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娃 《科教导刊》2023,(2):34-36
“双碳”目标的提出凸显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决心与魄力,并将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目标给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大量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人才,推动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本研究从聚焦“双碳”材料和技术研究前沿,丰富和优化研究生课程内容;增加相关实践课程;践行多元化“双碳”教学模式改革三个方面对“双碳”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双一流”建设和国家经济转型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流人才已成为评估学科建设的重要维度之一。为此,以厦门理工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将“学科融合”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研究的关键要素,设计多学科融合为主线,科教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为辅线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的新模式,从而实现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3.
将“双碳”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能够改变学生的思想理念和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活的理念,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培养时代新人。在“双碳”目标下,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将“双碳”教育理念渗透课堂教学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阐述了“双碳”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了“双碳”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双碳”教育现状,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2001—2019年中国各产业和地区的碳排放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实现“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从系统观角度,将影响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为经济、能源、技术、政策4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双碳”目标下的碳减排模式。研究表明:要实现“双碳”目标,就要以政策为引领,以技术为突破,重点优化产业与能源结构,实现经济与能源的协调发展;坚持行业联动与地区协同,建立各省(区、市)之间的互动机制,实现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5.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中国电力行业多方面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中国电力企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绿色电力发展的研究将“双碳”目标融入在其中,以此全面促进绿色电力体系构建,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必要条件。基于此,本文从“双碳”目标以及绿色电力着手分析,对绿色电厂和绿色电网进行节能减排的探究,旨在为日后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文教资料》2011,(25):176-178
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即由理论基础深厚的校内导师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共同培养研究生,具体实施运行主要体现在导师的选聘、学生的培养过程、导师的管理等环节。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制约生物医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跨学科培养生物医学研究生的若干举措,包括实行双导师与导师组、改革招生与学位授予、完善弹性学制以及创新评估与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词典学研究的发展,国内外高校都开始招收词典学研究生,很多高校开设了词典学课程,但关于词典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研究还很少.本文介绍国外几所高校的词典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和课程设置情况,以便为我国开展词典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二十大报告关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关精神,发挥地理学科在落实“双碳”的目标教育上的重要担当和责任,我校开展了“双碳”目标引领下的“地理+”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该研究设计了“地理+通用技术”的学科融合课程,以校园的劳动基地实验田和温室大棚为情境,结合两个学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和任务,引导学生关注校园中的地理,增强地理课堂内外的实践性,促进“双碳”的教学落地,努力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不仅是解决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复杂问题的迫切需要,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需求。如何提高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何打造优秀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平台,成为学界内外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对加拿大跨学科研究生教育调查报告的分析和借鉴,从政策支持、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等方面,指出当前国内高校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难点与困惑,并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厦门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专业学位依托厦门电力电器行业,具有鲜明的电力电器行业特色。针对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实践能力弱化问题,提出增设实践类课程、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境外高校联合培养等措施,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双碳”教育是从人类所面临的气候问题出发,从地球气温升高带来的环境危机入手,到探究地球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再到减排降碳的知识普及,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推动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强调“双碳”教育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重要价值,提出“双碳”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双碳”问题解决能力的设计思路,包括组建教学共同体、整合学科知识、结合良构与劣构问题等。在具体案例中,以“天气与气候”为主题,将“双碳”教育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研学活动设计、研学资源整合、学科融合等策略,引导学生从身边出发为“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徐小军  张湘  徐海军 《教师》2014,(23):24-24
分析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借鉴美、英等国跨学科教育的成功案例,探究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特征和属性、团队化跨学科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机制及组织管理等团队化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为构建新型团队化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农林院校计算机研究生培养思路与模式应以就业需求及应用创新为导向,结合农林院校各特色专业特点,建立跨学科培养研究方向,通过采用"双导师"+"双学生"的培养模式,实现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培养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培养大学生绿色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双碳”目标下大学生绿色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复杂性,需要从微观个体、中观学校与宏观管理三个层面深入全面探索培养策略:在微观个体层面,树立绿色创新意识、夯实绿色创新知识、学习绿色创新技能;在中观学校层面,规划绿色创新课程、搭建绿色创新社群、营造绿色创新文化;在宏观管理层面,加强绿色创新投入、建设绿色创新设施、优化绿色创新评价。  相似文献   

17.
由温室气体排放所引发的气候变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需制定共同战略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目标以协同应对气候暖化趋势。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以新发展理念推广绿色生活方式,中国高度重视碳排放和气候变化问题。在“双碳”战略约束下,以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碳排放的“双碳”实践正式开启。气候变化通过生物圈的相互依存得以威胁整个粮食安全体系,极端天气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凸显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以及采取行动减少农业碳排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农业领域的碳减排既要兼顾经济效益,又要做到精准管理,更应确保粮食安全。因此,改良和优化农业与气候关系,积极构建中国特色食物安全体系,培育“抗压强”“亩产高”的新型农作物品种,对加快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武汉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实践为基础,通过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特区建设,大胆探索并客观分析跨学科导师团队合作指导方式改革、跨学科招生方式改革、跨学科培养方法改革、跨学科课程共享平台建设以及跨学科奖助体系、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和学位授予等改革的具体路径与实施效果,进而形成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20.
基于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及数字化发展需求,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路径创新智能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以数字化、智能化、工业化升级为契机,真正融入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创新突破相关核心课程建设,运用校企共建实训中心开展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和实操实训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具备核心岗位工作能力,助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