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西名作家轶事聿修编译巴西著名小说家、80高龄的若泽·亚马多对我国广大读者也许并不陌生,他的传记文学《希望的骑士》以及《饥饿的道路》、《无边的土地》等50年代已译成中文在北京出版。80年代以来,他的不少作品相继译成中文,如《军人、文人和女人》、《弗洛...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人而言,一直以来骑士文化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现在通过精美文物得以真实呈现。目前,作为在中国举办"西班牙年"的重要项目之一,《西班牙骑士文化与艺术——马德里皇家武器博物馆珍品展》正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展出。这是该馆文物第一次走出西班牙  相似文献   

3.
“夏洛特姑娘”的故事是西方文学和艺术中的常见题材,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以此为题材的诗歌、绘画作品更是佳作迭出、情态各异。“夏洛特姑娘”是中世纪骑士传奇《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在亚瑟王的王宫所在地卡麦勒城附近,有一座盛开着百合花的小岛,名叫"夏洛特"。  相似文献   

4.
收藏·拍卖     
《比利时艺术展》现出世界最贵的桌子今年4月,在《比利时艺术展》上,杰恩·法布尔——比利时最著名艺术家之一站在其作品《绝望骑士之桌》旁。这张桌子及配套的8把椅子含650公斤重的彩绘玻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贵的桌子。桌上写着荷兰语的“忍耐”。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当代著名小说家伊塔诺·卡尔维诺在20世纪50年代推出了《我们的祖与勘三部曲。这部书由《分成两半的子爵》、《在树上攀援的男爵》和《不存在的骑士》三个独立成篇的小说组成。虽然没有共同的人物和情节,却由共同的主题意蕴联结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6.
草丛     
德国文艺复兴盛期的丢勒(AlbrecntDiirer)和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一样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纽伦堡一个金饰手艺匠家庭,十五岁后在当地画家胡尔盖·莫特门下学习版画和插图,后多次游历国内各地,并两次游历意大利,在诸多方面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欧洲绘画史上的记载,丢勒是以版画著称,他的木刻组画《启示录》中《四骑士》和铜版画《骑士·死亡和魔鬼》等为其代表作品。他除版画外也画油画和水彩。对于他在水彩方面的介绍虽然资料较少,但作为欧洲大陆早期水彩画的学者们,都把丢勒奉为欧洲第一位以…  相似文献   

7.
决斗     
梅子 《世界文化》2009,(4):50-51
在外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读到描写决斗的情节。在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有一段关于连斯基与奥涅金决斗的精采描写;在法国大仲马的小说《基度山伯爵》中,作者用了整整3节描写基度山伯爵与仇人马瑟夫之子阿尔培拟举行的一场决斗;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是个时刻都以骑士自居,  相似文献   

8.
理想与行动     
正世琦兄是出版界的奇士、骑士与士大夫。他文史双栖、出入学术,思接千载、纵横中西,古风犹存、特立独行。以《倾听灵魂》自省于出版界书界,以《批评的风骨》独立于士林书林,以《涵泳经典》觉醒于人生的价值。这三本书的结纂,基本上勾勒出了他迄今三  相似文献   

9.
在斯卡拉剧院指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时,地震震得剧场的大吊灯咯咯作响,而他却是那样全神贯注,对此毫无觉察。在斯图加特演出时,他又是那样地怯场,无法自控,以至呕吐到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乐谱上。在慕尼黑指挥贝尔格的《沃伊采克》时,他是那样地追求演奏的完美,竞坚持排练了34次之多。他是那样地愤世嫉俗,甚至使演员们都惧怕他。有一次,他对一位女高音歌手说:“我很高兴,你要是不再唱下去,我才高兴呢。”羞得对方满脸通红。由此可见,卡洛斯·克莱伯是一位非同寻常的艺术大师。克莱仙脾气古怪、要求苛刻、坚毅而又自信,  相似文献   

10.
白马骑士     
《白马骑士》是19世纪德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施托姆的最后一部力作。作者出生于德国北部海滨城市胡苏姆。他热爱家乡的大自然,以对无法再来的往昔的回忆为题材,写出许多哀婉的散发着香气的抒情诗和短篇杰作。中年以后,他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多写对命运进行抗争、经得起伦理考验的人物,完成不少具有诗的韵味的作品,使他成为现实主义的北方之雄。《白马骑士》写的是关于他家乡海岸堤岸建设的古老民间传说中的故事。主人公豪克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很早便学会几何,看出当地堤防有缺点。长大后当了堤防总监的佣人,与总监的女儿互相爱慕。总监死后,他便和总监的女儿结了婚,并接替了  相似文献   

11.
<正>京都南座剧院拥满观众却肃穆宁静,一如舞台上凝结着浅浅春烟的碧水虚塘,微风悄悄吹动的绿叶红花。此刻,观众的目光无一例外地被台上温润如玉的杜丽娘吸引,她的一颦一笑都令人随之且泣且欣。几十年前,《牡丹亭》在中国著名演员张继青先生的精湛演绎下,以苏州为起点,在全世界掀起昆曲狂潮;几十年后,日本国宝级歌舞伎演员坂东玉三郎在花甲之龄远渡中国求学,巧妙地融汇两国国粹创造了中日版《牡丹亭》,于东京首发,再一次震撼世界。  相似文献   

12.
正欧洲中世纪是骑士大出风头的时代。一个男子平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成为一名骑士,骑上宝马良驹,身披厚重铠甲,手持利剑、长矛为主人效力。骑士向往的是与对手在战场上兵戎相见,通过殊死厮杀一决高低。为了赢得胜利,平时骑士要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接受系统的教育,以练得身强体壮,武功高强。这些教育内容的核心是所谓"骑士七技",包括骑马、游泳、投矛、击剑、狩猎、下棋、吟诗,大多与竞技有关。因为骑士身穿铠甲,骑马最重要的是要练出良好的平衡感。  相似文献   

13.
田探 《华夏文化》2013,(1):8-10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广义的“信”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古文献中出现“信”的频率非常高。它不仅是“四德”(孝悌忠信)之一,还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中国古人十分重视社会领域中对于“信”的贯彻,如君臣之间的信、官与民之间的信,如“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朋友之间的信,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夫妻之间的信、人与神之间的信,如“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等。“信”在这里表达出的是信任、相信、守信、信仰等多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在圣彼得堡居住期间,十二月党人广场是我时常踏访的地方。它位于冬宫西侧,涅瓦河边,与伊萨基辅大教堂相邻。广场上的彼得一世纪念像,因与普希金的诗篇“青铜骑士”同名,而声名远扬。一天,我在街头书摊购得一本《十二月党人》的小书,使我得以看到有关这座广场的历史画卷。19世纪初,俄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在残酷的沙皇统治下,农奴的命运如当时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所述:“人人过着奴隶生活,个个都遭厄运。难道要这样过一辈子?俄罗斯人民莫非永远是老爷的财产?莫非要永远把人们当作牲口买卖?”这严酷的现实使一批年轻的俄国贵族军…  相似文献   

15.
欧洲的纹章     
有一份报纸叫《先驱论坛报》(Herald Tri-bune)。Herald 一词有先驱、传令官的意思。欧洲的纹章虽与新闻报道没有直接关系,但自古以来司宗谱纹章的官也称为 Herald。后将传令官又引伸为用以传递的可见标志,它是作为点缀中世纪骑士社会的华丽的图案而发展起来的。现在的英格兰和苏格兰,政府还设有纹章官。美国则大多将纹章用于阶级和地位的象征。法国原来也设有纹章院,成为纹章学的中心,对纹章进行热心的研究,法国革命后被撤消了。在古代希腊和罗马,皇帝都有象征权威的纹章,被用于对外宣战之时。然而,骑士多把它当成战斗时用的标志,借它来夸耀个人和门第,这和日本的武家纹是一  相似文献   

16.
涅瓦河畔的参政院广场上,二百余年来静静伫立着圣彼得堡城市的象征——彼得一世青铜骑士像,铜像的花岗岩底座上分别用俄文和拉丁文刻着"献给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敬建"。自1782年起,这尊恢弘的艺术杰作不仅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瞻,更是成为众多文学家、艺术家们的创作素材,1833年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写就长诗《青铜骑士》:"那铜像把头颅挺入夜空,高高耸立,有如渊渟岳峙。"一个俄国历史转折时代的沙皇,在伟大诗人的笔下平添了几份神秘。  相似文献   

17.
在金色时节你唱着秋日的晚歌以东方女性特有的魅力款款走向维也纳走向贝尔格莱德在涨潮般喧哗的掌声中把童年播种的梦想收获你清澈的目光穿过瀑布般流泻的天幕触摸古典而华丽的音符舒展夜莺般的歌喉一次次点燃《乡村骑士》的激情以及《蝴蝶夫人》的浪漫你让生命在音乐的江河里漂泊"你用心灵唱歌是艺术女神垂青的女儿你视成功为过眼云烟于沉思中使自我不断升华你深深懂得——用一生的挚爱拥抱音乐青春就永远不会沦落艺术档案:沈娜,197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93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1997至1998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教师进修班,…  相似文献   

18.
《司马法》是我国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一部重要兵学典籍,亦称《司马兵法》。《汉书·艺文志》又称之为《军礼司马法》,列在《六艺略》的“礼”类,而不象其他如《吴孙子》(今《孙子兵法》)、《齐孙子》、(今《孙膑兵法》)那样被列在《兵书略》之中。据《史记·司马穰...  相似文献   

19.
上一个世纪举行交响音乐会时,台上的场面比起今天来,要热闹而有趣得多,至少在英国是如此。尤其当伦敦首屈一指的指挥家——路易斯·朱利恩在台上时,更是如此。从1841年到1859年的近二十年间,路易斯·朱利  相似文献   

20.
程鹿峰 《世界文化》2008,(10):18-19
1875年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的歌剧《卡门》首演于巴黎歌剧院,演出后舆论界褒贬不一,而一向热衷于风流激情的上流社会的观众却接受不了《卡门》的风骚撩人,放荡不羁,大肆抨击《卡门》的内容是道德败坏的,音乐是乱七八糟的。从此,在巴黎剧院的剧目中《卡门》消失了长达8年之久,只有一些有识之士如著名哲学家尼采,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等对《卡门》大加赞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