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礼和乐是荀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荀子将以善为主要依归的礼和以关为主要诉求的乐置于统一的视阈中加以考察。从礼的审美旨趣和乐的伦理定位两个方面论述了“美善相乐”的礼乐关系思想。荀子的“关善相乐”思想肯定了艺术的道德价值,为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但是,它使艺术承载了过多的道德使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艺术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礼和乐是荀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荀子将以善为主要依归的礼和以美为主要诉求的乐置于统一的视阈中加以考察,从礼的审美旨趣和乐的伦理定位两个方面论述了“美善相乐”的礼乐关系思想。荀子的“美善相乐”思想肯定了艺术的道德价值,为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但是,它使艺术承载了过多的道德使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艺术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关于"美"与"善",诸子各有分说,由可视可感的具体事物到笼统的人品道德,再到更为广泛的审美判断,这些论争对于后世文论的审美取向和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儒家主张从实践层面贯彻美善思想,还是道家从更高层面理解美善,他们的相关思考对后世文论都产生深远影响。诸子对于美善的论辩,目的当然并不在于学理层面的抽象思考,而在现实生活层面的运用和实践,施之于中国古代文论,则形成源远流长的美刺传统。就古人的价值取向而言,圣贤们一般认为,美要以善为前提,不能只有外在的言辞之美,还要有思想内容的敦厚良善。用之于中国古代文论,则形成久远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相似文献   

4.
在"乐"之"和"中,"美"和"善"达到统一。乐即艺术的"和",或称之为"和美"。《礼记.儒行》说"歌乐者仁之和也。",可见"仁者必和,和中可以含有仁的意味",我们可以称之为"仁和"。于是,"乐与仁的会通统一,即是艺术与道德在其最深的根底中,同时也即是在其最高的境界中,会得到自然而然的融和统一,因而道德充实了艺术的内容,艺术助长、安定了道德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  相似文献   

6.
沈晔 《中国德育》2013,(6):57-57
近日,武汉一中学出台"师规",要求女教师在校内不能穿着暴露,不穿性感的黑丝袜,不喷浓烈的香水。此举一出,立刻激起涟漪。有人认为,"这完全是一个扯淡的决定",理由是女教师就应该打扮新潮,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荀子作为战国末期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者,在辨析、批判诸子百家学说的同时,在其哲学基础上,提出了"美善同一"的思想,正式开辟了内容与形式关系研究的新的视角,适应了时代需要,促进了我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学校生活中学生发展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发展是在学校生活中实现的.当今社会的学生发展,应包括个体性发展、群体性发展和精神性发展三个层面.与学生发展的三个层面相对应,学生的学校生活可以分为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学习生活实现学生的个体性发展,表现为认识范围的扩展、认知能力的增强、学习情感的丰富.社会生活实现学生的群体性发展,体现为认识社会、建立人际关系、形成社会生存能力.精神生活实现学生精神性的发展,表现为形成学校生活的意义、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完善精神生活的方式.有效实现学生发展,必须建设一种良好的学校生活,具体表现为使学校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达到有助于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交化.  相似文献   

9.
花开花落,悠悠岁月。一个神话就是史书一册,一本好书就是故事一叠。命运的交叉,他们之间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的人,命运多舛,其中的故事,是那样地令人震撼。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人们对幸福的感受正经历着从物质满足向精神充实的跃升.在文化哲学的视域下,应以“美善相乐”的“中和”之思来探寻幸福的真义.幸福的价值内涵为“善、义、美”的“三位一体”;幸福的奥秘在于“生活关系”,在于“美善相乐”的人际建构;在“家和”、“乐业”、“相忘”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关照与通达.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以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治理理论的善治目标取向为视角,基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发展的现实意义,从善治理念引入高校社团管理的可行性,寻找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和发展与善治特征的契合点,思考善治理论指导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生命关怀与高校学生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贯彻生命关怀原则,以促进大学生生命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生命关怀就是关注大学生作为人、作为生命的发展性、自主性、完整性和多样性。我们应该坚持生命关怀原则,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实践及管理制度等方面改革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但现行多数人身保险合同中普遍存在重投保人的诚信义务,以格式文本的形式为投保人设置不利障碍,保险人自身却没有很好地履行最大诚信原则。本文拟通过诚实信用原则的界定,并从保险法制、经济等方面探究人身保险中诚信危机的根源,以期有效克服人身保险中的诚信危机。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有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有其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善治理论的视角下,提出创新性对策:合作治理,主体多元;扩大学生参与度,服务学生;优化学生管理队伍,增强行为责任性;建立考核监督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要有良好的师德形象,树立起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去积极引导、教育学生,用自己的爱无私地去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才能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奠基性、非客观化、主体间性等特征启示教育应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念,生活世界观下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处于不断生成中的人,学生是教育生活的主体,师生关系中学生与教师互为主体。  相似文献   

17.
学业评价的关键不是内容效度而是价值效度。对价值效度的关注是对学业评价的前提性反思,具体包括:所测试的知识是否是有价值的知识?一个“好人”或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知识?中国古典教育哲学以自然法的视角开发了相关的课程。由于受西方现代课程制度的影响,中国近代课程不适当地大规模转向“科学”教育和“民主”教育。对价值效度的关注意味着对斯宾塞式的“科学”课程以及福山式的“民主”课程进行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8.
课程:学生个体精神生命成长的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中心课程”强调课程知识的客观性和公共性的同时,也渐渐形成了忽略个体、忽略生命等弊端。通过解读西方当代课程话语中人及生命的际遇,不难看出诸多课程流派对个人、对种族、对人的生活经验及存在体验的关注,但这些令人鼓舞的思想却很难进入制度化理解的课程文本。课程不可能完全以非制度文本的方式运作,要使课程真正成为学生个体生命表现和体验的文本,成为学生个体精神生命成长的不竭的资源,必须确立课程即生命历程的信念,并拓展有效的途径、辅以制度化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善教育就是好教育,是公正的教育、和谐的教育、让人享受尊严和体验幸福的教育。善治是教育的致善之道,善治的有效途径是依法治教、民主决策、机构有效管理和公民社会参与等。教育善治涉及教育的诸多方面,其核心要素包括教育立法的公正性、决策信息的透明度、管理分析的公信力和公民社会的参与面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颜色词是语言词汇系统的一个分支系统,它能直接地反映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情况;反过来,这些因素又会影响颜色词的意义发展。通过深入分析影响哈萨克先民颜色观的环境、图腾崇拜、时空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因素,探究哈萨克语颜色词所蕴藏的深层文化含义,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哈萨克族及其语言文化,从而更好地保护并传承哈萨克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