个性的追求与把握,与是否注重学本体性的特征,与是否提倡学多元化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