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话”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中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精神对话与沟通。根据“互动—合作”的理念,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模式来构建“对话体”的课堂教学。一、感悟式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凡是学生自主读书能够体会的,教师重在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复述、默读以及精读、略读与浏览。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可设…  相似文献   

2.
对话是交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从广义上说,人类的一切交流活动无不包含着对话的成分。人类对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的观察、思考与感悟足人类与大自然的对话.它促使着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进行由浅人深、由简人繁的体验与总结,从而促进了科技的进步。而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则促进了人类的交流、理解与思维的碰撞,从而促使了人类智慧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刘瑶 《文教资料》2012,(6):125-126
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列举了自己有关对话教学的几点感悟:在理解中对话;在感悟中对话;在质疑中对话;在延伸中对话。  相似文献   

4.
探究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天生的本能,但儿童的这种本能应在教师的支持、鼓励、帮助和指导下才能得到积极、主动、有效的发展。儿童的科学探究要真正成为一种"真"探究,就应该以儿童为本,需要尊重儿童探究的天性,要与真实接触,与真实对话,应使孩子面对真实,向真实发问。因此,我们应引导儿童研究真实的事物,亲历真实的探究过程,表达真实的探究体验,帮助他们在探究中体验科学真谛。  相似文献   

5.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为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而且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一、让教学源于儿童生活《课标》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不仅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同时也说明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也说明“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  相似文献   

6.
生活是课堂的大教材,课堂是生活认知的提升地。在课堂中学知明理,在生活中认真做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与社会课标》的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生活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以此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一个感悟、交流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途径,而品读是其中最为有效的一条。因为品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通过品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的语言、意境和情感,从而实现与文本的高效对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于永正老师说:"对话教学是一种理念,它昭示着民主、融洽,其精神实质就是平等。  相似文献   

9.
对话教育是一种符合现代“人”的观念的一种教育实施理念,它体现出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儿童从“物”还原到人的位置。但是,这种教育理念要真正融入于实践中,必须注意以下三个现实条件:儿童的话语权得到尊重,教育爱始终存在于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懂得谦逊。  相似文献   

10.
所谓对话是指教学共同体的每一成员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尽情展现教学过程魅力的一种手段,一种理念。通过对话,教师实现了对学生真正有效的引导;通过对话,师生的心灵距离拉近了;通过对话,学生的个性有了彰显的平台……于是平等、互动、充满激情和智慧的对话成为了我们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在对话中,课堂成了创造的平台、共享的舞台、师生在对话中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同体验课堂美好的情感交往,共同感悟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虽然相较于传统教育,对话教育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但是从对话教育实践来看,它导致了虚假对话流行、疏离师生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虽然也有人们对对话教育理解不够透彻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对话教育过度强调了权利,把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平等的权利关系,从而导致权利之间产生冲突。回应不仅是独白和对话辩证发展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言说方式,而且它更加重视自我对他者的责任,从而能够消解权利所造成的冲突,因此,回应教育将取代对话教育而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虽然相较于传统教育,对话教育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但是从对话教育实践来看,它导致了虚假对话流行、疏离师生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虽然也有人们对对话教育理解不够透彻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对话教育过度强调了权利,把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平等的权利关系,从而导致权利之间产生冲突。回应不仅是独白和对话辩证发展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言说方式,而且它更加重视自我对他者的责任,从而能够消解权利所造成的冲突,因此,回应教育将取代对话教育而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对话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法,它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通过多元的对话,彼此之间不断获取深层感悟,加深理解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实施方法,这一方法的有效运用将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对话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法,它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通过多元的对话,彼此之间不断获取深层感悟,加深理解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实施方法,这一方法的有效运用将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不忘“主体”——在尊重主体中感悟。学习活动是学习个体的一种自主活动,别人无法代替,也不是由教师单向可以决定的。不同的学生即使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对课的理解和体验也会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课的理解和体验也会不甚一致。其实,学生不尽相同的个性主张是对话的丰富资源,而肯定学生的个性主张是对其主体地位的最大尊重。如在古诗《江雪》一课教学中,  相似文献   

16.
不忘“主体”——在尊重主体中感悟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个体的一种自主活动,别人无法代替,也不是由教师单向可以决定的。不同的学生即使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也会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也会不甚一致。其实,学生不尽相同的个性主张是对话的丰富资源,而肯定学生的个性主张是对其主体地位的最大尊重。如在古诗《江雪》一课教学中,学生对“独钓寒江雪”一句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通过对话表达了六种意见,有的认为“作者是在磨炼意志”;有的认为“作者在等待春天”;还有的认为“作者在…  相似文献   

17.
张翔升 《中国教师》2011,(11):30-32
<正>"理解儿童"是儿童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者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感悟。从时间属性看,教育者只有理解了儿童的过去,才能理解儿童的现在;只有理解了儿童的现在,才可能达到儿童未来良好发展的愿景。从  相似文献   

18.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相似文献   

19.
赵显红 《山东教育》2014,(7):102-103
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肯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0.
<正>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句话特别适合品德课。如果脱离儿童的生活讲道德,他们得到的仅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回归点。一、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