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俞丽萍 《生物学教学》2001,26(11):41-41
生态伦理学探讨的是人、社会与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观认为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作用和权利 ,并对人与社会发生影响 ,人与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应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伦理权利。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古代人类就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如《吕氏春秋·义岂》中说 :“竭泽而鱼 ,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归 ,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兽。”意思是酷渔滥猎 ,破坏了鱼兽的生存 ,终究对人类没有好处。然而到了现代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 ,当代人已可以依照自己的愿望随意地改变自然…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伦理观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平等观,具有社会伦理关系结构双重性、人类文化价值理念生态化与实践性的特征。这对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确立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唤起我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州园林以其巧夺天工的构造,匠心独运的设计,成为园林的典范,如果说外在的构造是苏州园林的生命体,那么园林中蕴含的生态伦理观就是其灵魂,是其屹立在园林界之首的关键所在,也增添了其科学的内涵,苏州园林所蕴含的自然观值得我们探讨。本文主要从因地制宜、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伦理角度探讨了苏州园林所蕴含的生态伦理观及这一自然观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伦理观主要是指体现在土家族民间文学中人与自然环境如何相处的一系列思想及行为规范。人与自然的互利发展是土家族民间文学生态伦理观的终极指向,这种人与自然共生互利才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伦理主体的精神价值培养,对于当前推动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乃至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理论观点,蕴涵着颇为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因此,用时代的眼光看待刘禹锡的“万物一贯”的生态和谐观,“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生态价值观,以及“法大行”的生态法制观,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藏民族在历史上信奉原始宗教苯教,佛教传入后成为全民的信仰,对藏族生态伦理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藏族生态伦理观就是苯教万物有灵观念与佛教众生平等观念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反映,也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7.
一些非人类中心主义者把人类中心主义视为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由此全盘否定人类中心主义的神态伦理观,而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正确的,而且是有害的;事实上,立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并不是要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对自然无限制掠夺,而是在认识到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不是一般的其他自然存在物,人类不应放弃为自身谋福利的权利而成为其他自然存在物的道德义务的主体,我们应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呼唤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时代提出了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伦理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在认真研究和深入挖掘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关于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关的观念及其特点,明确地提出伦理道德不仅包括人际伦理道德,而且也包括生态伦理道德。把生态平衡作为伦理范畴加以强调,予以阐明,不仅使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而且在保护生态方面开拓了新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9.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是傣泰民族谚语文化意蕴深远的传统生态伦理观。傣泰民族生态伦理观体现了朴素与深刻的统一,生活格调与教化色彩的统一,传统情感与现代意识的统一。傣泰民族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生态伦理价值体系,以敬畏神圣的自然为思想内核,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为价值评判,以善待自然万物为行为标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定位。傣泰民族生态伦理价值体系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另辟蹊径,用哲学的眼光,从道教的人生价值观入手,阐述了道教的生态伦理观,其后又在其人生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基础上结论出道教的自然宇宙观,文中的一些观点或许对当前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环保运动 及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生态伦理哲学给予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1.
《狼图腾》是姜戎结合自身体验创作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小说,描写了内蒙古游牧民族与草原狼相处的独特经历,并以此传达了姜戎的生态伦理观念。读姜戎,我们看到当代生态伦理学中的道德因素在放大,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不能主宰一切,万物必将回归荒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整合与创新,它既超越了两派的纷争,又吸取了两派的积极成分,是一种包容性更强、内容更丰富、体系更完备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方针,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直接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重点分析了马克思生态伦理观在中国的现实价值转换,确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4.
儒家生态伦理观作为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为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提供了新的道德视角,但儒家的历史局限给人们如何运用其生态思想有效解决当前环境问题造成质疑,如何认识这种历史局限造成的困境是科学认识儒家生态伦理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其自我扬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课题,关注自然,热爱自然.这不仅成为人类的共识.同时也是一项的重要道德实践活动。佛教中所蕴涵的生态伦理观,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侗族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内心活动特征和行为方式,蕴含了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反映了侗族人对待自然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侗族民间故事作为具有鲜明生态特征的民族文化,对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出发,结合丽江社会发展的实际,探讨丽江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是以一种以主观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教育管理伦理观,它反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观所秉持的"价值无涉"的伦理观点,认为教育管理乃是"价值关涉"的,并不可能保持"伦理中立"。尽管人文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的哲学基础决定了其并非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伦理观,但其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认为不能离开人来谈论组织的管理和决策,强调重视人的价值和伦理理性及人的非理性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对当前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新的伦理学,它超越了传统伦理学只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把焦点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分析生态伦理学与传统伦理学的区别,可以提炼出生态伦理学"新"特点;并且结合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初步探讨生态伦理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与建议。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是以一种以主观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教育管理伦理观,它反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观所秉持的“价值无涉”的伦理观点,认为教育管理乃是“价值关涉”的,并不可能保持“伦理中立”。尽管人文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的哲学基础决定了其并非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伦理观,但其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认为不能离开人来谈论组织的管理和决策,强调重视人的价值和伦理理性及人的非理性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对当前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