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代和当代的文坛上,谈林语堂的书籍和文章已经太多太多。从前贬者有之,今日捧者尤多。贬林的人中自然包括鲁迅。林氏正被人誉为“幽默大师”时,鲁迅就不只一次地说过“林语堂最不懂幽默”,还曾在《玩笑只当它玩笑》一文中,将林氏文章的水平定为“玩笑”级别,易言之,没有什么像样的见识和学识。林语堂用英语写了  相似文献   

2.
鲁迅杂文与林语堂小品文思想艺术的异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2、30年代的中国现代学史上,鲁迅杂和林语堂的小品创作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潮流和倾向,对现代散的发展,各自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本试图通过对鲁迅杂与林语堂小品的比较,领略鲁迅杂和林语堂小品的不同风貌。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林语堂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由于受社会历史政治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文学批评的过程中,人们将更多的目光与关注投向鲁迅,而对林语堂的研究仅从近年才开始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鲁迅与林语堂在创作风格上有很多可比之处,二人在对时事散文的创作上、对幽默闲适的看法上以及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上都有不同的见解,本文将主要对这些散文创作风格上的异同之处进行分析比较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释疑陕西/史世辉最早提出“费厄泼赖”的是林语堂吗?在中国,若提起鲁迅“痛打落水狗”的战斗精神,人们会自然想到林语堂,因为林语堂是鲁迅著名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直接鞭笞的对象。高中语文第四册《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注...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林语堂亲疏议杜天骏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几张鲁迅与诸人的合影,那是些感光不全的次品,照片上的林语堂均被洗掉了。如,1927年1月2日,鲁迅辞去厦门大学教职,和林误堂及泱泱社成员的7人拍照;1927年10月4日,即鲁迅从广州到上海后第二...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侨领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成立后,厦大中文系也随之诞生。回顾中文系跨越过漫长的光辉而曲折的历程时,人们不由缅怀起林语堂与鲁迅当年为建设厦大中文系及国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国学院)殚精竭虑的情景以及他们在风雨同舟中缔结的战斗友谊。 林语堂与鲁迅在厦大共处4个多月,始终过从甚密,相知颇深。从《鲁迅日记》:《两地书》(鲁迅与许广平通信集)以及林语堂有关回忆鲁迅文章中可以得到证实。 1926年5月,林语堂抱着为桑梓教育事业服务的热忱,离  相似文献   

7.
想起林语堂     
《课外阅读》2014,(12):29-30
<正>今天的年轻读者,对林语堂这个名字大多陌生了。就连应当记起的两件事,也可能马马虎虎。这两件事是:当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京华烟云》,作者就是林语堂;"幽默"一词的首创和被世人公认,立功者也是林语堂。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坛,林语堂出名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到了鲁迅的多次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林语堂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幽默大师,对幽默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都认同幽默文学的社会价值,且都对幽默文学进行了探讨,对中国究竟有无幽默文学看法不一。在创作中对幽默文学的社会功能体现也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二人在文学观念上存在较大差异。后来的评论者对两人的创作褒贬有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林语堂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9.
书报之窗     
鲁迅先生在著名的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对林语堂提倡不打落水狗的“费厄泼赖”精神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因此,长期以来,不少人往往把当时的林语堂当作反动文人看待。对此,曹文彬在《重庆师范学院学报》第四期发表的《从〈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谈到林语堂》一文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指出:首先,我们应该肯定鲁迅对林语堂提倡的“费厄泼赖”精神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狐独者》文本寻找鲁迅人生道路的转折点.认为《孤独者》是作者对专制意识形态传播和生产的最深处家族制度的否定,并在探讨知识分子与权力阶层的关系的基础上,于内心深处进行了一次“成为自己”的生存体验,从而确定了鲁迅此后与黑暗抗争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1.
"少不读鲁迅"和近年来中学语文课本对鲁迅作品的缩减,存在着对鲁迅与青年关系的有意疏离。鲁迅的一生同青年息息相关,他带着一颗青年的心进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把自己的所有爱恶都放在青年的身上,永远站在青年一边。鲁迅希望建立一个有利于青年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新、自由平等、诚实守信的青年社会。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曾谈及林语堂,课本上并为之作了注释。但林语堂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由于过去对林语堂的评价不免存于偏激,不是历史的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因此,同学们对林语堂的了解也就不是那么全面。  相似文献   

13.
一 鲁迅对中国人去做示众的材料和示众材料的赏鉴者,都非常悲愤;二者比较起来,对后者的悲愤尤为强烈。我们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的契机就是看了中国人做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呐喊自序》)。此后,他在小说和杂文、散文诗中多次写到这个令人悲愤的场景。现摘录几处于下:  相似文献   

14.
杨曾宪先生有篇名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文章,慨叹当代国人疏离鲁迅,是精神追求方面的巨大滑坡。这篇文章若与鲁迅逝世后不久郁达夫写的《怀鲁迅》并读,关心中国命运的读者许会惊出冷汗:“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粗粗翻检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鲁迅的文章很少,其数量可能连某些写小女人散文的大男人作家也不如。我不知道编者此举意图如何?只是想到鲁迅远在彼岛的曾孙女在媒体面前那无邪的笑脸:“这边课堂里不学曾祖父的文章,所以我知道…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革命文学》一文中指出,唐朝人早就知道,真正写富贵景象的,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全不用金、玉、锦、绮字面。郑子瑜先生误解了鲁迅说的“唐人”二字的含意,又批评鲁迅的说法,认为鲁迅所引的两句诗非富贵语,乃看人富贵者也。本文以有力证据,否定了郑先生的意见,做出了自己的论断。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名篇小说《祝福》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三十年代写过不少杂文,对当时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文学作了深刻的实事求是的评论。鲁迅在这些文章中阐述了对幽默文学的社会功能和美学意义的看法,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中  相似文献   

18.
谈到中国现代的幽默作家,我们不得不提及林语堂。他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文学创作上对幽默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和应用。林语堂认为,幽默的特征即为"谑而不虐",应该"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达观态度"。有人说过J·K·杰罗姆"兼有林语堂、梁实秋的闲适与鲁迅的幽默和讽刺"。所以笔者将杰罗姆与林语堂放在一起做一个有关"幽默"艺术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从林语堂、鲁迅到杨荫杭,三位名人教育子女的"另类"做法,应该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迪。林语堂劝女野不必上大学冶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上大学深造,求得一纸文凭,以便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林语堂先生注重的却是对孩子们自学习惯的培养。林语堂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教他们读书、学中国文化,为他们打下坚实的中文基础,他还鼓励孩子们写日记,以此来锻  相似文献   

20.
裘帕·拉希莉长篇小说《低地》不同于其他着重描写移民流散的小说偏爱从文化冲击角度刻画人物的奋斗历程,而是将笔触更多地集中于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移民本身心理在身份建构中的变化。本文从他者的角度窥观人物在疏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和观念上的变化。从他者在疏离中的无力感和身份建构的失败着重分析他者疏离的表现。最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他者根据自身经历尝试挪用自我与世界,进行他们没有确定结果,没有明确重点的身份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