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扶贫就是国家对贫困地区进行教育帮扶,使得他们知识技能和文化素养有所提高从而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教育扶贫政策提出以来各地区纷纷投入到当地的教育扶贫工作中,近年来各地区已经做出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就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相关研究比较稀少,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分析探讨教育扶贫的内涵,影响民族地教育扶贫成效的因素,提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成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体现了我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意志,也是我国治贫方略的战略转向和升华.这一方略实现了帮扶主体与帮扶对象协同努力的统一,实现了手段和目标的统一,实现了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一方略的实施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如扶贫干部的懒政及功利化倾向、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不足、扶贫效率不高、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及绩效考核机制,以科学方法提升扶贫脱贫效率,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多维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并不平衡,社区教育在助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与地方社区教育本身的发展程度紧密相关。本文主要探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着重从社区教育管理机制、农村社区教育网络的完善,以及发展"互联网+"农村社区教育三方面来发展壮大农村社区教育,另一方面农村社区教育可主要从助力乡村文化建设、乡村人才储备、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创造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4.
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内源性要素。在当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育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均呈现“悬浮”的发展样态而面临困境:在生源危机中漂浮的乡村学校、“走教”的乡村教师、学习内容与个体生活相脱节的乡村学生。振兴乡村教育既需要外部赋能,也需要内部变革,通过建设教育生活与学生个体生活相融的课程体系、“城”“乡”融合的教师共同体、“村”“校”相融的乡村文化等措施,激发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探索多方融合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体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理论、均衡理论和现代社会治理理论在体育领域的现实应用,亦是体育在扶贫工作中的实践形式。我国体育扶贫经历了从单一政策性扶持到多元社会融入的发展变革。但在现阶段还存在社会认知度有限、政策针对性不强、参与主体和方法手段相对单一、长效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提出:要科学做好顶层设计,将体育扶贫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不断创新体育扶贫的形式与内容;完善配套政策,为体育扶贫营造良好的环境;唤醒扶贫对象的脱贫意识,激活乡村振兴的自我发展动力;加强体育文化精准扶贫,兼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体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工程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疆红色文化资源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研究新疆红色文化资源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分析新疆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产业、生态、基层党组织、人才和乡风文明等五个方面的效用,掌握目前发展的不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创新乡村特色品牌产业,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张伟平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收录汇总):108-112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科学把握国际局势作出的战略性决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政策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基于“双循环”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基本逻辑及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分析乡村振兴在融入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挑战,从强化内生发展动力、聚焦产业特色、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和强化乡村发展质量四个方面提出对策,以期能加快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蓬莱区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切入点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价值功能的理论角度分析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性及蓬莱乡村产业发展优势,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高质量、可持续的振兴,需因地制宜做好产业规划,在人才队伍、科技创新、长效机制、融合发展等方面,培育乡村新动能,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探讨出蓬莱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9.
赫章县在教育扶贫“拔穷根”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中国教育学会牵头,组建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研究机构和中小学的专家、校长和一线教师构成的扶贫专家团队,持续跟进赫章县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在诊断与规划基础上,选择“嵌入”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自主发展、区域教育整体推进等领域,通过创建由“一个理念”“两大转变”“三大主体”“七大策略”构成的赫章教育扶贫模式及其“G-U-S”质量保障运行机制,由“扶志”到“扶智”,由“输血”到“造血”,探索了一条从理念到行动、从操作模式到运行机制、从推进策略到实践创新的一整套教育扶贫行动方略,为教育帮扶“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提供了经验,也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乡村发展绘制了新蓝图,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2004—2017年连续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乡村的人文、历史、经济等因素复杂多样,相关政策难以周全,影响到中央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在2017—2018年度中央一号文件地方贯彻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调研中,发现调研区域的乡村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路和自来水)、人居环境(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服务(教育和医疗)、民生事业(扶贫和低保)和农业生产(农业补贴和承包地调整)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各地要积极应对存在的问题,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相似文献   

11.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相对贫困治理的关键在于激发低收入者的内生动力。农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是指在自我心理需求的驱动、乡村振兴文化氛围的感染以及脱贫致富和发展意识的相互作用下,相对贫困人口自发产生的积极行动,以发挥其自身发展潜力,持续提升自我以实现全面发展的动力形式。这种内生动力内在地体现为心理需求的驱动、社会认同与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发展意愿与能力提升三个维度。其生成和发展的逻辑顺序为:起始于脱贫致富的心理需求,形成于浓厚的乡土文化情怀,生长于乡村振兴实践,赋能于脱贫致富能力的提升,归宿于幸福家庭的营造。打造特色产业体系,加强乡土文化教育,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并构建科学合理的内生动力治理多维评价方式,是培育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系统分析体育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成效和面临的困境。体育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主要依靠项目带动、资源输入和定向人才培养等路径,这有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持续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推动乡村人才兴旺。然而,当前体育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存在对助力乡村振兴理解不深、办学定位与乡村体育振兴需求存在偏差、面向农村的体育人才培养数量不足、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容与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要深化体育职业教育主体服务乡村振兴的认识,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质和量;明确体育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兴旺;坚持大职业教育扶贫格局,强化协调服务能力。旨在推动乡村振兴,助力乡村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19年1月4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要求组织和引导高等学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党和国家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此同时,高校每年通过志愿服务、"三下乡"等活动,进入扶贫一线的学生志愿者数量庞大,如何有效利用这部分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是当前极具研究意义的课题。本文结合高校志愿者参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建设活动的现状、难点与困惑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需先教育振兴。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基石,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乡村教师面临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不高、培训欠缺等现实困境,这严重影响了乡村教育的发展,为改变这一困境,需做好乡村教师政策支持,健全培训制度,完善师资保障,让乡村教师有效投入到乡村教育振兴中去,为乡村振兴服务。  相似文献   

15.
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以职业教育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是重要路径。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一种执行多年并取得一定成效的教育类型,是能够与乡村人才培育形成互适性教育,职业教育是提升乡村人才培育水平的重要形式。当前,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面临在乡村开展存在困难、地区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对乡村人才吸引力不足、缺少面向乡村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和挑战,需要做好乡村人才振兴的顶层设计,构建乡村人才的综合教育体系,探索乡村职业教育定向培训模式,才能更好实现乡村人才“能培养、引得来、留得住”的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16.
大力开展乡村社区教育有利于承认与发扬乡村教育的多样性,增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居民学习的内生动力,从而使居民的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如何通过社区教育,将绿色艺术设计融入居民的生活,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我国乡村振兴的新课题。社区教育营造乡村绿色艺术生活的过程,是以乡村居民为主体,重新发现和构造乡村社区教育模式,实现居民终身学习与艺术生活的双向互动过程。通过调查研究,社区教育营造乡村绿色艺术生活的实施策略应包括加强相关制度保障、丰富社区教育绿色艺术生活课程的形式、提升区域社会教育力和构建居民社区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摆脱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福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是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的应有之义,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在组织领导、实施策略、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和政策延伸性,努力实现精准扶贫与...  相似文献   

18.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扶贫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经济支持和物质帮助只是“外因”,贫困地区人民的内生动力才是“内因”。单纯地依靠政府支持即使脱贫成功也会面临返贫的危险,只有激发贫困地区人民的内生动力才能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新时代教育扶贫思想立足国内外实际,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教育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于研判局势、理清现状,巩固脱贫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农村基础设施的合理高效利用是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使用超效率DEA方法对2014—2019年间南疆4地州33个区县的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率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南疆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率未达到有效,尚需提高。2)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自然条件较好、人均收入较高、村庄人口规模较大的区域,其影响效率更高。3)影响效率增长尚不稳定,技术进步的波动是效率增长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政策方面,应重点推进低效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与监管,积极引导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从而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率的持续稳定提高,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参加 S省Z市“国培计划(2020)”乡村学校体育教师技能提升培训班的学员为调查对象,了解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内卷化”问题,探究其成因和对策。结果显示,现阶段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表现为虽然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加,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仍面临效能偏低的问题,已经陷入“内卷化”困境比较严重的状态。城乡环境差异、身份认同危机、职业吸引力低下和内生动力不足是其主要原因。提出了加强乡村学校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强化身份认同、唤醒发展意识和激发内生动力的破解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陷入“内卷化”困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